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有困难的人,我们为什么袖手旁观

全文字数:828

阅读时间:2分钟

随时随地,几分钟学会一个心理小知识


点击音频,边听边看


十年前南京“彭宇案”最终宣判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和后果,让“扶不扶”仿佛成了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中国式难题。事过多年后,事实真相却是彭宇当年确实和老太太发生过相撞。

遇见有困难的人,我们为什么袖手旁观

你有没有想过,在地铁中或马路上见到行走困难或是意外跌倒的老人时,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很想去帮助他们的吧。可是,真正采取行动的人却很少。难道是因为城市里的人比较害羞或人情冷漠吗?

事实是有另外一个心理原因,使我们不愿伸出援助之手:那就是当周围有很多的时候,我们心里就会想:“即使我们不去帮助他,也应该有人会出手相助的”。这其实是一种依赖别人的想法。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林格曼效应”。

遇见有困难的人,我们为什么袖手旁观

徳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让众人拉网的实验。结果,每当拉网的人数增加,每个人出的力就会减小一点。原本,我们认为人数的增加会发挥相乘效应,即每个人出的力会增加,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人数越多时,人就越会感觉“我只不过是其中一分子”,于是拉网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卖力了。

遇见有困难的人,我们为什么袖手旁观

美国心理学家拉特耐和古利也做过类似的实验。他们将参加实验的人(受验者)分别置于独立的房间中,然后让他们戴上耳机,通过麦克风举行讨论会。受验者处于独立的房间中,互相看不到对方,只能听到别人的声音。在讨论开始后不久,心理学家安排一个人假装哮喘发作,而受验者可以通过耳机知道有人哮喘发作了,看最后有多少人会帮发病者向会议主办方求救。

结果,得到了一组有趣的实验数据:

只有一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在装病的人发病后的3分钟内,100%的受验者都发出了求救信号;

当有两名受验者和一名装病的人开会时,有60%的受验者发出求救信号;

当受验者增加到6人时,只有30%的人发出求救信号。

有别人在场时,人总会想:“即使我不施救,也会有别人施救的”。在现实社会中,有困难的人得不到救助,很多情况下都是这种心理效应起作用的结果。

遇见有困难的人,我们为什么袖手旁观

总结一下:

1袖手旁观的社会心理其实是一种依赖他人的行为,我们应当主动积极地帮助他人。

2、“三个和尚”的故事:一个和尚担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其实也是“林格曼效应”的具体表现。

心理小测试

德国心理学家林格曼有个著名的拔河实验:当拔河的人数逐渐增加时,每个人所用的力量反而越来越少,并没达到力量累加的效果。这一现象被称作“林格曼效应”,也叫“社会性逃逸”。 根据上述定义。

下述不属于林格曼效应的是:

A.一群人围观某个需要帮助的人,却很少有人真正伸出援手

B.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乱

C.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得“很准”

D.把男大学生分成2人、4人、6人各一组,要他们大声喊叫,并记录各人的音量.结果发现,个人的音量随着团体人数的增加而降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