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市博物館館藏“宜子孫”玉璧,全國僅三件!

戰國時期和氏璧的故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當時秦昭王要以十五座城池來交換趙國的和氏璧。在古代,人們重璧勝過黃金,固有“黃金有價,玉璧無價”之說。和氏璧後來傳到哪裡已無從查考,但是,1983年,從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東漢墓中出土的蒲紋“宜子孫”玉璧,其歷史和藝術價值毫不遜色於和氏璧。

目前,全國發現的漢代“宜子孫”玉璧僅有三件,而青州市博物館館藏的這塊玉璧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最大、質地最優、藝術性最高的一件。這件玉璧是怎麼被發現的?背後又有怎樣曲折的故事?《濰坊國寶方檔案》為你講述。

青州市博物館館藏“宜子孫”玉璧,全國僅三件!

全國僅三件,此件最大、質地最優、藝術性最高

“宜子孫”玉璧是青州市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之一,採用名貴的新疆和闐墨玉碾琢而成,高20.8釐米,外徑15.4釐米,內徑2.6釐米,出廊高5.4釐米,重375克。

記者看到,該玉璧呈圓形狀,玉璧上有出廓,壁身中部有凸稜一週,外環飾淺浮雕蟠龍紋一週,內環飾蒲紋形乳丁158個。出廊部分為鏤雕,上方為雙龍紐,雙龍出沒於祥雲之間,龍體粗壯剛健,昂首挺胸,呈騰空飛奔狀。在玉璧紐中央有用隸書鑄寫的“宜子孫”三字。

“這件‘宜子孫’玉璧線條剛勁有力,碾琢更是精緻細膩。”青州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墨玉在玉石中極為罕見,在我國現存屈指可數的墨玉中,無論是墨黑的成色,還是其光澤,這件“宜子孫”蒲紋玉璧均獨顯華貴,是我國玉器中難得的佳品。

玉璧不僅質地優雅,璧上的三個字“宜子孫”也反映了漢代人種美好的願景。“這三個字是古代的吉祥用語,為‘子子孫孫宜室宜家’之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青州在漢朝時期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地區,“宜子孫”三字體現了漢代人,尤其是王室貴族的一種美好願景,希望自己的家業財富和教誨傳承給子孫後代,能夠世代維持子孫的優越生活。

工作人員說,古代君王,歷來有以璧作為鎮國之寶兼傳世之寶的傳統做法。我國從西周開始,在銘文中就常用這種吉祥用語,到漢朝時達到高潮。西周有“子子孫孫永寶享用”的記載,春秋有“宜室宜家宜子宜孫”的記載,漢瓦當上也有“宜子宜孫”的篆刻。

據介紹,目前全國出土的漢代玉璧中,刻有“宜子孫”漢字的玉璧僅有三塊,而青州市博物館館藏的這塊玉璧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完整、最大、質地最優、藝術性最高的一件,也是國家一級文物。

被發現前,玉璧曾被小孩用車繩子拖著滿街跑

“宜子孫”玉璧如此珍貴,但可能誰也不曾想到,這件玉璧曾被小孩用繩子拖著滿街跑。

青州市博物館原館長夏名採在接受央視《國寶檔案》欄目採訪時曾講述過玉璧的發現過程。據其講述,1982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有人發現在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冢子村,一個小孩用一個繩子拖著一個白玉的東西滿街跑。當時看著很珍貴,就報告給了青州市博物館,博物館接著派人去調查。原來,馬家冢子村東邊有一個冢子,冢子裡有很多磚,老百姓都來挖磚蓋房子,孩子父親挖磚時發現這個玉璧,就帶回家給孩子玩。當時他們認定在這附近一定有一個大型的漢代墓葬。在村民的指引下,果然發現了一個東漢時期王室的墓葬。這個墓葬有高大的封土和結構複雜的幕室。

工作人員發現這個墓葬時,該墓已經到嚴重破壞。不過,通過清理,最終共出土各類遺物298件,僅玉璧就出土9件。除這件“宜子孫”蒲紋玉璧外,還有7件普通的玉璧和蒲紋“為福”玉璧。另外,還有幾件玉豬和用銅絲編綴的一件玉衣殘片(即銅鏤玉衣)。

根據出土的各類遺物,研究人員判斷馬家冢子墓應是東漢中晚期北海國某位重要王室成員之墓。不過,該墓由於早年多次被盜,加之村民取磚破壞,遺物放置原狀大都不清。據專家介紹,宜子孫玉璧屬於殮葬玉,漢代王室貴族在下葬時,往往會在胸背部擺放一些玉璧,這件玉璧應該放置在墓主人的玉衣上或墊在死者的背部。

運用特殊琢制技法,讓平面造型的玉璧產生立體效果

“‘玉璧’中沉澱著中國豐富的玉文化藝術和民俗等知識。東漢時期的許慎在其名著(說文解字》中,稱玉為‘石之美,有五德者’,而玉聚也有珠聯璧合等美好寓意。這是封建社會的文人對玉特徵和內涵的典型概括。“工作人員表示,中國古代玉的產地很普遍,但以產於新疆和闐的為最佳。和闐玉,主要成分是硅酸鈣,屬角閃石類,純者為白色,又往往因含有少量氧化金屬離子而呈現青、綠、墨、黃等色或雜色。現在,和闐玉石資源已盡枯竭,因此要找到好的玉石材料,已是一件困難的事。

據介紹,玉器的製作歷來被統治者重視,每個朝代均設有專門的玉器製作作坊進行生產。因為玉的硬度較高,加工時需要特殊的工具和方法。玉器的加工過程主要有:選料、畫樣、鋸料、做坯打鑽、做細、光玉等若干工序。因此制玉非常困難,有時還要根據五料的色澤變化而實施巧雕,那難度就更大了。

中國的玉器在每一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均有著不用的藝術風格:原始社會時期,玉器的製作具有樸素雅拙的風格;商周時期的產品則形象單純,神態突出;漢玉在隱起的地方常用細如豪發的陰淺琢飾,有如古畫上游絲勾描一樣剛勁有力,以彌補其立體感不強的弱點,這是漢代玉琢工藝技法上的一一個特點,對後世玉器製作工藝有著深刻影響。

“青州市博物館收藏的這件東漢時候的蒲紋‘宜子孫玉壁,正恰到好處地運用了這種琢制技法,使這件本為平面造型的玉璧,給人一種立體的藝術效果。這也是蒲紋‘宜子孫’玉璧的價值。”工作人員說。

掃描二維碼

觀看中央電視臺《國寶檔案》欄目

青州“宜子孫”玉璧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