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標!北京“長安大橋”建設過半,長安街將延長到這裡

永定河蓮石湖畔,正在施工的白色鋼塔巍然挺立。這裡正是長安街西延跨永定河大橋——長安大橋的施工現場。

“最制約工期的就是這座高塔,它終於將在12月底最後合攏!”長安街西延設計項目負責人、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一設計所副總工程師楊冰透露,目前長安大橋設計和施工的難點都已基本打通,建設進度已經過半,預計明年底將建成通車。

長安街西延長線上的長安大橋兩座橋塔正在進行鋼結構拼裝

總用鋼量超過“鳥巢”

在項目部展廳,長安大橋的模型擺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這座特大跨徑橋樑設計為雙塔斜拉剛構組合體系橋,在世界上也是獨一份兒。兩座“門”形鋼塔高矮不一,分別向東西兩側傾斜,像是兩個面對面坐在地上的人,腳抵著腳,手拉著手。

“這個大橋做起來比 ‘鳥巢’難多了!”國家體育場“鳥巢”工程項目施工方總工程師、北京城建集團副總工程師李久林感慨,雖然外觀看上去簡潔明瞭,長安大橋建築設計方案帶來的施工難度卻是前所未有。

細看這座橋,它渾身上下都藏著玄機。橋樑塔根部順水流方向設置,巧妙地解決了大橋與河道斜交帶來的阻水問題,還讓城市建築融入了自然景觀;橋墩不是常見的圓柱形和矩形,而是不規則的梭形結構,可以最大限度減少水流阻力。

難度最大的當屬高塔結構——傾斜的塔扭著“身子”,表面曲率不斷變化,全橋甚至沒有任何兩個相同的截面。“鳥巢”的外觀鋼結構只承受自身的重力和風、雪荷載,而大橋無論是主樑還是主塔除了要完成更大跨度的跨越,更要承受車輛穿梭不斷變化的動態荷載,安全性要求更高。

長安大橋主橋全長639米,橋樑主跨跨徑280米,鋼塔最高為124.93米,橋面最寬處54.9米。這座北京最寬的大橋採用全焊接鋼結構,總用鋼量高達4.5萬噸。這個數字,超越了“鳥巢”4.3萬噸的用鋼量。

項目設計負責人楊冰講解長安大橋設計理念

用上港珠澳大橋先進技術

橋身東側,拼裝車間外的空地上,堆著大橋所用的鋼板材料。它們產自首鋼,在千里之外的生產基地江蘇揚州經過裁剪和加工定型後運過來,再經過車間的組拼、加工和塗裝,變戲法似的成為碩大的鋼塔節段。驗收合格的節段通過自行式輪式運梁車送到橋樑施工現場,等待拼裝。

這些鋼塔節段在“出生”前,早已經過了設計師千百次的驗算。令楊冰也沒想到的是,通常橋樑項目設計週期最多兩三年,而長安大橋“構造幾乎處處是難點”,設計工作歷經了六年光景,光畫施工圖,團隊就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為了解決曲面設計的大難題,還用上了與飛機設計相同的技術和設計手段。

長安大橋效果圖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供圖

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等行業內最前沿的數字仿真設計、計算技術,結構設計師把橋樑的每一處細節構造都轉化成計算機系統裡的三維參數,大橋加工、架設的一切流程,都先在系統上多次“彩排”,反覆優化修正後,才最終應用到實際工程中來。

設計師最後拿出的圖紙,也難住了不少工人:鋼結構加工要求極高,所有曲面的曲率變化必須符合設計技術指標要求,鋼板之間對接精度要達到0.5毫米,所有焊縫需要百分之百檢查。

為此,全國水平最高的焊工都被請到了長安大橋項目工作,港珠澳大橋施工中用上的機器人自動化焊接等先進技術,也都用在了長安大橋上,甚至參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骨幹團隊也來到了北京,繼續在長安大橋奮戰。所有人的目標只有一個——建造好這座兼具“力與美”且最具挑戰性的大橋。

預計明年底建成通車

順著腳手架間的臺階馬道,爬上橋面西側施工平臺,眼前視野一片開闊:矮塔、中跨主樑、邊跨主樑已全面開工,橋面將於明年1月開始安裝,未來將鋪設雙向8車道,每側還設置了3.5米寬非機動車道和3米寬人行道。

長安大橋效果圖 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供圖

鋼塔側面,還設有供檢修用的小門,裡面設有步行梯和電梯。大橋投入使用後,維護工人可以進入鋼塔內部進行檢修。

按照設計,主橋兩側還將新增無障礙人行梯道。橋上,市民可在觀景平臺眺望永定河的美景,橋下空間也將向市民開放,配備花園、廣場、衛生間、母嬰室等服務建築和空間。

長安街西延工程起點為門頭溝區三石路,終點至石景山區古城大街,全長約6.5公里,道路上跨豐沙鐵路及永定河。按計劃,長安大橋有望於明年內建成通車,融入永定河生態涵養帶,為京西增加一座地標性建築。

攝影:鄧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