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聲:樓市或將出現更加糟糕的情況,一定要警惕了

2018年國家調控的主基調是“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在此基礎上,各個城市要繼續差異化調控機制,建立房產調控的長效機制。

人民日報發聲:樓市或將出現更加糟糕的情況,一定要警惕了

國家政策號召:要建立租購併舉,多渠道供應的房產保障政策。隨後,3月份,建設銀行開始了“存房”業務;萬科也加入其中,更是有180萬十年的長租住宅,北京租房價格月環比大幅上漲。

3月—月份,一些租賃型住房開始陸續進入市場,更有一些項目是高租金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議論。

對此,今天(5.7)人民日報特地發表了一篇評論指出:若管理不當,“住”也是可以被用來炒的,屆時,普通大眾的“住房成本”會進一步上升。

文章指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新房、二手房如此,租房市場也是如此。

發展租賃市場,本義在於補上短板、“租購併舉”,絕非為炒作者提供轉場空間。

當前,各地有關租賃的支持鼓勵政策頻出、各方資本力量踴躍進入,這既是租賃市場的幸事,但確實也滋生了一些風險,有些風險來自於拿不上臺面的手段。

如個別中介機構或“二房東”打著“租賃風口來了”的旗號,哄抬租金、操縱市場、人為製造緊張氣氛,進而導致租金非理性上漲。

人民日報發聲:樓市或將出現更加糟糕的情況,一定要警惕了

人民日報這篇文章的本意是提醒城市管理者在“租房時代”要提防群眾哄抬租金的行為。

在樓市指聞看起來,租房時代本就是對普通租房者的一次集體性剪XX。

人民日報文章分析,樓市指聞指出:我們需要擔心的問題是,如果大力發展租賃型住房導致租金上漲,折舊偏離了政策號召,不管是租房還是買房,會成為人們的一種負擔。對此,我們要堅持“住房不炒”的政策,防範一下幾個方面:

其一,大力發展租賃型住房最根本的目的在於削弱剛需們的非理性購房行為,避免源源不斷的“接盤俠”產生,進而抑制房價的非理性波動。

在房地產這條產業鏈中,居於金字塔頂的銀行賺開發商和購房者的錢,開發商賺炒房客的錢(因炒房客是拉昇房價的主力),開發商和炒房客賺接盤俠(剛需)的錢。

人民日報發聲:樓市或將出現更加糟糕的情況,一定要警惕了

這個邏輯之所以能成立,就在於開發商和炒房客嗆準了剛需們終究會接盤,哪怕價格漲了不少,他們也要勒緊褲腰帶買房。

與那些炒房客們不同,剛需們買房的第一訴求,是想有一個穩定且體面的居住空間,並且能享受到相應的教育和醫療資源,房價的上漲增值倒在次要。

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甲:這兩年房價上漲那麼多,你前幾年買的那套房子賺了不少吧?

乙:漲了也沒用!房子是買來住的又不賣,賣了一家人就要睡大街。

瞧!這就是剛需們的邏輯。所以,剛需們也就註定了要成為開發商和炒房客們的“韭菜”。然而,現在大力發展的“租賃型住房”打破了這種“傳導”邏輯。首先,租賃型住房不賣,就直接把炒房客們擠出了市場;其次,打通“租房”與“教育資源”的銜接,降低了剛需們因孩子教育而買房的緊迫性。再次,穩定且體面的居住環境,也間接抑制剛需們買房的衝動。

一旦少了剛需——這堆底層最能燃的“柴火”,房價的“火勢”勢必會慢慢冷卻下來。因為,沒了接盤俠,開發商和炒房客再怎麼折騰,也掀不起房價的大浪來。

這也是此次國家大力發展租賃型住房的根本目的和邏輯所在。

人民日報發聲:樓市或將出現更加糟糕的情況,一定要警惕了

其二,不管哪一種類型的租賃房,都將抬升“租房成本”,最終還是要普通大眾來買單。

未來市場的供應的“租賃型住房”主要有兩類,一種是新建的集體性自持租賃住房;二是城中村改造,開發商或其他機構做“二房東”統一運營管理的房源。

第一種的代表就是北京的集體性租賃型住房。

如2017年北京成交自持住宅用地達24宗,共計86萬方。這部分房子入市後,全是出租運營。

不過,很多一二線城市租金年回報率只有1-2%,而按照正常的市場邏輯,租金回報率超過資金成本1%以上,自持運營的開發商才能有錢賺。

而回本乃至賺錢的唯一途徑就是提升租金。

所以,才有了上個月萬科自持租賃項目“月房租1.5萬元起”“十年租金180萬元起”的租賃條件。

人民日報發聲:樓市或將出現更加糟糕的情況,一定要警惕了

根據某機構測算,若有1%(高於市場平均租金價1倍左右)的自持高價租賃房源入市,就能讓整個城市的租金價格拉高2.3%。

這是一個很顯而易見的邏輯,如對面開發商自持小區租2萬,對面私人房源才6000,這種情況下,房東肯定要漲租。

第二種的代表就是深圳的城中村改造。

深圳的城中村達1044個,城中村“農民房”或私人自建房超過35萬棟,總建築面積高達4億平方米,佔全市住房總量的49%,提供的租賃住房約佔總租賃住房的70%,並居住了60%的城市人口。

現在為了提升居住品質,深圳允許城中村綜合整治並改造成租賃住房。

即讓開發商接手城中村物業,進行統一全方位的升級改造,包括對基礎設施及環境進行提升、美化公共界面、優化公共步行體驗及活動空間,進行房屋界面及內部改造裝修,植入物業管理、長租公寓、商業物業的管理運營方式。

這個時候,開發商扮演的就是“二房東”角色,通常會與村民簽署10年的合同,而且給付的價格比村民出租的價格要高。

再加上企業的改造和裝修成本,最終的租賃價格要比村民最初的租賃價格高的多,最終買單的還是“普通租房者”。

當然,這種高成本並不是說錢白花了,至少,居住環境是大大改善了。就看租房者自己覺得值不值。

結論:不管是基於成本等現實考量,還是個別“二房東”的無節操,未來房租上漲將會是大概率事件。

其實,較於房租的上漲,最可能讓大家心裡感到不平衡的是“房貸”。

不管“買房”,還是“長租”,銀行、開發商、購房者(租房者)的三角關係是不變的,唯一改變的就是“貸款的性質”。

在“買房”模式下,開發商是最輕鬆的一個,從購房者手中套“首付”,從銀行手中套“貸款”,然而閃人。

購房者再向銀行分期還款,此時,房子就相當於一隻“定投基金”, 還房貸本身就是一種投資行為。

當然,銀行也不賠,銀行賺了貸款利息。

即只要房價未來是上漲的,它就是一個三方共贏。

而在“長租”模式下,開發商也是穩賺不賠,先是將一定年限的租金收益(或10年、20年等)打包賣給銀行,進行部分變現,同時還能享受未來房子的增值收益。

銀行跟上述一樣,還是賺取貸款利息,只不過此時個體的貸款規模變小了。

而對於購房者來說,此時“購房貸款”變成了“租金貸”。這個“租金貸”的好處有二,一是總金額低(較於房貸),還款壓力小;二是提前鎖定了租金,避免日後漲租導致租金支出增加。

人民日報發聲:樓市或將出現更加糟糕的情況,一定要警惕了

壞處也顯而易見,“租金貸”是一種消費性貸款,花了也就沒了。

這也是公眾對萬科“10年180萬租金”反應激烈的原因。

畢竟敢花180萬元人民幣去租10年房子的事兒,普通大眾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出來的。

所以,也就出現了一個“悖論”:如果租賃型租房不是為普通大眾準備的,又怎麼說服他們不買房,如果他們還是一股腦要買房,那麼發展租賃住房的意義又何在?

最後,樓市指聞要指出,租購併舉:比如共有產權住房的推出,租購同權的提出,集體土地建設租賃住房等都是顛覆性的政策手段,對剛需自住者是大大的利好。據中原地產統計,截至日前,全國已經有超過10個城市成交租賃類土地成交+供應超過10萬套。北京、佛山、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珠海、天津、成都、南京等超過10個城市開始租賃用地供應加速模式。安家融媒認為,租房時代來臨不意味著所有人都去租房,而是租房市場迎來一個更加健康成熟的局面,買不起房的人可以選擇租房,租房痛點也會被一一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