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不過“湘”字主要指這些湖南人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它直截了當地說明了湖南人骨子裡彪悍、好勇鬥狠的性格。

當然,在我國曆來勇猛的還有廣西人。在明朝,廣西狼兵有雄於天下的稱號,是明朝後期的精銳軍,袁崇煥曾用6000廣西狼兵為主力的騎兵擊敗了13萬八旗兵;在清朝晚期,動搖清朝根基,佔據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也是以廣西人為主力,像林鳳祥、李開芳、石達開、楊秀清等人都來自廣西。不過,他們卻敗在了曾國藩組建的湘勇手下,“無湘不成軍”說法也正是源於此。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不過“湘”字主要指這些湖南人

在近代史上,每到生死存亡之際,湖南人的確衝在最前面,比如戊戌變法時候的譚嗣同,辛亥革命時期的黃興、宋教仁等以及後來的民國戰神蔡鍔,他們都是湖南人;另外,為近代中國輸入了無數軍事將領的黃埔軍校,湖南人佔了四分之一,還出了200多名湖南籍的將軍,新中國成立之初,湖南人之多就更不用說了。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不過“湘”字主要指這些湖南人

在外省看來,似乎所有湖南人都很厲害,但是在湖南人自己看來,湘西人才最勇猛無畏。

乾隆末年到嘉慶初期,湘西發生了一場長達三年的苗民起義,清朝廷調集貴州、湖北、四川、雲南及兩廣等七省兵力,分三路圍剿,才勉強撲滅了苗民的主力。但自此以後,朝廷對湘西越來越不放心,於是整出了一套屯田養勇、全民皆兵的軍事化制度,十萬湘西鳳凰人中大約有一萬人在服兵役,他們且耕且戰,由朝廷撥糧關餉……年復一年,就讓湘西人養成了靠當兵吃飯的傳統。相傳,老湘西的尚武精神流淌在骨子裡,村裡的小孩子玩的遊戲都是打打殺殺。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不過“湘”字主要指這些湖南人

在湘西人眼裡,光宗耀祖不是讀書中狀元,而是在戰場上立功。從清朝中晚期到解放前,湘西一直都有一支稱為“竿軍”的特殊部隊,他們類似於僱傭軍,戰鬥力很頑強。

抗戰時期,以湘西竿軍為主力的128師在浙江嘉善阻擊日軍兩個軍團,從裝備與火力上來看,128師處於劣勢,既沒有飛機火炮支援,也沒有像樣的機槍,因此上陣地的第二天就出現了重大傷亡。不過日本人白天靠著飛機大炮搶走的陣地,晚上就被128師帶著馬刀的敢死隊在貼身肉搏戰中奪了回來……在這種拉鋸戰中,128師雖然戰死了四分之三的將士,但表現出了勇氣與決心,讓日本人也不敢小覷。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不過“湘”字主要指這些湖南人

在後來的抗戰中,湘西竿軍打過南昌保衛戰、宜昌反攻戰、長沙會戰等大小戰役,每一批湘西竿軍出征時,湘西父老總會掛出“竿軍出征,中國不亡”的橫幅,就像川軍著名的“死”字旗一樣,竿軍抗戰從來都是義無反顧。

無湘不成軍,這句話家喻戶曉,不過“湘”字主要指這些湖南人

抗美援朝戰場上,也有湘西竿軍的身影。在老禿山戰役中,來自湘西的金珍彪一人就打死了165個來自哥倫比亞營、美7師的聯合國軍敵人,金珍彪也成了殺敵最多、獲得勳章最多的志願軍戰士;跟金珍彪一樣,還有湘西的姜長祿,在上甘嶺戰役中,他帶著一個連,堅守半個月,打死敵人近2000人……這種湘西勇猛的例子很多,讓人想不到的是,文質彬彬的大文豪沈從文也曾做過湘西竿軍的副爺。

由此可見,“無湘不成軍,無竿不成湘”,湘西人是最厲害的湖南人,的確很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