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服藥自殺,看過這裡,父母就知道該怎樣培養孩子學習

點:

初中生服藥自殺,看過這裡,父母就知道該怎樣培養孩子學習

評:

近些年來,學生因為壓力過大,做出一些匪夷所思之事越來越多,而做事的手段也越來越讓人驚訝。

常言道,好孩子都是別人家的。

先不說這句話對不對,但是作為家長們,你們觀察過自己家的孩子真實的情況麼?

可憐天下父母心,孩子成龍成風,都是父母的一片赤誠,絕對沒有任何私慾,如果“壞”孩子在你們家,你們知道該怎麼做麼?

如果在你們心中,自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他們又“壞“到了什麼程度麼?

下面談一下這個情況。

我慶幸生在了一個鄉村,學習在鄉鎮,後我的童年壓力不大。

我們那時候沒有那麼多的補習班,輔導班,學習除了在課堂,剩下的時間多數靠自覺。

怎樣提學習成績最有效?

以我在級部前三名之內徘徊的經驗,還是有資格講一講的。

學習,重在二三年級時培養興趣。

我在小的時候,我父親經常給我講《水滸傳》。他就像天橋下的說書人,雖然沒有抑揚頓挫,但是講的依舊有聲有色,至少讓我那時候非常感興趣。現在想起來,那時候聽水滸傳的衝動,比起現在小孩喜歡小豬佩奇來說,有過之無不及。

讓孩子想要一種東西,但是不要讓他容易獲得,這邊是興趣最開始的來源。

我喜歡聽水滸傳,但是父親那時候並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給我講,最後他扔給了我一本書,還有一句話:我講的故事都是這本書裡面的,想知道以後的故事,自己看。

我喜歡,這便是我讀書的起源。

我記得,那是一本連封皮都沒有的書,而且還是不全的,最重要的是很破舊,蟲子咬的洞很多。

那本書應該丟失了前十三章,從十四章開始。

我記得講的是入雲龍公孫勝出場,章節名的前半段有一個洞,後半段是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一個二三年級的孩子,認識的字不多,對於一本書來說,故事的完整性讀的很不連續。

但是因為興趣,我一直讀了下去,不會的字就跳過,等到父親回來,他如果認識就直接告訴我,如果不認識再查字典。

就這樣,隨著年齡的長大,認識的字多了,那本書我可以通讀無阻,而且,我跟父親的角色好像換了過來,我來給他說書。

而就是那時候,我才知道,其實父親的書也不是自己讀的,而是聽爺爺講的,因為當我說出某些細節的時候,父親也表現得很詫異,“原來是這樣啊?”

父親,便是我的啟蒙老師。

而且,後來自己回憶的時候,我還發現了一個情況,那就是那本書也非常重要。

因為是破的,而且是殘卷,並且有洞,少了很多地方。

殘缺,對於一個有了興趣的人來說,那是不允許的。

上學後,從圖書室借來了完整的《水滸傳》,然後通讀了全篇,然後不僅給父親講,後來還給一些同學講。

因為故事有趣,且生僻字很多,一個同齡的學生,能夠做出一些同齡人做不到的事,這便是學習優越感的起源。

興趣,優越感,是催生學習的原動力。

因為這種優越感,隨後三國演義,西遊記等故事情節豐富的名著按部就班的進入了我的生活。

我一直認為,閱讀,是開發智力的最好工具。

你在閱讀的時候,不僅可以提高語文水平,更能豐富你的空間想象能力,且還能激發藝術思維。

比如說,讀了三國演義,我按照三國演義中馬超的描述,在四年級的時候完成了我的第一幅“畫作”——錦馬超。

在讀了西遊記之後,比著書中的插圖,繪出了人生中第一條龍。那幅圖,我至今還留著,因為我畫了整整一天。

雖然以後沒有走上藝術的道路,但是這種思維開發了。

我忘記了誰說了一句話,非常贊同。

說語文,是一切科學的起源。

我曾經觀察過也交流過很多成績拔尖的學生,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愛好,語文能力都不差。

一目十行,過目不忘這些似乎只存在於傳說中的能力,其實真的有發生,因為我那時候就是這樣(當然,過目不忘有些誇張,但也差不多,比如滕王閣序,我記得默讀了四遍才完整的背誦出來)。

其實孩子在認識世界的初始階段,適當的方法很重要,需要父母做出一些引導,而這種引導最後的目的是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按照我的經驗,在課堂上學的東西,遠不及課外學的多。

好吧,今天先講這麼多,等有空了在細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