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大数据可以告诉我们的教育真相

颠覆认知,大数据可以告诉我们的教育真相

(一)由“祖母去世”引发的数据研究

先来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中室牧子是一位教育经济学者,在他所著的《学力经济学》一书中提到了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让人忍俊不禁但也深受启发。

这位教育经济学家担任过很多人的(一百到五百不等)任课老师,他发现,每次到期中或者期末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的祖母都会“不幸去世”,学生也会因为“祖母的去世”而拖延考试日期。

这位教授是位经济学专家,由此,他对自己的授课情况进行了数据分析,他发现,学生在期中考试前祖母“去世”的概率是平时的10倍,期末考试祖母“去世”的概率是平时的19倍,更重要的是,平时上课不认真的学生在考试来临的时候祖母“去世”的概率是平时的50倍。

他把自己的数据分析结果告诉学生:考试当天,你们祖母的死亡率最高。

从此以后,他的考试再也没有出现过学生因为祖母“去世”而请假的现象了。

中室牧子用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从经济学的角度运用大规模的数据对教育进行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一定会比其他的方式更有说服力也更有价值。

那么,这位经济学家在《学力经济学》一书中将告诉我们哪些颠覆我们认知的教育理论呢?

(二)物质奖励可以提高孩子的学力水平

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家长们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期末考试考得好,就奖励你多少零花钱。

或者说,如果你好好学习,等你过生日的时候(元旦的时候、圣诞节的时候)就给你买你想要的礼物。

这样的教育方式真的有效果吗?

心理学告诉我们:这样奖励方式并不会得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人们都有优先选择眼前立刻获得的满足感,这样的空头支票并不能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对他们拖延症的解决并没有多大的作用。

所以,孩子该怎样还是怎样,但,假如你说,你在五点之前就做完作业的话就奖励你一块橡皮;或者说,你今晚读完这本书并能给我讲讲的话,就给你买一个小玩具。也许你的孩子真的马上就可以行动起来,立刻行动去完成你布置的任务。

哈佛大学教授弗赖尔致力于研究奖励政策和孩子们的课堂出勤率、以及学力之间的因果关系,他曾在美国的五大城市进行试验,涉及250所学校,从小学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36000名学生都参与了这项实验,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应该依据考试成绩等输出型指标给予奖励,而是依据读书、完成作业等输入型指标给予奖励。

说明,物质奖励对孩子是一种行得通的教育方法,但是,这种奖励应该是即时性的,马上行动就获得奖励与通过一个时间段的努力获得奖励相比,马上获得奖励的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高,他们的学习力更强。

另外,《学力经济学》告诉我们,对儿童实施奖励应该物质奖励,(奖章、学习用品、玩具等)比金钱更管用;但是到初中和高中以后,金钱奖励比物质奖励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力。

(三)对教师改变物质奖励策略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儿童实施物质奖励可以提高学力水平,那对教师实施物质奖励可不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呢?

对此,美国智库兰德研究所联合范德堡大学的专家等人的研究队,在田纳西州的某个学区,354所大学大约2万名初中生和296位数学老师,分为有奖金组和没有奖金组两组进行一学期的教学对比,究竟是有奖金组还是没有奖金组的教师更能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

结果显示:有奖金的教师组并不比没有奖金组的教师能提高学生的增值价值,他们虽然有奖金,但并没有及时的调整教学策略或者改善教学水平。

和对孩子的奖励方式一样,调整奖励的策略就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方法是:只要告诉教师,如果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到手的奖金就会被收回,实验最后的结果表明:怕失去奖金的教师们的教学水平都有提高。

中室牧子认为,针对教师的这项实验是利用了人们讨厌得而复失的心理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另外,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资格证考核通过等等,并不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在不久的将来,教育部门也许就会运用已经得出的实验结果,采用对学生和教师不同的奖励策略来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和教育水平了。

(四)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学力水平是个伪命题

阅读习惯和学力水平是儿童所具备的不同的能力,是平行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很多家长、老师甚至教育专家都混淆的问题。

这一观念的提出是针对“只要孩子大量阅读就可以提升学力水平”而言的,作者提出这样的观点是想提醒家长们,不要轻信只要孩子阅读就会提高学力水平,提高学习成绩,这种观念会让家长产生错觉——只要孩子阅读就不会拉下功课,就会学习好,而导致贻误孩子成长的时机。

真正提高学力水平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是——“父母对孩子的关心程度”。

不仅仅是只关心孩子的“阅读”和“学力水平”,更重要的是父母为孩子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学习方法,可以为孩子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可以说,父母的层次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依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调查显示,父母高学历、高收入,孩子的表现往往表现出更高的学力水平。

美国内华达大学做了一个包括27个国家、7.3万名学生的调查,调查发现,家中有藏书的孩子大学毕业的比率比家长没有藏书的孩子多20%,家中藏书超过500册以上的孩子受教育的时间也平均多出了3.2年,家中的藏书数量、家长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孩子的受教育长短。

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知道,学力水平和阅读习惯培养不仅仅是孩子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家长的关心程度、教育理念、学习方法、经济状况决定的,所以,如果,孩子的学力水平低,阅读习惯不好,家长是不是可以从自身找原因呢?

(五)学校分层次教学和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分层次教学(快班、慢班)是一直饱受诟病的教育策略,很多教师和家长觉得这是一种不公平的教育措施,无论对学力强的学生还是对学力差的学生,这种打破生态平衡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

麻省理工学院杜佛罗教授在肯尼亚小学做了一场实验,实验按学力水平相同班和学力水平不等班进行教学,实验结果证明:按照学力水平分班,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力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拥有同等学力水平的孩子在一起学习更能促进彼此的学习,同时,如果和较高于自己水平的或者低于自己学力水平孩子一起学习时都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反而,这种学力之间的差距会进一步拉大。

但同时,也要看到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如果,本身学力水平有欠缺的孩子经常请教学力水平很高的学生(说明这个学生有改变的意愿),他同样会受到正面影响,从而提高自己的学力水平。

西汉刘向的《后汉书》里有一句话: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明我们的文化和教育很早就知道了环境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

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遇到不好的环境该怎么办呢?

“搬家”就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母亲就给了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为了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她和孩子搬了三次家,孟母可以说是我国重视教育、重视环境对孩子影响的第一人。

搬到哪里去?

搬到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里去,也就是搬到我们所说的“学区房”去。

学区房价格的火箭式上升与很多家长意识到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住“学区房”的家庭都是为孩子的学习为目的而来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这样的家庭真正舍得为教育投资,当然这些家庭在经济收入、学历水平和见识、修养方面都优于其他家庭,这样的环境和氛围更适合所有孩子的成长。

这些话有点极端,也不是所有的家庭都要为了孩子搬到学区房里,但是,家长一定要重视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密切关注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因素,及时调整家庭策略,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五)对教育如何投资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教授首先提出“人力资本论”,这个论点的核心思想是: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项经济活动,那它就是对未来的“投资”。

越来越多的家庭已经非常重视对子女教育投资,就像对股票和债券的投资一样,家长们也希望通过对子女的高投入获得孩子在将来有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孩子的教育猛烈花钱是家长们普遍认可的、广泛接受的投资理念。

问题是,多花钱就能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吗?

同样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赫克曼教授通过实验告诉我们:对孩子的投资并不只是针对学习力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人格形成的管教、对孩子健康的支出。确切的说,相对于孩子的自我认知、积极主动、忍耐力、自制力、元认知策略、社会适应性、恢复能力和应对能力、创造性和性格特征这些非认知能力的培养来说,学习力的培养只是小case。

因为,学习力代表的是孩子学习的成绩,而非认知能力的培养则决定了孩子能不能成功,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中室牧子在《学力经济学》中真切的告诉读者,不要因为耽误学习就阻止孩子参加社团组织和社会活动,这些锻炼孩子能力的活动应该多多益善,非认知能力就是在孩子的不断失败,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不断巩固中得来的,不是仅仅因为孩子学习好就可以获得的。

对孩子的教育投资是有时间效应的,能否抓住教育的契机也决定了教育投资的收益。

总体而言,对教育投资(父母的时间、精力、金钱),应该是孩子年龄越应该下大成本投入,因为,投入的收益率是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加而降低的,孩子年龄越大,收益成本越低。

这个教育投资理念也应该被我们家长重视起来。

(六)教育政策的制定应该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特朗普对中国宣布实施贸易战以来,各种文章刷屏,雨果奖得主、经济学家郝景芳写了一篇名为《特朗普贸易战,为什么是个教育问题》的文章,在文章里,她直指我们的教育环境太容易培养“我们的学生很优秀,但是什么没有想做的事情”的学生,孩子们不懂提问、不懂思考、不懂质疑和辩论、不懂自己寻找答案和独立表达等等,我们的教育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她说的没错,但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孩子提问、思考、辩论、质疑呢?我们的教育体制对体制内的诸多问题会提问、思考、辩论、质疑吗?

方法在哪里?

美国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学习方法,虽然严复的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已完全不适合现代社会,但静下心来虚心跟比自己强大的的人学习也是一种本事和能力。

美国不止一次修改对基础教育的法案,1983年,美国提出《国家处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2001年,布什政府推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2002年,颁布《教育科学改革法》;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这些法案的颁布可不是某个或多个教育权威共同制定的教育政策,而是每一个法案的颁布都基于“科学依据”,都是运用科学方法检验出来的。

教育专家使用一种“随机比较试验”的方法,在小规模的范围内对教育政策的实施开展对比试验,反复确认每一项政策的性价比,运用数字计算来得出究竟是哪个政策更加合理,更加有效果。

并且,在《教育科学改革》法的推动下,美国地方政府和教育委员会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教育资金,就必须拿出科学依据来证明自己实施的教育政策究竟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评价方式可不仅仅是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也从非认知能力(元认知策略、毅力、自制力)以及提问问题的多寡、深浅、质疑的质量、辩论的能力以及独立表达能力的培养方面等多方面进行随机比较试验,不断测试教育政策制定是否能够符合既定的教育目标。而且,美国的地方政府和教育委员会也会自觉的运用“科学依据”来检验教学成果。(《学力经济学》没有涉及这些实验)

这是我们最应该向美国教育学习的地方,教育政策的制定,有理可依有据可循,不依据某个教育专家或者权威的个人主观经验,这是美国教育优于我们的先进所在。

《学力经济学》还提出,在日本,政府制定政策需要充分的科学依据意识很淡薄。

小结:

以上内容是我看了中室牧子《学力经济学》这本书的读后感,不全面,仅仅是抒发我个人对这本书某个方面的感受和体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对这本书读出自己的见解。

这本书非常好,建议大家都买来看看,会颠覆我们的教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诸多的解决办法,可谓是干活满满。

汤妈:汤晓凤,高中教师,教育硕士,家庭教育指导师,对一切教育问题感兴趣,也欢迎您来和我探讨教育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