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隶属江苏的十个县划归上海后,如今怎么样?

偶然读到一篇文章,文中述说1958年一年内先后将原属江苏省下辖的十个县划归上海市管辖,解决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上海的副食品生产和供应问题。文章认为上海和被划入的十县民众实现了双赢,200多万成为上海人的十县民众及他们的后代获益颇多,由此一个庞大的“本地人”群体在上海逐渐形成,并引发了在全国范围内颇为罕见的类似本地人≠上海人的现象。文章说,“说到底,谁都不是这座城市天然的主人,我们之所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背后有着太多太多的偶然”。

文章引发诸多热议,有些人抱怨当初不如留在江苏可能会发展得更好;部分人从教育、就业和发展前景等角度考量觉得理所当然是划归上海得益颇多。作为一名60年前父辈划归上海的“本地人”的后代,这引起我的兴趣。

60年前隶属江苏的十个县划归上海后,如今怎么样?

依据相关统计数据表面:2017年上海郊区十区县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和临近江苏、浙江区县(县级市)对比不难发现,除去浦东新区(川沙、南汇及原浦东地块合并)是特例外,其他八个区(县)中,闵行、嘉定达到2000亿以上;松江、青浦、宝山达到1000亿;金山、奉贤和崇明地区生产总值处于1000亿以下,其中尤以崇明区为最低仅为332.84亿元。

同期对比江浙临近区县(市),以昆山(县级市)发展最为迅速,地区GDP达3520.35亿;吴江、太仓、海门、启东等苏南地区县市GDP也均有不俗表现。毗邻的浙江嘉兴下辖的嘉善和平湖两县市GDP分别为520和605亿,就17年经济发展情形而言,和江苏、上海周边县市GDP总量相比较,总体稍弱。

原拟查询1958年前划归上海前十区县及江浙周边区县的经济发展情况,以便进一步观察和印证60年来上海各区县和周边江浙县市发展的快慢,但很可惜查询不到当年的相关县市GDP数据。国家统计局仅提供分省数据,且统计口径及相关数据也多为缺失。

60年前隶属江苏的十个县划归上海后,如今怎么样?

但有一点很明显:自58年江苏10区县划归上海后,各区县(除崇明外),其他各区县总体发展并不弱于周边江浙县市。

那么,为什么上海部分区县居民觉得现在经济发展不如江浙临近区县呢?

一、各区县经济发展不平衡

10大区县内,青浦、金山、奉贤、崇明地方生产总值不如其他区县发展迅速,其中尤以崇明区GDP增速缓慢,与临近的启东、海门相较均大幅度落后。而地方GDP增长缓慢的部分原因,可能和国家、城市总体发展战略有关,和地区定位有关。比如摒弃现代工业,努力扶持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等。但因为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小规模家庭经营土地制度、农业合作组织发展程度较低,难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导致部分区县经济发展迟缓。

二、同一区县不同乡镇经济发展不平衡

即便是同一区县内,不同乡镇经济发展也极不均衡。相较而言,地理地缘优势凸显非常明显。愈是临近中心城区的各个乡镇发展机会更大,经济发展得愈快、愈好。比如临近虹桥地区的青浦徐泾、赵巷等青东地区借助地缘优势,经济发展一路领跑全区发展。而青西地区除了朱家角镇借力千年古镇大力开发并发展旅游业和商业,获得较好GDP增长外,其他如金泽(原金泽、西岑、商榻等几个乡镇合并)、练塘等乡镇,尽管金泽镇同为千年古镇,地处江浙沪三地交通要道,历史上繁华程度更胜于朱家角镇,却在近现代逐渐颓败没落,经济发展迟缓。

60年前隶属江苏的十个县划归上海后,如今怎么样?

而金泽镇尽管境内坐拥淀山湖和元荡两大湖区,作为上海市境内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和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源头。为保护水源地免受环境污染,湖区周边鲜有大型工业企业。而1979年即已开发建设的上海大观园景区在热闹了十几年后也逐渐归于没落和破败,辉煌不再。

三、临近周边江浙区县经济发展过于抢眼

江浙周边,如昆山、吴江、太仓、海门、海宁等县市近些年GDP增速明显,经济发展强劲所带来的强烈的对比,导致部分经济增长乏力的区县以及相邻乡镇民众的心理落差。其中尤以昆山的经济发展最为抢眼。

60年前隶属江苏的十个县划归上海后,如今怎么样?

而昆山作为江苏省三个省级直辖县(市)之一,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高达3520.35亿元,连续14年蝉联中国百强县之首。自1984年以来,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昆山充分发挥东邻上海市、西连苏、锡、常的地理优势和水陆交通方便的有利条件,敞开城乡大门,积极外引内联,并自费新建经济技术开发区,广泛开展横向经济技术协作,兴办了一批骨干企业,逐步形成了纺织、轻工、机械、冶金、电子、化工、医药、食品、建材等门类较为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当水平的工业体系。

两相对照,对于部分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的民众,能不感到憋屈吗?但历史却不做假设。

守护这片蓝天碧水,就是金山银山,相信我们的路会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60年前隶属江苏的十个县划归上海后,如今怎么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