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代蒙古族人口有多少

元朝时代蒙古族人口有多少


蒙古人口迅速增长

1206年蒙古民族刚刚形成的时候,其人口数量,本书第一卷估约150万。蒙古汗国时代,我国北方民族以 部,或以大小不同的群体,加入蒙古民族共同体,因而蒙古族人口出现大幅度机械增长。同时,还保持着较大的自然增长速度。至元朝建立前蒙古族人口本书第一卷 亦估为300万。

元代,蒙古族人口机械增长的记载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而自然增长却以更大的势头出现了。原因有三:其 一,人口的自然增长基础扩大了。元代不是在150万,而是在300万人的基础上自然增长,故其增长数量是前者不可比的。其二,元代蒙古人继续实行一夫多妻 制,“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他们可以维持其生活的妻妾数目”。贵族、领主、富翁依据自身丰厚的经济力量,总要娶纳许多妻妾,这是地位和荣誉的象征。一天而多 妻,一妻而数子,人口自然激增。其三,元世祖等继续执行成吉思汗的奖励生殖的政策。“只要其种类子孙蕃衍,不许有妒忌者”。在地方官的考课中,将“户口 增”作为五项指标之首。因此,蒙古族人口自然增长的势头很大。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朝初年在中国游历任官,他看到蒙古人“子女的数量,比其他任何民族都更 多”。人口的机械增长,无非是在总人口不变情况下的族别调整,蒙古族人口自然增长才是人口的真实增长。

元朝时代蒙古族人口有多少


下面的几个数字有助于我们估算蒙古族人口的增长情况。至元末年(最后一年为1294年),由于西北诸壬叛 乱,从蒙古地区流至云、朔间(今雁北地区)的人口“七十余万”,后来基本返归原处。1308年(至大元年),因战乱、灾荒,“北来贫民八十六万八千户”。 成吉思汗第一次分封诸子在1214年之前,据《蒙古秘史》察合台得到四千户,约二三万人,然而1303年察合台汗国竟能出动“四万蒙古骑兵”进攻拉合尔以 北地区。这个兵力必须有20万人口作为基础,可以肯定,是时该汗国蒙古族人口比这个数字大得多。在九十年中,这支蒙古族人口竟从二三万发展到二三十万,这 些数字虽然是局部的、零碎的,但元代蒙古族人口的增长速度非常可观。

1957年8月4日周恩来总理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蒙古民族在最盛的时候,据说有四五百万 人口。”这个估计是有足够根据的。蒙古汗国和元朝共162年,是蒙古民族最盛的时候,如果更具体点,大体可以定在元武宗大德年间(1297—1307年) 即14世纪初。此时,集中居住区、分散居住区的蒙古族人口合计为“四五百万”,攀登了历史人口的最高峰。

元朝时代蒙古族人口有多少


蒙古族分布的三个类型区

随着蒙古汗国和元朝对外战争不断扩大,蒙古人陆续迁离故土。其分布的地域,大体可归纳成三个类型区。

蒙古高原集中居住区

以和林为中心的漠北,很早以前蒙古族先世就生活在这里,是蒙古族“祖宗根本之地”,“太祖肇基之地”。这里 是蒙古族人口发展繁衍的重要基地。大漠之南至阴山以北的“漠南”,长期以来是汪古部的驻牧地区。汪古部是构成蒙古民族的重要部分,所以漠南也是蒙古民族人 口集中生活的地区。原属西夏的鄂尔多斯和额济纳河流域,元朝已作为蒙古安西王的重要封地‘,蒙古族人口随其贵族封建主来到这里,于是也成为蒙古族集中居住 区。东北地区西部早在蒙古汗国前期就是蒙古诸王、驸马的封地,其北部即今呼伦贝尔地区还是蒙古族本部最早发源地。上述几个地区,从地理位置上可连成一片。 由于蒙古族人口长期在这里生息蕃衍,形成今天蒙古族集中居住区的格局,所以人们常常称之为“蒙古地区”。

腹里分散居住区

元朝时代蒙古族人口有多少


元朝是以蒙古贵族为主体的政权,为维护幅员辽阔的版图,元廷派出许多由蒙古人组成的军队驻守。根据当时习 俗,军队出征,“不以贵贱,多带妻孥而行”。于是蒙古军及数倍于军人的家属也就迁移到元朝的许多地方。大都,作为元朝的政治、军事中心,蒙古军数量相当 多。四怯薛和侍卫亲军(其中有一些是蒙古军)等不同番号的宿卫禁军均集中在这一地区。“河洛、山东据天下心腹,则以蒙古、探马赤军列大府以屯之””。探马 赤军的多数亦由蒙古人组成。四川、江浙、云南、陕西、辽阳各行省和青海等地均驻有不少蒙古军。甚至在吐蕃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之地(今西藏西部)还长期驻有 1200余名蒙古军”;,加上家属当有5000—6000蒙古人。

1265年(至元二年)忽必烈规定“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腹里 和各行省都辖有一些路级建置。忽必烈的这项政策,使担任达鲁花赤的蒙古人及其家属随从遍及全国路级治所的各大城市。其实,府州和上等县三级也设达鲁花赤。 这进一步加大了蒙古人口在全国各地的分布。

还有些蒙古人由于政治等原因,被强制迁离故土,安置在中原及其以南的地区。元世祖平定乃颜叛乱后,将其所领 大批蒙古军士及家属迁到浙江、河南、湖广、江西等地安置。浙江定海县是其“余党”的集中安置区。”实际上,在蒙古高级贵族的激烈斗争中,对失败者的封户、 部属都要调整一番,有些被强制迁徙中原及其以南地区。这从另一个渠道增加了分散居住于全国的蒙古人口。

其他散居住区

汗国多次西征,占领西域、中亚和欧洲南部广大地区。先后形成四个汗国分治其土。察合台汗国,先都阿力麻里附 近的虎牙思(今新疆霍城地区),后移都合儿昔(今乌兹别克撒马尔罕西南)。窝阔台汗国,都叶密立(今新疆塔城附近)。钦察汗国,先都拔都萨莱城(今俄国阿 斯特拉罕),后移都别儿哥萨莱城(今俄国伏尔加格勒附近)。伊利汗国,先都蔑剌哈(今伊朗阿塞拜疆马腊格),再迁桃里寺(今伊朗阿塞拜疆大不里士),三迁 孙丹尼亚(今伊朗阿塞拜疆苏丹尼耶)。每个汗国里都有不少蒙古人口。这些蒙古人或任汗庭官员,或任地方巴思哈即达鲁花赤,或为汗国军人,他们照例带有家 属。其中相当一部分,生活在各汗国都城及其周围。上述各汗国里蒙古族人口之数量,与所在国人口数量相比均是少数。

元朝时代蒙古族人口有多少


元朝初期,在藩属国高丽驻扎不少蒙古军队,还有些蒙古人充当达鲁花赤及其随行人员。另外,蒙古公主先后九人 下嫁高丽王,每次都要带去不少蒙古男女作为陪嫁。后来驻扎高丽的军队和达鲁花赤撤回,在高丽的蒙古族人口大为减少。两次对日本作战,十几万蒙元军人被俘 虏,有些俘虏遭杀戮,留下的当有不少蒙古人。这些蒙古人也在日本定居下来。

元代,蒙古人的分布形成三个类型区:集中居住区,即蒙古高原及其边缘,统称蒙古地区。分散居住区,系指元朝 腹里和其余的十大行省,宣政院辖区。其他分散居住区,包括四大汗国、高丽和日本,相当于中亚、欧洲东南部、远东和中国新疆。分布的空间宽广,远远超过中国 古代其他民族。所谓分散居住区,并不是说蒙古族人口平均分散各地,而是分散在较大的范围内,同时形成许多集中居住点,实际是“大分散,小集中”。

蒙古人大规模的南下西进

蒙古族本部的先世是驻牧在唐朝望建河即今额尔古纳河南岸的蒙兀室韦,大约8世纪中期,这支室韦——鞑靼人在 其首领孛儿帖赤那及其妻豁埃马阑勒的率领下,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茂密森林,经过达赉湖地区,来到斡难河源头,不儿罕山前。这一地区是斡难河、土兀剌河和克 鲁伦河三条河的发源地,被称为“三河之源”。蒙古部在回鹘汗国、塔塔儿人政权和辽朝的统治下,悄然地成长起来。金朝建立后,它已壮大成一支重要力量,逐渐 统一大漠南北广大地区。22代过去了,其直系后人帖木真于1206年被推举为成吉思汗,这里的各族各部人口也就成为蒙古共同体的当然成员。

元朝时代蒙古族人口有多少


蒙古族人口的迁徙与军事开拓,以可看作同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然而军事开拓与人口分布,亦即定居,有时并不 完全一致。大漠南北统一过程的后期,成吉思汗已经筹划南下进攻西夏和金朝。不久,大批蒙古军人南跨长城,进人中原。开始时,汗国军得地甚易,弃地也快,随 得随弃。这种情况下,蒙古族人口只有迁徙,谈不上分布。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蒙古军得地即驻守,蒙古族人口的分布出现相对的稳定性。

在对金朝战争的实践中,成吉思汗深知,即使占领金朝一些地区,也难以戍守;致于打垮该政权,那就更加困难 了。于是在战略方向上,成吉思汗犹豫起来。他征求颇有韬略的将领郭宝玉的意见。郭宝玉回答:“中原势大,不可忽也。西南诸蕃勇悍可用,宜先取之,藉以图 金,必得志焉。”不久成吉思汗便率领主力军西征。对金朝战争,由进攻转变为对峙。这件事情意味蒙古人的迁徙,在南下受阻的情况下,转而西进。

1218年(成吉思汗十三年),蒙古大军西进,征服吉利吉思等部,灭亡西辽。在其后6年中,转战在中亚花刺 子模和里海周围。约20万蒙古人组成的军队及数倍于军队的家属,在这里留下了足迹。1224年成吉思汗班师,一些蒙古人“以达鲁花赤监治”名义常住中亚地 区的重要城镇和军事据点。以达鲁花赤为首的机构、军队大体都是蒙古人,连同其家属在内,人口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初步形成分布点。

蒙古人西进最远的一次,当属长子西征(太宗八年至乃马真皇后摄政二年即1236至1243年)。当时,西征 军已渡过秃纳河(今多瑙河),距蒙古地区,即使按直线计算也有万里。然而作为蒙古人分布的最西点,则是后来金帐汗国亦称钦察汗国的首都拔都萨莱城,该城位 于伏尔加河人里海海口略北,距蒙占高原约7000里。

成吉思汗西征班师后,蒙古大军大体按照郭宝玉的意见,在原来基础上不断南下。1231年(太宗三年),假道 南宋境灭金的蒙古军进入四川,经汉中北上。1234年(六年),灭亡金朝。蒙古人在淮河以北许多地区建立居住点,并连成网片。1252年(宪宗二年),亲 王忽必烈率领由蒙、汉、契丹等族组成的十万大军远征大理。1257年大理平,相当一部分蒙古军留下戍守,并招降交趾等。史称忽必烈大军“自石门关人取大 理,见蒙次和为吐番喉襟之地,留达军三百户以镇之,因各三营”。文中的“达军”就是蒙古军。近年在大理五华楼旧址发现第二十九号元碑,刻有“兀鲁口蒙古军 营和尚信文亡妇布鲁罕之墓”。现今,在滇南通海坝子的白阁、中村等5个自然村4000多蒙古人,大体上是这支蒙古族军人的后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