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冬至》

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

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豔開。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時光悄然無聲,瑞雪欣然飄落,轉眼間就進入了寒冬時節。當我們感受到冬意漸濃的氣息時,也迎來了2018年最後一個節氣——冬至。

冬至習俗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至祭天

“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的一種方法,是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於祈求國泰民安。

《後漢書禮儀》:“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

《清嘉錄》則直言:“冬至大如年。”

漢人自古冬至需拜天祭祖,而今國內只有潮汕地區延續此習。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吃糰子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江南地區的傳統習俗。

湯圓也稱湯糰,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所以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

每逢冬至日清晨,南方各家各戶都會開始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更豆、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亦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老上海人是最講究吃湯圓的,親人們聚在一起品嚐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子,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每年農曆冬至日,都有吃餃子的習俗。

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亦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之事。

東漢時,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訪病施藥,大堂行醫。後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返鄉之時,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飢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向民眾施捨“祛寒嬌耳湯”。

後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因而,冬至吃餃子防凍耳朵的習俗就被沿襲下來。

冬至養生

***起居適宜,生陽氣 ***

早睡晚起。《黃帝內經》中指出,冬三月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此時天氣寒冷,要注意保護陽氣,不過度耗散,因此充足的睡眠是十分關鍵的,建議每晚21:00~22:00臥床休息,早上太陽昇起後再起床活動。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多曬太陽。曬太陽是最好的生陽方法了,不僅可以驅走寒氣,還能預防骨質疏鬆,減少抑鬱。曬太陽時,建議掌心張開朝向太陽,配合散步或深呼吸,時長控制在半小時到一小時。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防寒保暖。冬至天氣寒冷,要注意防寒保暖,身體暖暖的氣血才會順暢。室內溫度建議控制在18~24攝氏度,外出人群記得佩戴圍巾、帽子,可以選擇方便穿脫的開衫、馬甲,以適應不同的室內外溫度。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平和進補,重收藏 ***

吃水餃。冬至吃水餃是北方的習俗,傳說“醫聖”張仲景曾將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包裹在麵皮裡煮熟,治好了凍爛耳朵的病人,後來“冬至吃餃子不凍耳朵”的說法便流傳下來。冬至餃子可以選擇有補益作用的蘿蔔、木耳等做餡料,搭配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湯,美味又驅寒。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三黑粥。冬至養生重在“藏”,這個季節與我們五臟六腑的“腎”相對應,宜培本固腎。這裡推薦一款三黑粥:取黑米100克、黑豆30克、黑芝麻15克,加適量清水熬煮1.5小時,有固腎烏髮、補益氣血的功效。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養生茶。冬至茶飲建議選擇性質偏溫的發酵茶,如紅茶、黑茶、熟普洱茶等,配合中藥因人制宜:如女性,可加適量當歸、大棗,補氣養血;男性,可加菊花、麥冬、枸杞,補腎平肝;老年人,可加黃芪、太子參,益氣生津。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呼吸吐納,強心肺 ***

孫思邈呼吸法。冬季是呼吸道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發季,此時配合一些呼吸吐納的鍛鍊,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防病強身。唐代名醫孫思邈曾推崇一種腹式呼吸的方法:仰臥在床上,舒展手腳,叩齒數次,飲玉漿(用舌抵上顎,讓唾液積聚滿口再慢慢嚥下,孫思邈認為唾液由腎精化生,有滋養腎精的功效),然後從鼻吸氣入腹,吸足後稍停,再從口中慢慢吐出,吐盡後再從鼻吸氣入腹。這種腹式深呼吸,反覆數次,可以吐故納新,強心肺。

冬至|最暖的祝福送給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