《三國殺》中“奸雄”二字,他,當之無愧

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人下負我”,驚慌之下道出曹操的老奸巨猾,那不是一般的奸。一句“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煮酒之時論出孟德的雄才壯志,是成大事的人。大家一定熟悉那句“亂世天下,能者居之”霸氣無比的臺詞,但他是怎麼一步步逆襲成為君王,獲得“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如此高的評價的呢?從以下四個方面便能得出他的奸雄之路。


一、雄才大略

《三國殺》中“奸雄”二字,他,當之無愧

八路諸侯討伐董卓之後,曹操找準時機募民屯田,招兵買馬,結交各路豪傑,不斷壯大自己的軍隊。最關鍵的是借皇帝這張王牌,挾天子以令諸侯,為各種行為賦予正統,天下有識之士紛紛前來投靠朝廷,號召力進一步擴大。之後贏得官渡之戰,拿下荊州,收服漢中,這一系列行動無不展現曹操的雄才大略以及借力打力、善於造勢的強大能力。


二、心計疑人

《三國殺》中“奸雄”二字,他,當之無愧

逃亡之際,誤殺好友呂伯奢,寧我負人,無人負我,疑人之心展現得淋漓盡致。侍從給曹操蓋被子,懷疑有人要害自己,醒來一劍便殺之,這便是“吾好夢中殺人”的來源。患有頭疾,請來華佗,猜忌要謀害他性命,導致一代神醫冤死獄中。王佐之才荀彧,只因一度反對加為魏公,被他懷恨在心,至此打入冷宮......疑心之重可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突顯他的奸。


三、求賢若渴

《三國殺》中“奸雄”二字,他,當之無愧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出他對有才之人,忠義之士的渴望與重視。從曹操接待荀攸,忘履相迎的故事。到郭奉孝之死,曹操在眾將前大哭:“乃天喪吾也”。還有愛將典韋戰死,曹操多次設祭弔奠典韋,獨號亡魂,思慕不已,給其後人加官進爵。以及對關雲長“義薄雲天”的愛慕,多次請求留下共謀大事......曹操這些對賢能之士青睞的舉動,無不給各位文武將釋放一個愛才明主的信號,贏得了謀臣武將的忠心耿耿。


四、籠絡民心

《三國殺》中“奸雄”二字,他,當之無愧

“得民心者得天下”,戰後行軍在麥田成熟的路上,曹操立下軍令狀:凡踐踏麥苗者,斬。不料自己的馬兒受驚便觸犯了,最終以發代首,完美結束。在關心民生大計的同時,也強調了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理念,在說其奸詐無比的同時,不禁感嘆招數實在高明!


時代造就英雄,三國中能稱得上奸雄的人物,非曹孟德莫屬。每個時代不乏風流人物,當下亦然,諸位可在下方留下你心目中的英雄,他有什麼廣為人知或者不為人知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