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韓信稱王,漢朝或許不復存在

韓信是漢代初期三位傑出人才之一,著名的軍事家,為漢朝建立立下赫赫戰功,他征戰南北,留下不少了典故和軍事故事,但是他一生傳奇無數,戰鬥經驗十足卻落得個悲慘被誅的命運,那麼究竟是有怎樣原因會讓這樣一位響噹噹的大軍事家以如此的悲運的下場草草結束了人生呢,讓我麼走進今天的傳奇人物—韓信。

假如韓信稱王,漢朝或許不復存在


韓信在秦末楚漢相爭之時,先投奔項羽,但並非受到器重,即轉而投奔劉邦帳下,韓信一生傳奇輝煌,但是卻在功成名就之後慘遭滅門,以這樣的悲慘的人生落幕結束了自己的人生,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策,一直被婦人小人所矇蔽,難道這不是天意嗎?

假如韓信稱王,漢朝或許不復存在


那麼真實的歷史又是怎樣的呢?當時蒯通曾在兵敗韓信之時,勸過韓信,脫離劉邦,自立為王,當時正值楚漢相爭最緊要之際,若是韓信選擇臨陣倒戈,那麼後來就不知道這天下到底是誰的了,但是韓信並沒有採取他的建議,而是在劉邦圍困住楚項羽之後因為兵力不足被限制以及不能一舉殲滅項羽並且項羽還有可能出現突圍的趨勢情況下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當時的情形假如項羽突破重圍,那麼劉邦的形勢將會優勢不再,此時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的人就只有韓信,然而韓信在接到命令之後,卻以此作為要挾,要求劉邦給予自己封地,也正因為如此,劉邦才得以脫離險境,所以這樣一個人就算沒有謀反之心,任何一個王威萬代江山考慮都是不會留下的,那你說韓信是不是在軍事方面是天才,其他方面就如同幼童一般,為何他一定要提出這樣的要求,導致日後劉邦誅滅自己而埋下禍根呢。

假如韓信稱王,漢朝或許不復存在


其實列土封疆在秦之前是一直沿用的,不過在秦始皇統一之後就強制推行郡縣制而已,雖然郡縣制在全國實行過,但是郡縣制在當時也未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因而才會出現漢初是繼續郡縣制,還是恢復周制的爭論,這樣一想,韓信有要求劉邦給自己土地的想法並不奇怪,只是太著急了。

假如韓信稱王,漢朝或許不復存在


其次,韓信認為劉邦沒有勇氣殺他,作為西漢建國功臣,韓信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在西漢建立初期,還有各種殘餘勢力還沒消滅,劉邦還離不了他,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劉邦的姿態,很多人說項羽個人實力是超過劉邦的,但是項羽在禮賢下仕的姿態上卻輸給了劉邦,所以韓信不相信劉邦會在功成名就之後除掉自己,可是韓信的賭壓錯了,要知道歷史的潮流是不可逆的,郡縣制雖然在當時不被大多數人認可,但是它相對於分封制的優勢,已經得到當時最高統治者劉邦的注意,最終實行郡縣制,勢不可擋,而韓信要求分封的行為正好撞到了劉邦最為擔憂的刀尖上,還有一個原因是,劉邦不同於之前的皇帝,他是一個出身平民的最高統治者,我們通常說他是一個“沒什麼文化和能力”的皇帝,這樣的出身既沒有張良蕭何那樣的政治才華與能力,也沒有韓信的軍事才華與能力,更沒有項羽的貴族出身。因而在心理上劉邦是自卑的,試問歷史上哪個出身卑微的帝王,不是在大業成就之後剷除異己的,在漢朝建立之後,其他人是在想如何鞏固漢家天下,而韓信想的是如何鞏固自己的利益,這樣的人劉邦當然會除掉。

假如韓信稱王,漢朝或許不復存在


韓信的墓地有三座,一是山西靈石韓信墓,二是陝西韓信墓,三是江蘇韓信墓,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卷92,淮陰侯列傳,第32處詳細記錄了西漢建國之臣韓信一生的事蹟,突出了他的軍事方面的卓越功績和為漢王朝立下許多功勞,功高於世,卻落個連坐宗族的下場,字裡行間還流露了作者強烈同情和感慨。

假如韓信稱王,漢朝或許不復存在


這樣一個擁有高超的軍事才能的人才卻遭到如此的戲劇性的悲劇人生,實在是讓人感到萬分的可惜,倘若韓信當真用了別人的計謀,或許我們今天的漢朝將不復存在,也或許形成類似漢朝瓦解後魏蜀吳那樣三股力量共同分割天下的局面,然而歷史終究是歷史,不可改變,但這樣一位聲名顯赫的人物不能得到美好的人生結局,也是留給後人長長的感嘆與惆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