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豬養還是照書養?你所不知道的十大養娃真相

市面上討論親子教養的書籍很多,為什麼養育孩子的問題還是一大堆?

答案是,大多時候我們都是憑藉感覺和經驗來養育孩子,以為細心觀察孩子的需求和發展就足夠了。我們以為是真理的東西,其實都是誤人子弟。

我們家孩子1歲了還不會說話怎麼辦?我們家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我們家孩子自控力不強還愛說謊怎麼辦?

與教養相關的關鍵詞有:表揚、睡眠、平等、說謊、智商、社交能力、叛逆、自控力、問題小孩、語言能力。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關於這些詞的教養啟示吧。

關鍵詞一: 表揚

很多父母認為誇獎孩子聰明可以讓孩子更加自信。當大人們給孩子貼上聰明的標籤以後卻並沒有讓他們表現的更好。實際上,“罪魁禍首”可能是孩子表現不佳或者間接的說是沒能達到家長要求的水平。孩子們其實特別善於分辨誇獎的真偽,只有7歲以下的小孩會天真的相信所有的表揚。


照豬養還是照書養?你所不知道的十大養娃真相


親愛的寶爸寶媽們,請在孩子做事情的時候多一些耐心,不要直接扔給孩子答案,這樣會剝奪孩子們探索的能力。

教養啟示錄

1.聰明孩子的潛能其實是被表揚壓抑了。他們常常聽人誇獎“你真聰明”,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努力不那麼重要。

2.過度的表揚會扭曲孩子的行為動機:他們會變得只為了聽到表揚才去做一件事情,孩子更看重輸贏的結果,對擊敗對手更感興趣,而失去對過程的真正享受。

3.不斷受到表揚的孩子會變得只懂得規避風險,缺乏自主性,因為他要維護自己聰明的稱號。萬一失敗了,孩子會認為是自己不夠聰明瞭。

4.如果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各種表揚和獎勵,那麼他很難形成堅持的品質,一旦沒有了表揚或者獎勵作為驅動力,會很容易放棄。

5.要讓聰明孩子成為優秀孩子,我們必須學會正確的表揚:表揚必須真誠、具體而明確;要表揚孩子的努力和做事過程,而不要單純的表揚他們聰明。

關鍵詞二: 睡眠

關於睡眠,相信很多媽媽們都深有體會。從懷孕時候的起夜睡眠成渣到當媽以後見過這個城市的一點兩點三四點……

媽媽們都在吐槽覺不夠睡,可小孩子們的“夜生活”越來越豐富,晚上睡眠時間越來越短了。

如果父母沒有一個規律的作息勢必會影響孩子。很多家庭存在小孩入睡難的問題,改善的卻不多。睡眠的重要性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睡眠不但會影響孩子的情緒和成績,長此以往形成的睡眠障礙會使孩子的大腦結構遭到永久性破壞,導致他們無法進入深度睡眠。

真誠希望每個家庭的寶貝都可以夜夢吉祥。

教養啟示錄

1.少睡一小時會讓孩子的成績大幅下降,相當於失去了兩年的認知成熟與發展。

2.週末讓孩子晚睡是大錯特錯。每晚睡一小時,智商測試結果就會下降7分。睡眠不足對孩子智力的傷害,絕不亞於鉛中毒。

3.記憶在白天形成,卻在夜間鞏固加強,睡眠不足將直接影響孩子的記憶力。

4.賴床不是孩子的錯,晚起順應孩子的生理規律會帶給孩子更好的成績,有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5.電視並不是孩子肥胖的罪魁禍首,睡眠不足才要為此買單。

關鍵詞三: 平等

我們的孩子二十年後面臨的世界將會怎樣?身為地球村的國際居民,相信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人們來往會更加密切。孩子小時候就能看得出種族差異,就像他們看得到粉色和藍色的差異一樣。孩子很容易偏愛自己所屬的群體,他們會自然的形成某些偏好和喜惡。大人覺得不能跟孩子談論歧視,孩子已經自己形成了歧視觀念,學會了偏見。在文化越多元的學校,不同種族學生之間的分裂就越嚴重。

為了有效地與孩子談論人人平等的話題,父母與孩子的對話內容必須明確且用詞準確具體。比如不能用black去形容一個黑人,不能盯有色人種時間過長。家長們要在孩子小時候就培養一種對其他種族基本的尊重。

關鍵詞四: 說謊

人們普遍覺得女孩比男孩誠實,而實際上男孩並不經常說謊;人們認為內向的孩子更不可信,事實是內向的孩子很少說謊,因為他們缺少圓謊所需的社交技巧;人們認為年紀小的孩子更愛說謊,而事實恰恰相反,孩子越大越會說謊。研究發現,4歲孩子平均每兩小時說謊一次,6歲孩子每小時說謊一次,幾乎所有孩子都是這樣的。我們還敢誇口自己的孩子不會說謊嗎?

孩子向家長說謊,大多都是為了掩蓋錯誤,為了避免懲罰,他就不承認自己做過。父母們一般只會批評孩子要掩蓋的錯誤,卻不是批評孩子的說謊行為。父母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鼓勵孩子說謊,所謂善意的謊言也好,白色謊言也罷。

很多父母都會把誠實列為孩子擁有的可貴品質。那麼父母又該如何面對孩子的謊言呢?

教養啟示錄

1. 在家庭裡,謊言再小,也不能忽視。因為孩子比大人更不能接受說謊行為,孩子會認為說謊的都是壞人。

2. 如果父母告訴孩子說真話會讓父母高興,孩子就會打消說謊的念頭。謊言雖小,危害巨大。

關鍵詞五: 智商

從古至今並不缺乏高智商的人,也不缺乏贏在起跑線上的人。仲永應該算是一個著名的案例了從小被當作神童一樣的存在,結果卻平庸度一生。


照豬養還是照書養?你所不知道的十大養娃真相


這本書給出了答案:越是聰明的孩子,其入學前智商測試成績與日後學習成績相關性越低。低幼年齡孩子的智力加工區域是不斷在變化的。幼兒思考所依賴的神經網絡與青少年、成人的完全不同。

教養啟示錄

1.三年級是一個分水嶺,三年級才是智商測試變得有意義的時候。這時候的結果可以預測多年以後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

2.用情商預測孩子未來學業表現更不可靠,情商與學業成績只有10%相關。

3.真正的智力發展的走向有時會陡增,有時會停滯不前,必須克服阻礙才能繼續前進。“晚成”可能是孩子良好發展的最佳速度。我們要多一些耐心,靜候花開時。

關鍵詞六: 社交能力

自打國家放開二胎政策以來,好多家庭都選擇了再生一個寶寶。尤其是在曾經雙方父母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更是深知獨生子女的處境與迷之尷尬,不想自己的孩子再次陷入這種境地。


照豬養還是照書養?你所不知道的十大養娃真相

一般情況下兄弟姐妹相處的基調在小時候就已經形成了,不管是統治、專橫還是相親相愛、溫柔體貼、都不會有什麼改變。大部分兄弟姐妹之間雖然經常衝突,但是更多的是快樂地玩耍。這種快樂會抵消衝突帶來的不愉快。這種加加減減的積極交往是未來良好關係的基礎。相比之下,那些互不搭理的兄弟姐妹雖然不吵不鬧,但他們彼此冷眼相對不將對方放在心上更讓人感到心寒。孩子們的年齡差距和性別差異並不是決定孩子之間關係的主因。分配“財產”或者獨佔“財產”是造成兄弟姐妹打架的最主要原因,也就是說,赤裸裸的佔有慾才是手足衝突產生的根源。

教養啟示錄

1.哥哥姐姐跟好朋友關係如何,決定了他們未來與弟弟妹妹的關係。

2.過家家、扮演醫生和病人,老師教學生、警察抓小偷等角色扮演遊戲是培養孩子社交技能的最佳方式。

關鍵詞七: 叛逆

青春期的叛逆湧來時就如同洪水猛獸,一發不可收拾。就連溫文爾雅的孩子,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渾渾噩噩不知所以。

青春期的孩子其實是想通過一種自我的方式來維持和父母之間的關係,因為不想父母對其感到失望。孩子通過隱瞞自己的一些信息,開闢了屬於自己的社會領域和身份,這是他們對自己自主權需求的一個強烈表現。他們越想脫離父母的掌控獨立往往卻適得其反。由此而產生的爭吵接踵而至,加上內斂不外現的性格,父母們不願降低身份,孩子們又是硬著頭皮死扛,這一階段的家庭似乎總是充滿了火藥味。

教養啟示錄

1.孩子對父母權威的逆反在十四五歲時候達到頂峰。

2.青年認為爭吵是瞭解父母的方式,可以有機會聽到父母的觀點。

3.爭吵是否傷害親子關係,爭吵的頻率和程度並不重要,關鍵看爭吵如何結束。

關鍵詞八: 自控力

有這樣一個非常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是用來測試學前兒童的抗拒即時滿足誘惑的能力。這個實驗中,4歲的孩子們進到一個房間,每個人面前放著一個盛著棉花糖的碟子。研究人員告訴他們要不就把棉花糖吃掉,要不就等15分鐘後研究人員回來,他們會獲得兩塊棉花糖。雖然大部分孩子都說他們會等,但是他們很多都難以抗拒面前棉花糖的吸引,等不及研究人員回來就把棉花糖吃掉了。而那些成功延遲15分鐘的孩子一般都採取了迴避策略,或扭過頭去不看或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這個實驗結果就是考驗孩子們的自控能力和意志力。


照豬養還是照書養?你所不知道的十大養娃真相


在許多情況下,自控力比智商更能預測未來的學業表現,可以說一個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比頭腦聰明更重要。既聰明又自律的小孩,表現一定超群。自控力受到很多因素影響,從父母的教養方式到飲食情況,都可能影響自控力。

如果父母一開始為孩子制訂了規則,那就嚴格遵守。不然一次兩次的鬆懈很會讓小朋友鑽空子,這些規則就如同虛設,喪失掉了意義。

教養啟示錄

1.不要給孩子的時間安排太滿,時間安排越滿,孩子越感到無聊。

2.遊戲時間對孩子非常重要,遊戲規則同等重要。

3.讓孩子說說自己哪些事做的好,哪些事有待改進。這樣可以鍛鍊孩子的自我分析能力和判斷力。

關鍵詞九: 問題小孩

什麼樣的小孩會被定義為問題小孩?打架?不合群?故意挑戰老師?之前遇到過這樣一個小男孩:這個小男孩好像總是被人告狀,在玩耍的時候總是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傷害到別人。老師跟他談話似乎都不起作用,在一段時期以內頻繁被“圍攻”。好多老師認為這個孩子是具有攻擊性的孩子;小朋友認為這個孩子是個“問題小孩”都遠遠躲著他。


照豬養還是照書養?你所不知道的十大養娃真相

為了探尋這個孩子行為背後的真實原因,我通過家訪後發現,小男孩特別喜歡看某個動畫片,這個動畫片中的一些打打殺殺的場面給小孩子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小朋友們玩耍的時候他就會情景再現,沒想到卻對其他小朋友造成了傷害。

教養啟示錄

1.看暴力類節目和打打殺殺的節目,更容易提高孩子的攻擊傾向和攻擊行為。

2.父母一定要審視節目內容後再確定是否要孩子觀看。

關鍵詞十: 語言能力

現在身邊的小孩子說話越來越晚了,見過17個月只會叫爸爸媽媽的;見過24個月只會叫媽媽的;居然還見過27個月只會咿咿呀呀的。那麼孩子們真的是“貴人語遲”嗎?科學研究證明:嬰兒出生時對任何一種語音音素都非常敏感,也就是說寶寶們一出生就是語言通才。

豐富的語言刺激與孩子的語言能力高度相關。觀察後不難發現,27個月只會咿咿呀呀的孩子,他的媽媽或者是在和別的大人閒聊或是在刷手機,根本顧不得孩子。

現在嬰幼兒學說話的基本模式已經完全顛覆:父母的作用並不是將海量的語言信息灌進孩子的大腦,而是接收並注意孩子發出的信息,用嘴巴、眼睛和手勢給寶寶回應。幫寶寶學說話的機制不是父母說多少,也不是寶寶聽到多少,而是父母在寶寶努力發聲時,適時地給個愛的抱抱。

教養啟示錄

1.當大人向小孩展示玩具時,不時地轉動玩具或晃動玩具,告訴孩子這是什麼。這是教孩子認識物體名稱非常有效的辦法。

2.從不同人那裡聽到語言,類似多感官輸入。(父母可以多變換音調和寶寶溝通)

3.語法框架,說給寶寶的詞語一開始以名詞為主,後面逐漸加入人稱代詞指示詞等。

4.句子框架就是詞組的變化,例如把字句和被字句,主語有變化,但表達意思不變。

5.形狀偏差,比如反義詞對比的講法例如大狗和小狗;比如對仗的雲對雨雪對風大陸對長空等。

6.早期的語言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至少影響小學階段的數年時間。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什麼?有人回答需要本能的愛。但是僅僅有愛是不夠的。有人回答是老一輩的經驗,憑藉經驗未必適合自己家的孩子。教育不僅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科學。

父母教育孩子需要的是一種素質,而這並非天生就有,也不是靠經驗獲得的,必須靠父母們的學習和積累。我不是崇尚照書養孩子的擁躉,只是希望我們能夠以全新的科學的方式去養育孩子。讓我們做自己孩子的教育專家,因為孩子的童年不會再來。讓我們用專業的科學的理論去帶給孩子前進一生的驅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