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復活”白鰭豚“淇淇”

3D打印“復活”白鰭豚“淇淇”

圖為:孩子們觀看3D打印的“淇淇”標本。(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梅濤 攝)

1月12日,3D打印的白鰭豚“淇淇”標本,在中科院水生所水生生物博物館揭幕。“淇淇”是世界上人工飼養時間最長的白鰭豚,1980年1月11日在洞庭湖口附近被漁民捕獲後送至水生所,2002年7月14日自然死亡。從此,人們再也沒有見過一頭活的白鰭豚。據悉,這是我國自然博物館首次對珍稀動物標本3D建模復原。


3D打印“復活”白鰭豚“淇淇”


白鰭豚也被稱作白暨豚、白鱀豚、中華江豚,被譽為“水中大熊貓”和“長江女神”,是中國獨有的鯨類物種,早在古典《爾雅》中就有記載,這種美麗的生靈已在地球上生存了2500萬年。


3D打印“復活”白鰭豚“淇淇”

圖為:給“淇淇”餵食。(資料圖片 均為視界網 王小強 攝)


20世紀後期,由於人類活動造成長江航運頻繁、水質汙染以及魚類資源匱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白暨豚數量急劇下降。2007年,白暨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

3D打印版“淇淇”讓人淚目

1980年1月11日,2歲左右的“淇淇”在靠近洞庭湖口的長江水域被湖南省城陵磯漁民捕獲。當晚8時,中國科學院水生所研究室的劉仁俊接到從城陵磯水產收購站打來的長途電話後,當即和同事冒著風雪趕去。因為他們知道比大熊貓更稀有而且瀕臨滅絕的白鰭豚,如果不抓緊時間拯救,很可能在短短几十年間,就會像恐龍一樣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成為一種記憶或標本。

從1980年1月12日下午5時至2002年7月14日早晨8時這23年時間跨度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和飼養員始終懸著一顆心,生怕這隻來之不易的白鰭豚吃不好、身體不健康,甚至怕它不高興。他們為它起了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淇淇”,取自“鰭”的諧音。

“‘淇淇’的標本非常珍貴,由於保護條件的原因,在庫房,不便直接拿出來展示。”水生生物博物館館長張先峰曾是“淇淇”研究保護團隊中的一員,他向記者介紹,很多人在館裡參觀時問“這是不是‘淇淇’啊?”,我們就萌發用3D打印技術復原“淇淇”標本的想法。水生生物博物館聯合3D打印團隊,經過將近兩年時間,從掃描建模到一次次修改,到出小樣,最終打印出來的“淇淇”,讓當年參與“淇淇”研究的工作人員淚目。“相似度90%。”張先峰哽咽著說。

正是因為“淇淇”的到來,水生所相關科研人員一代代開展相關研究,讓白鰭豚在國際國內有了很大影響。張先峰介紹,藉助3D技術復原“淇淇”標本,希望大眾增強保護水生生物的認識和了解保護長江就是保護人類自身的發展理念。今後,該館將陸陸續續復原一批珍稀動物。

紀念與“淇淇”一樣消失的物種

“‘淇淇’情感和人類接近。訓練時就算生氣,也會很小心地用體側碰我,避免傷害我。它曾經有個女朋友。”中科院水生所王克雄研究員是陪伴淇淇時間最長的人,從1984年到2002年一直和淇淇在一起。活動現場,他講述了“淇淇”鮮為人知的故事。

隨著“淇淇”年齡增長,身體發育成熟,找對象成了當務之急。1986年3月31日,由水生所主持的我國首次人工捕獲白鰭豚獲得成功。在長江湖北觀音洲江段捕獲兩頭白鰭豚,一頭成年雄性白鰭豚“聯聯”,一頭雌性白暨豚“珍珍”。“聯聯”與“珍珍”是父女關係。“聯聯”被捕獲時身體已非常虛弱,僅在池中生活76天就去世了。2歲左右的“珍珍”不久就適應了人工飼養環境。

“淇淇”與“珍珍”的水池之間有個過道,水是相通的。白鰭豚之間通過聲音交流。“淇淇”到水生所已經很多年了,與野生白鰭豚的通訊交流有些困難。最初,它們相互害怕。一個風雨交加的晚上,“珍珍”有點害怕,忽然遊進了“淇淇”的池子。“淇淇”泰然地接受了,一開始是“珍珍”追“淇淇”,後來“淇淇”更主動。

可惜,2年後,“珍珍”因誤食鐵鏽,導致其他併發症去世。“淇淇”一直都不明白“珍珍”怎麼不見了,天天游來游去地找,甚至絕食。此後,“淇淇”一直孑然一身,沒有同伴交流和玩耍,在水池裡孤獨遊蕩,2002年衰老死去。“淇淇”的離世引起全世界關注,也為人類敲響警鐘。2006年,7國科學家在長江進行40多天大規模搜尋後,未發現一頭白鰭豚。2007年,白鰭豚被宣佈功能性滅絕。

水生生物博物館將設置專門展區,永久展示“淇淇”生前模樣,以此紀念“淇淇”——紀念功能性滅絕的白鰭豚,以及與它們一樣即將消失或者已經消失的物種,紀念彼時“江豚白魚忌欺人甚、噴浪跳波帆影間”的長江。

另據農業農村部官網公佈的信息,近日,農業農村部、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委聯合印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建立補償制度實施方案》,要求2019年底以前,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區完成漁民退捕,率先實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以前,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護區以外水域完成漁民退捕,暫定實行10年禁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