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視角里的“中國圍棋”,“圍棋的靈魂是營造,而不是毀壞”

外國人視角里的“中國圍棋”,“圍棋的靈魂是營造,而不是毀壞”

妙莉葉·芭貝里,生於摩洛哥,哲學教授,憑藉《刺蝟的優雅》一書,成為當代法國知名暢銷書作家,累計銷量突破200萬冊。這裡我們不去探究作家的心路歷程,只想引述書中的一段話:

圍棋遊戲最成功的一點在於,它證明為了取得勝利,必須生存,同時也必須讓對手生存。過於貪心的人終歸會失去對手:這是一個平衡的微妙遊戲,一方面得到勝利,另一方面卻不要打垮對方。歸根結底,生與死只是構建得好與壞的結果。正如谷口筆下的一個人物所說的:汝生,汝死,皆是果。這是圍棋的格言,也是人生的格言。

一個富有濃厚哲學色彩,生平橫跨非洲與歐洲的外國作家,在她的創作中引用的關於圍棋的理解,讓圍棋故鄉的我們也深深感到震撼。

外國人視角里的“中國圍棋”,“圍棋的靈魂是營造,而不是毀壞”

一、美國人對於圍棋的熱愛與理解。

美國圍棋協會會長Andrew Okun評價圍棋:圍棋的挑戰不僅是從技術上,也是從心理上。比如不能畏懼失敗、必須有堅定的決心、如何面臨困境等等。同時,技術上的挑戰本身也很有趣。簡而言之,圍棋很好玩。

美國人理解的圍棋魅力:圍棋具有最簡單的遊戲規則,但複雜程度遠超其他遊戲。

美國人理解的圍棋“初心“:幾千年過去了,這種古老的遊戲仍保持著它最初的樣子,古老的文明浸透其中。

美國人理解的圍棋靈魂:圍棋的靈魂是營造、而不是毀滅。

當我們還在猶豫不決如爭論不休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外國人卻以如此的高度去評價圍棋。作為高科技代表性公司的谷歌,其公司內部設有專門的”圍棋室“,並讓員工都學習圍棋。也許有人會迅速聯想起出於AlphaGo的研發,但圍棋對外國人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外國人視角里的“中國圍棋”,“圍棋的靈魂是營造,而不是毀壞”

二、學術研究早已係統性開展。

1875年,一位名叫奧斯卡·科爾施特(Oskar Korschelt)的德國化學工程師受邀赴東京大學授課,機緣巧合拜師開始正式學習圍棋。對抽象、神秘的圍棋遊戲非常痴迷,並做出了:“圍棋才是國際象棋真正的對手”的驚人判斷。早在1880年,在《德國東亞自然與人文學會會刊》上發表了學術論文《日本人與中國的遊戲——圍棋》首次向西方人系統介紹圍棋的規則與歷史。1905年,享有極高聲望的國際象棋大師愛德華·拉斯克在柏林通過科爾施特所寫的教程學會了圍棋,長期樂在其中。移民美國後,在紐約創辦了圍棋俱樂部。1908年,第一本用英文撰寫的圍棋專著《圍棋:**國技》在美國出版。《德國圍棋》(Deutsche Go-Zeitung),以雙月刊的形式發行至今。1949年,《美國圍棋雜誌》(The American Go Journal)正式問世。更有甚者,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美國陸軍軍事學院教授David Lai,希望通過學習這種被稱作“圍棋”的古老棋盤遊戲,教外國人以中國領導人的視角來看待地緣戰略的“棋盤”。

外國人視角里的“中國圍棋”,“圍棋的靈魂是營造,而不是毀壞”

三、從瓷器、茶葉開始,多少牆外花開分外香。

5000年曆史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空前絕後的。短暫歷史塵埃掩埋不了文化的光彩與輝煌。中國人對於世界的貢獻,從幾千年前的一擔擔茶葉、一船船瓷器開始就從未間斷。拋棄曾經落後與苦難烙印在內心的”惶恐與不安“,抖掉灰塵的中華大地上,殘磚片瓦間都有訴說不完的歷史與文明。而圍棋,自古以來與哲學、文化、書法、教育甚至治國理念間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藉助外國人的理解視角,無論是哲學著作、戰略研究、民間熱愛還是自娛自樂,也許會從另一個角度讓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和認知圍棋。

”圍棋的靈魂是營造,而不是毀壞“,”取得勝利,必須生存,同時也必須讓對手生存,這是一個平衡的微妙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