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在圓明園蓋了一棟樓,如今成了圓明園代表建築

導讀:公元1744年,乾隆皇帝已經登基九年,同時也是他熱衷於大規模修建圓明園的第九年,就在這一年,乾隆頒佈了一份“圓明園四十景”修建完成的詔書,就在所有大臣都認為圓明園的大規模修建將告一段落時,乾隆再次語出驚人,說要在圓明園修建一批西洋建築。

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在圓明園蓋了一棟樓,如今成了圓明園代表建築

通過史料記載,專家人們認為乾隆之所以對西洋建築興趣濃厚,主要是受到一本來自意大利的噴泉建築圖冊影響。這本圖冊介紹了一種西方的噴泉建築,名叫水法,是一種能夠自動噴水的景觀,於是乾隆就決定在圓明園內,修建一座帶有大水法的西洋宮殿。

雖然康熙、雍正朝,就有很多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但要想修建規模宏大的西洋建築,中國工匠不可能單獨完成,還需要西方傳教士的支持。乾隆首先想到的就是來自意大利的郎世寧,一個在清朝皇室服務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皇家畫師。

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在圓明園蓋了一棟樓,如今成了圓明園代表建築

郎世寧聽了乾隆的想法,說自己沒有能力負責修建如此大規模的建築,不過他向乾隆推薦了另一位傳教士,他的朋友蔣友仁。乾隆得知有人能夠修建大水法,高興的立刻下旨,將修建任務交給蔣友仁負責。

根據《清史彙編》記載,蔣友仁原名伯努瓦·米歇爾,來自法國,原本是一名天文學家。當時西方傳教士在清朝的處境並不樂觀,從康熙後期開始,朝廷就開始禁止西方人傳教,除了少數留在京城服務皇家的傳教士外,不再允許外國人在內陸傳教。即便那些留在京城的傳教士,為了更好的生存,也要拿出所有本領討好皇帝。

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在圓明園蓋了一棟樓,如今成了圓明園代表建築

所以當蔣友仁聽說郎世寧向乾隆推薦,由他負責修建大水法時,雖然表示超出了自己的能力範圍,但還是硬著頭皮接了下來。在接下來的幾個月時間裡,郎世寧和蔣友仁兩人研究了大量西方的建築書籍,同時在造辦處的配合下,建造了一批模型噴水機械,最終才將大水法的草圖完成。

當草圖呈給乾隆時,他非常高興,還將圖紙帶回了寢宮研究,並最終親自在圓明園選址修建大水法。

一位法國天文學家,在圓明園蓋了一棟樓,如今成了圓明園代表建築

其實,郎世寧、蔣友仁都不是專業的建築師,但他們卻最終能夠將歐洲的建築,完美的複製到圓明園,在規模、技術方面甚至超越西方建築,不得不說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

有了大水法建造成功的案例,乾隆皇帝更大的雄心被不斷激發起來。他下令建造更大規模的西洋景觀。就這樣,在西洋傳教士們的主持設計下,一座座西洋風格的園林建築在圓明園中不斷落成。

參考文獻:《圓明園歷史考證》、《清史彙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