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伪好物”一词源自北宋大书画收藏家米芾对一件传为钟繇《黄庭经》的评价。他认为这件作品虽然是唐代摹本,然而因临写极佳,遂以“伪好物”称之,肯定这件摹本的艺术价值。

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唐人 《明皇幸蜀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没有复印机、照相机,更没有“炫酷狂拽”的科技为作伪提供便利,因此那时做伪书画更考验“人工技术”。但即便如此,以“苏州片”为代表的晚明“伪好物”却开辟了全球化市场。

1.作伪流水线操作

16到18世纪,在苏州制作的伪古书画被称为“苏州片”。当时的“造假集团”就开始以流水线的方式造假。从业者多居于苏州的山塘街、桃花坞、专诸巷等市坊里弄,具有一定的书画基础,甚至师从名家。

从起稿定型,线条皴染,人物、树石、建筑等分工绘制,到跋文题写、伪造钤印、作旧装潢一整套流程,分工明确,大家各司其职,并有统一的书画蓝本。

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传)沈周,《画韩愈画记》,局部,台北故宫博物

而这些蓝本,要么直接临摹古人真迹,如《揭钵图》;要么出自当时画家的手笔,根据文献记载而创作,如李思训《海天落照图》、赵伯驹《仙山楼阁图》等。

流水线作伪的效率很高,周期也比较短暂。钱泳在《履园丛话》提到专诸巷有一户钦姓家族,善作伪书画,“有真迹一经其眼,数日后必有一幅。字则双勾廓填,画则模仿酷肖,虽专门书画者,一时难能。”

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传)刘松年,《养正图》,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书画的著录与鉴赏术语标签化

伪书画泛滥,买家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得不求助于参考书,于是《宝绘录》这类的书画著作便应运而生,成了不少买家的收藏指南。

除了“参考书”,鉴赏家也备受大家追捧,尤其是董其昌、陈继儒、王铎等知名鉴赏家,常有买家花重金求其鉴定真伪、品评优劣。这一时期,鉴赏术语开始出现了“标签化”,比如跋语中常常出现“此真迹”“神品”“妙品”之类的惯用词,并常见“嘱题”这样的套话。

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传)龚开,《钟进士移居图》局部及其题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伪好物”的国际化市场

苏州片当时有两个市场:一是国内市场。明朝中期以后,苏州画家坐拥丰厚的文化资本。同时新兴的富商阶层渐起,他们大都爱附庸风雅。对富商而言,书画既是一种交易方式,也是一种攀附权贵、打开进阶之门的钥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雅贿”。

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传)陈居中,《画王建宫词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而另一个市场就厉害了,就是国际市场。当时,以日韩为主的“汉文化圈”及追捧“中国风”的欧洲,都是苏州片的“真爱粉”。朝鲜使节就曾被“忽悠”,通过受赠、购买等方法,将大量苏州片携回朝鲜,包括大量仇英作品及《清明上河图》、《西园雅集图》等。

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传)仇英,《清明上河图》,局部,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19世纪后期以前,苏州片成了欧洲人了解中国画的重要媒介。当时欧洲的中国风盛行,那时销往欧洲的画作,常被用于墙面装饰。苏州片的设计与风格成为装饰艺术的重要灵感来源。

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苏州片虽然是伪作,却是同时代多数人研习古代书画的第一手资料,甚至成为建构书画史谱系的重要参考。到了乾隆、嘉庆时代,不仅堂而皇之地纳入乾隆的收藏,甚至作为昂贵的贺礼,充斥于内府。它宛如棱镜一般,将中国画史折射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从全球来看,苏州片不仅是当时外国人了解中国国情的窗口,也扮演着一个能动者的角色,通过转译、流传、再现而形成了一个“中国风”的全球性绘画网络。

作伪流水化,300年前的“伪好物”居然开辟了国际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