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編者注:我們收集了2016年至今的關於後備牛培育的相關科研進展和技術應用,列舉了10項,以期待對後備牛飼養管理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案。


一、科學家建立影響犢牛

發病率和死亡率的多變量模型

通過對全美13個州104個牧場調查分析,科學家分別建立了犢牛發病率和死亡率與飼養管理因素以及環境因素之間的多變量模型。

發病率與犢牛初生重、血清IgG濃度、通風環境、環境溫溼度具有重要關係。

初生重越大,血清IgG濃度越高,犢牛發病率越低。

非自然通風環境下的犢牛發病率是自然通風條件下犢牛發病率的2.2倍,同時,隨著環境THI指數的升高,犢牛發病率下降。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死亡率會受到犢牛初生重、血清IgG濃度、從液體日糧中攝入的脂肪量、發病率的影響。初生重越大,血清IgG濃度越高,犢牛死亡率越低

每天從液體日糧中攝入的脂肪少於0.15kg的犢牛的死亡率是攝入量在0.22kg以上的3.1倍有患病史的犢牛的死亡率是沒有患病史的4.7倍。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二、顆粒料和代乳粉中蛋白和代謝能

會對犢牛生長及未來產奶量產生不同影響



研究發現,與春夏季出生的犢牛相比,在秋冬季出生的犢牛需要更多的蛋白和代謝能。並且,相比於代乳粉中的蛋白和代謝能,顆粒料中的蛋白和代謝能會對犢牛的生長產生更重大的影響。同時發現,代乳粉中的蛋白和代謝能並不會對犢牛未來305天產奶量產生影響,但是顆粒料中的蛋白和代謝能會對犢牛未來305天產奶量產生積極影響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三、粗飼料種類、長短以及顆粒料物理形式

會對犢牛生長髮育產生重要影響

就乾草種類而言,與採食小麥乾草的犢牛相比,採食苜蓿乾草的犢牛顆粒料採食量、粗飼料採食量都更高,並且能夠獲得更大的斷奶體重。

就粗飼料長短而言,採食長乾草的犢牛採食時間和反芻時間更長,而躺臥時間較短,並且非營養性咀嚼系行為更少。此外,無論飼餵何種粗飼料,與飼餵細粉碎的顆粒料相比,飼餵結構性開食料能夠顯著提高犢牛日增重和飼料轉化效率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四、妊娠後期奶牛代謝應激

會影響其後代代謝水平和免疫反應

研究發現,當母牛非酯化脂肪酸(NEFA)水平較高或是氧化水平較高時,犢牛血清活性氧水平較高,並且犢牛初生重較低,但不會對犢牛日增重產生影響。

同時,當母牛氧化水平較高時,犢牛結合珠蛋白水平和腫瘤壞死因子水平都較高,意味著犢牛炎症水平較高。因此,母體代謝和免疫狀態會對犢牛代謝水平和免疫反應產生重要影響。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五、延長初乳飼餵時間不僅降低犢牛IgG

表觀吸收率還會影響犢牛腸道微生物定植

研究發現,延長初乳飼餵時間會顯著降低犢牛IgG表觀吸收率。同時,與45分鐘飼餵初乳相比,12小時飼餵初乳會降低結腸雙歧桿菌屬乳酸桿菌屬的定植,並且迴腸總大腸桿菌數較低。這意味著,延長初乳飼餵不僅會影響犢牛IgG的吸收,並且會影響犢牛小腸有益微生物的定植,從而可能導致哺乳期犢牛感染疾病的風險增加。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六、牛奶微量抗生素殘留可一定程度

促進瘤胃乳頭生長,提高瘤胃乙酸濃度

研究人員在代乳粉中添加微量抗生素來探究抗生素殘留對犢牛斷奶前生長、瘤胃發酵和瘤胃微生物區系的影響。結果表明,抗生素殘留對犢牛體重和體尺沒有顯著影響,但是可以促進瘤胃乳頭的生長。同時,抗生素殘留降低了瘤胃普氏菌屬的丰度,但提高了瘤胃聚乙酸菌屬的丰度,從而提高了瘤胃中的乙酸濃度。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七、奶牛母子一體化養殖關鍵技術

奶牛母子一體化是指兼顧母子需求,通過營養搭配、科學管理,實現母牛產後健康、平穩高產,犢牛平安出生、茁壯成長,最終達到牧場盈利和可持續發展。從時間上而言,廣義指奶牛產前2個月至犢牛斷奶後2周的120天,狹義指奶牛產前3周至犢牛3周的40天。該技術以奶牛產後健康為基礎,以犢牛健康培育為核心,建立奶牛母子一體化綜合配套技術。具體指標包括母牛(DIM<60 d)真胃變位發病率<3%,胎衣不下發病率<8%,酮病發病率<3%,死淘率<8%,犢牛(日齡<60 d)日增重>800g/d,成活率>95%,腹瀉率<25%。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八、奶公犢直線育肥及屠宰分割配套技術

我國奶牛業發展迅速,2016年奶牛存欄量1460萬頭,每年可以提供奶公犢約300萬頭,結合我國飼料資源特點,研發推廣奶公犢低成本生產高附加值牛肉,對於彌補肉牛產業牛源不足,提高肉牛產業經濟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採用直線育肥技術育肥奶公犢至12月齡,體重500千克出欄較目前奶公犢吊架子飼養,架子牛育肥至18月齡體重500千克出欄,大幅降低飼料成本和人工費及牛舍折舊等費用,並且改善牛肉品質,實現提質增效的目的。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九、配對飼養可以緩解犢牛斷奶應激

提高斷奶犢牛生長性能

研究人員分別將犢牛進行配對飼養和單欄飼養,以研究不同飼養方式對犢牛斷奶應激的影響以及對斷奶後犢牛的影響。結果表明,配對飼養犢牛斷奶過程中的採食量是單欄飼養犢牛2倍,並且在相同時間內,配對飼養犢牛的採食效率更高。同時,配對飼養犢牛的躺臥時間更短。這說明,配對飼養犢牛能夠緩解犢牛的斷奶應激。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十、運用乳腺超聲檢查評估

後備牛的乳腺實質組成

牛超聲檢查可以準確地測量和預測以不同日增重的後備牛的乳腺實質組成。研究發現,超聲波檢查可以用來檢測奶牛乳腺實質組成。

用B超機掃描生成的乳腺圖像中的像素值與乳腺實質中的粗脂肪和脂肪墊重量呈正相關,與粗蛋白、脂肪細胞數和上皮細胞數呈負相關,實質重量與像素值無關。此方法能夠有效替代活組織檢測和侵入性試驗。


原創|縱觀前沿——近3年後備牛培育相關科學與技術研究進展

參考文獻:

1.Urie N J, Lombard J E,Shivley C B, et al. Preweaned heifer management on US dairy operations: Part V.Factors associated wi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reweaned dairy heifercalve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18.

2.Rauba J, Heins B J,Chester-Jones H, et 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tein and energy consumed frommilk replacer and starter and calf growth and first-lactation production ofHolstein dairy cow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19, 102(1): 301-310.

3.Omidi-Mirzaei H, Azarfar A,Mirzaei M, et al. Effects of forage source and forage particle size as afree-choice provision on growth performance, rumen fermentation, and behaviorof dairy calves fed texturized starter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18,101(5): 4143-4157.

4.Ling T, Hernandez-Jover M,Sordillo L M, et al. Maternal late-gestation metabolic stress is associatedwith changes in immune and metabolic responses of dairy calves[J]. Journal ofdairy science, 2018.

5.Fischer A J, Song Y, He Z,et al. Effect of delaying colostrum feeding on passive transfer and intestinalbacterial colonization in neonatal male Holstein calves[J]. Journal of dairyscience, 2018, 101(4): 3099-3109.

6.Li, J. H., M. H. Yousif,Z.Q. Li, Z. H. Wu, S. L. Li, H. J. Yang, Y. J. Wang, and Z. J. Cao*. Effects of antibiotic residues in milk ongrowth, ruminal fermentatio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of pre-weaning dairycalve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18, In Press.

7.Overvest M A, Crossley R E,Miller-Cushon E K, et al. Social housing influences the behavior and feedintake of dairy calves during weaning[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 2018,101(9): 8123-8134.

8.Albino R L, Guimarães S E F,Daniels K M, et al. Mammary gland ultrasonography to evaluate mammaryparenchymal composition in prepubertal heifers[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7, 100(2): 1588-159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