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服药自杀,看过这里,父母就知道该怎样培养孩子学习

点:

初中生服药自杀,看过这里,父母就知道该怎样培养孩子学习

评:

近些年来,学生因为压力过大,做出一些匪夷所思之事越来越多,而做事的手段也越来越让人惊讶。

常言道,好孩子都是别人家的。

先不说这句话对不对,但是作为家长们,你们观察过自己家的孩子真实的情况么?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成龙成风,都是父母的一片赤诚,绝对没有任何私欲,如果“坏”孩子在你们家,你们知道该怎么做么?

如果在你们心中,自家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他们又“坏“到了什么程度么?

下面谈一下这个情况。

我庆幸生在了一个乡村,学习在乡镇,后我的童年压力不大。

我们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补习班,辅导班,学习除了在课堂,剩下的时间多数靠自觉。

怎样提学习成绩最有效?

以我在级部前三名之内徘徊的经验,还是有资格讲一讲的。

学习,重在二三年级时培养兴趣。

我在小的时候,我父亲经常给我讲《水浒传》。他就像天桥下的说书人,虽然没有抑扬顿挫,但是讲的依旧有声有色,至少让我那时候非常感兴趣。现在想起来,那时候听水浒传的冲动,比起现在小孩喜欢小猪佩奇来说,有过之无不及。

让孩子想要一种东西,但是不要让他容易获得,这边是兴趣最开始的来源。

我喜欢听水浒传,但是父亲那时候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给我讲,最后他扔给了我一本书,还有一句话:我讲的故事都是这本书里面的,想知道以后的故事,自己看。

我喜欢,这便是我读书的起源。

我记得,那是一本连封皮都没有的书,而且还是不全的,最重要的是很破旧,虫子咬的洞很多。

那本书应该丢失了前十三章,从十四章开始。

我记得讲的是入云龙公孙胜出场,章节名的前半段有一个洞,后半段是公孙胜应七星聚义。

一个二三年级的孩子,认识的字不多,对于一本书来说,故事的完整性读的很不连续。

但是因为兴趣,我一直读了下去,不会的字就跳过,等到父亲回来,他如果认识就直接告诉我,如果不认识再查字典。

就这样,随着年龄的长大,认识的字多了,那本书我可以通读无阻,而且,我跟父亲的角色好像换了过来,我来给他说书。

而就是那时候,我才知道,其实父亲的书也不是自己读的,而是听爷爷讲的,因为当我说出某些细节的时候,父亲也表现得很诧异,“原来是这样啊?”

父亲,便是我的启蒙老师。

而且,后来自己回忆的时候,我还发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那本书也非常重要。

因为是破的,而且是残卷,并且有洞,少了很多地方。

残缺,对于一个有了兴趣的人来说,那是不允许的。

上学后,从图书室借来了完整的《水浒传》,然后通读了全篇,然后不仅给父亲讲,后来还给一些同学讲。

因为故事有趣,且生僻字很多,一个同龄的学生,能够做出一些同龄人做不到的事,这便是学习优越感的起源。

兴趣,优越感,是催生学习的原动力。

因为这种优越感,随后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丰富的名著按部就班的进入了我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开发智力的最好工具。

你在阅读的时候,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水平,更能丰富你的空间想象能力,且还能激发艺术思维。

比如说,读了三国演义,我按照三国演义中马超的描述,在四年级的时候完成了我的第一幅“画作”——锦马超。

在读了西游记之后,比着书中的插图,绘出了人生中第一条龙。那幅图,我至今还留着,因为我画了整整一天。

虽然以后没有走上艺术的道路,但是这种思维开发了。

我忘记了谁说了一句话,非常赞同。

说语文,是一切科学的起源。

我曾经观察过也交流过很多成绩拔尖的学生,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语文能力都不差。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这些似乎只存在于传说中的能力,其实真的有发生,因为我那时候就是这样(当然,过目不忘有些夸张,但也差不多,比如滕王阁序,我记得默读了四遍才完整的背诵出来)。

其实孩子在认识世界的初始阶段,适当的方法很重要,需要父母做出一些引导,而这种引导最后的目的是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按照我的经验,在课堂上学的东西,远不及课外学的多。

好吧,今天先讲这么多,等有空了在细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