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太陽老化災變,木星撞向地球,海嘯地震來襲,岩漿倒灌……當地球隨時面臨毀滅,電影裡的科學家,也就是小說中描寫的“地球派”想出的方法是在地球上安裝一萬多臺發動機,將地球改造成宇宙飛船,發射出太陽系,前往最近的比鄰星。

地球從離開太陽系到到達目的地,二者之間的距離是4.3光年,4.3光年是多長距離呢?

網上找到的答案是:

1光年是光傳播一年的距離,

1光年=9460730472580800米

4.3光年=40681141032097440米

而走完這段距離要花多少時間?

也就是從地球離開現在的軌道到未來的軌道,共需要2500年,一百代人。

2500年,是春秋戰國時期到現在的時間長度。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這麼漫長的時間和空間,還需要一百代人的更替和堅持,但電影《流浪地球》裡的中國人堅信它能實現,沒有絲毫動搖。

支撐這一想法的信念是:也許我看不到這一天,但我有孩子,孩子也會有孩子,代代相傳,總有一天,理想會實現。

這和《愚公移山》裡愚公說的: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這個想法從理論上講是沒問題的,但問題是如何讓後代子孫不條折扣執行祖先的指令,並且後代子孫不會質疑指令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從而推翻或者中止執行指令。換句話說就是愚公如何將自己的理想變成子孫後代的理想,讓他們不遺力去實現,而放棄自己的人生規劃。

大家知道:時間在流逝,歷史在進步,朝代和社會制度在變幻更替,2500年前人們信奉的做人準則和道德標準,現代人還能認同多少?還有誰記得2500年前自己祖先感悟到的人生智慧?

就算記得,還能在現今社會應用多少?別說一百代之前的古人了,就說說和自己最親的兩代人吧,上一輩我們的父母,他們所堅持的人生信條有多少是我們覺得可笑的?比如勤勞,比如節儉,比如生活習慣……

下一輩我們的子女,我們自認為給了他們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卻依然無法得到他們的理解,我們付出了愛以為他們會感恩,至少會感到幸福,可他們好像並不為擁有我們這樣的父母感到幸福,並對父母的怨氣大於愛意。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電影裡吳京扮演的劉培強和兒子劉啟的關係,就是典型的中國式親情。

父親劉培強放棄了治療無望的妻子,將無須搖號進入地下城避難的權利留給了兒子和岳父,並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

之後自己前往太空站工作,離開兒子十多年。

用上帝的視角來看,這是一位英雄父親能做的最佳選擇。也是看電影的觀眾都能理解的選擇,但兒子劉啟長大之後,卻因此對父親懷恨在心,認為母親的死是父親造成的。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父親對兒子說:以後你想我的時候就看天上的星星。

兒子說:北京的天空從此再也看不到星星。

父親想,兒子仰望天空一定會思念爸爸。

兒子仰望天空,確實想到他了,但不是叫他爸,而是叫他混蛋。

父親時時掛念兒子,用盡一切辦法想和兒子取得聯繫,想知道他的生存狀況,安全不安全,但幾經周折聯繫上之後,兒子罵父親是混蛋,拒絕和他通話。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其實,劉啟表面上看起來吊兒郎當,對什麼都不在乎,骨子裡卻是善良勇敢的,這一點從他在牢裡救蒂姆可以看出,當時,地震造成建築物崩塌,他依然冒著生命危險返回救一個和自己沒有關係的陌生人,可為什麼對自己的父親卻充滿怨恨?原因是兒子認為父親應該對母親的死負責,父親的無奈放棄在兒子看來是冷血和無情。

即使地球隨時會毀滅,生命隨時會消失,兒子心裡的恨卻一直在。

中國人總是習慣將愛藏在心裡,默默奉獻和付出,親人和愛人之間總是缺乏有效 溝通。這可能是誤會越來越深的主要原因。

電影裡一直在反覆強調一個詞“希望”,而在每個中國人心中,孩子就是希望和未來。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可很多時候,孩子做的卻都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事情。

比如電影裡第一次解釋“希望”是在初中課堂上,老師讓班長談自己對希望的理解,班長用拖著尾音的腔調嬌揉造作地回答:希望是回家的方向,希望是這個時代像鑽石一樣珍貴的東西……

老師問韓朵朵對希望有什麼理解,韓朵朵一邊將糖泡泡吹爆在臉上,一邊翻著白眼滿不在乎地說我沒有什麼理解。

在當時的韓朵朵看來,這個回答太假太空太裝,她很不以為然。緊接著,劉啟就帶她逃課出來,上到地面上用外公的駕駛證偷開車輛上路玩耍。

後來,一路逃亡,他們目睹了太多生離死別,韓朵朵在最後向全世界求助時卻引用了這句對希望的解釋,並且是含著眼淚帶著哭腔說出來了,這句話燃起了每個瀕臨絕境的人的希望,不同種族不同國籍的人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同將發動機推入軌道。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當燃料不足,不能順利啟動地球時,劉啟的父親決定犧牲自己,駕著滿載燃料的空間站衝向木星,將木星點燃,巨大的動力將地球推出原先軌道,踏上了流浪之旅。

在那一刻,在父親準備壯烈犧牲的那一刻,劉啟才理解了父親,接受了父親。

也許他內心早已原諒了父親,但表面上還是裝成不肯原諒父親。

讓人痛心的是:他痛哭流涕,和父親化解怨恨的一刻居然是和父親永訣的一刻。

父親駕駛飛船撞向木星,頓時天搖地動,火光沖天,但此時電影的音樂舒緩,彷彿整個世界安靜下來了,只為了聽劉啟喊聲爸!

劉啟哭著喊出了那聲“爸”,只可惜在沖天火光中,劉培強,他的爸爸再也回不來了。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是一種奢求”,這句臺詞是空間站的人工智能Moss對航天員劉培強說的最後一句話。

地球毀滅固然讓他痛心難受,但自己的兒子或者說是和兒子差不多大的孩子們面臨險境才是劉培強失去理智的真正原因。類似的還有救援隊隊長王磊,他沒命的拉拖拽運火石,是為了解救杭州地下站,更是因為他的孩子和妻子在那裡。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在好萊塢電影裡,推動情節和人物大多是愛情,比如泰坦尼克號,比如珍珠港等等……

中國人除了愛情,更看重親情。因為有了親情的紐帶,才有了一個個小家,一個個小家才組成一個大大的國家。這就是每個中國人心裡的家國情懷。

一家人,原本應該是世上最親的人。

但很多時候,傷害我們或者被我們傷害更深的人往往卻是我們最親近的人。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比如春節本是閤家團圓,喜慶熱鬧的節日,但因此產生的矛盾也很多,網上有人提問~過年,你吵架了嗎?回答的人很多,你突然發現,原來吵架的人那麼多,有的還從吵架升級為打架,從打架升級為鬧離婚,爭吵的原因更是五花八門。

大過年的,有夫妻吵的,有母女吵的,有兒媳婦和公公吵的,有弟弟打姐姐的……

也許地球毀滅這種讓人絕望的事只發生在小說和電影裡,但最親近的人卻成了孰悉的陌生人才是更讓每個人絕望的事情,且天天在發生。

親人和親人之間的溝通交流更難,比如現在孝敬老人,難的不是出錢出力,而是出錢出力還落埋怨,比如現在教育子女,輕不得重不得,管少了怕孩子染上不良習慣,管狠了又怕把孩子逼出個好歹。你明明是善意的好心的建議,可老人聽了卻認為是嫌棄他們,孩子聽了認為是干涉逼迫。做人難,做個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更難。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片中還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劉啟管外公不叫爺爺,叫老東西。

他自己可能認為這樣叫是一種親暱,但老人聽了心裡是否也覺得舒服和親暱嗎?

中國人,尤其是中國老人恐怕更渴望得到的晚輩的尊重吧。而且現實生活裡,我想沒有幾個人敢叫自己的爺爺外公老東西的。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宋朝學者邵雍說:“昔日所云我,而今卻是伊。不知今日我,又屬後來誰。

這話在說萬事萬物都在變化,也可以理解為人一直在不斷成長,你看世界的眼光一直在變,心裡的感受也在不斷變化。

昔日的父母有可能是今日的你我,今日的子女有可能是來日的你我。

生命是一場輪迴,每個人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斷轉換。

只希望我們和父母子女愛人早一天溝通交流,相互理解,千萬別等到像電影裡的劉啟那樣,在父親生命的最後一刻才痛哭流涕,那時就悔之晚矣……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流浪地球》裡中國式親情:比地球毀滅更讓人絕望

鄭小萍,筆名看雲起,西安市作家協會會員。曾在《知音》、《女友》、《遼寧青年》、《西安晚報》等報刊發表作品。散文《母親的虎頭鞋》被收入《沒有大人的夜晚——感動小學生的100歌故事》一書(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