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返鄉養殖“稀罕物”,每公斤400元供不應求,百餘戶跟著致富


曲散人盡情猶在,悲歡離合話世事,歡迎各位“小主”來到裕豐人間說。一個碩士本該有著大好的前途,但他卻為了心中的那一份“執念”,毅然決然的放棄這一切機會,回到農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圖中看到的這一位小夥潘建龍就是一名碩士,為了心中的理想,以及帶動村裡人一同致富,他回到了農村從事“稀罕物”的養殖,每公斤400元供不應求,而一隻大約在3到4斤左右,好的還會達到七八斤,帶動百餘戶致富。

潘建龍是廣西蒙山縣長坪瑤族鄉六坪村瑤族青年。小的時候父母就告訴他要走出這個小山村,而潘建龍也是沒有辜負父母的期盼,順利的考進了廣西大學,學習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一個小山村出了一個大學生,對於那個時候的他們全村來說,可是了不起的榮譽。然而碩士畢業之後的潘建龍卻做出了讓父母以及全村人震驚的決定帶著同樣是碩士生的女友“回鄉養殖稀罕物”。

其實說起“大鯢”這種東西,當地人可是不陌生。因為這裡風景優美,沒有汙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裡的小溪不時躍動著野生娃娃魚迷人的身影。因為娃娃魚叫起來有點像狗叫的聲音,所以當地的村民還叫其為“狗魚”。雖然很多人有著想養的衝動,可是奈何父輩們一直不能突破批量繁殖的難題,養殖的數量基本不超過20條,由此就擱置下來了。


而到了大學之後的潘建龍也是對此有了很深的研究,原來娃娃魚學名大鯢,是三億年前與恐龍同一時代生存並延續下來的珍稀物種,是現存最大的兩棲類動物,被稱為“活化石”, 野生娃娃魚屬國家二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而人工飼養的娃娃魚,具有極高食用價值,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含有優質蛋白質、豐富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被譽為“水中活人參”,是很多人為之嚮往的“美食”。

他發現娃娃魚對於水質、光線、溫度的要求都非常的苛刻。而父輩們在家裡挖地下室養娃娃魚的傳統方法,很明顯得不到要求,所以才導致其繁育量很低。回村後,潘建龍將這一切進行了總結,還尋訪了大量的當地養殖野生娃娃魚的村民,決定採用防生態的方法養殖娃娃魚,說白了就是建設一個和娃娃魚野外生存一樣的環境。

在家人以及當地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潘建龍和妻子貸款幾十萬元開始“娃娃魚”的養殖。開始的時候潘建龍採用用盆子進行養殖,一年後利用山衝的自然條件建池放養,但在養殖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在養殖第一批的時候,死了60多條,這讓潘建龍好生心疼。之後,潘建龍更是在養殖經驗上面聽取村裡人的意見,然後結合野外觀察的娃娃魚生活狀態。建起了如今的生態養殖場。


一條溪水從外面直通進養殖場,將其分為兩部分,兩旁是一個個方形的水泥格子,格子周邊種植著數十種植物。在水泥格子的下面還有著一番天地,那就是一個個深洞,而在這個深洞中又有著幾十條娃娃魚,潘建龍說這種方法讓娃娃魚有了棲息洞,也有了安全感,因此產卵量大增。因為是生態養殖,所以潘建龍的娃娃魚非常受到市場的歡迎,每公斤400多元,主要銷往南寧、珠海、香港等地,而且還要提前預定,因為本身數量不多。

取得好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潘建龍也是沒有忘記鄉親們。不但親自帶領鄉親們致富,還手把手的教授自己學到的知識。如今合作社正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鼓勵鄉親們養殖娃娃魚,帶動了當地百餘戶的財富增長。其實一個人的成功,並不是真正的成功,能夠為大眾創造集體財富才會被銘記。你們覺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