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父母去世时,地主拒绝安葬,朱元璋称帝后这个地主的下场如何呢?

何均堰


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到明朝的开国皇帝,可以说他是草根逆袭大成功。我们耳熟能详《孟子·告子下》篇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朱元璋不同寻常的磨难造就了他传奇的人生。



朱元璋在成就大业之前,经受了各种苦难和磨砺,以及让人心酸的往事。朱元璋家世世代代为地主家种地,朱元璋和其父母为地主刘德打工,朱元璋幼年时期就给地主刘德家放牛,常常食不裹腹。有一次他饿的实在受不了,就和小伙伴们偷偷地把地主家的一只牛杀了吃了,牛尾巴塞到了石头缝里,用计策说牛钻进石头缝里出不来了,竟然骗过了刘德。


1343年,天降旱灾、蝗灾、饥荒和瘟疫,当时“病者无人医治,饥者无人救济”,死尸遍地,朱元璋家也未能幸免。由于病饿交加,在短短20多天的时间内,朱元璋就失去了4位亲人:他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大哥(朱重四)、侄子(朱圣保)。在这之前的三年里,由于贫穷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更无钱医病,朱元璋的大姐和大姐夫全家都死了,二姐也死了,朱元璋的二嫂、三嫂、朱元璋的另一个侄子也死了。15——17岁的朱元璋亲眼目睹亲人的一个个离去,亲人的死别,瞬间的阴阳两隔,令朱元璋痛彻心扉。



朱元璋非常孝顺,当他面对父母亲人的尸首,却无处安葬时,悲痛哀伤不能自已。当时家里只剩下朱元璋、二哥、大嫂和朱元璋的侄子4人。17岁的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只好去求地主刘德能施舍出一点土地安葬自己的父母。结果刘德不但不同意,而且还狠狠地训斥朱元璋兄弟二人,他说:“你们家给我打工,哪回没有给你们钱?!还有你父母之前欠我的钱,你们做子女的赶紧还!”刘德的这番话无疑是对朱元璋兄弟二人雪上加霜,朱元璋的心灵倍受创伤。

据《明史》记载,“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藏,即凤阳陵也。”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是的心地善良的人,他看不下去了,就主动答应把自己的一块地送给朱元璋,朱元璋对他感激涕零,俯首下跪。就这样,朱元璋才草草地埋葬了自己的父母亲人。这块坟地就是今天的江苏省淮安市凤阳明祖陵的中心。朱元璋将刘继祖的恩情铭记于心。

人就是因为会死,才会更加努力生存。

二十三年后,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大明王朝。他在称帝之后的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高兴地荣归故里,乡亲们都热烈相迎,朱元璋知恩图报重赏了刘继祖,下旨将刘继祖加封为“义惠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朱元璋规定刘继祖的“义惠侯”爵位世袭罔替,他们的官职与富贵与明朝共存。刘继祖因为让出一块田地,而获得了几百年的家族富贵荣华,真是善有善报。朱元璋高声宣布:免除乡亲们的所有苛捐杂税,乡亲们欢呼雀跃。

跪在远处角落的刘德,一直瑟瑟发抖,脸贴于地面,朱元璋早就用那犀利的眼神扫描到了他,他走向刘德,出人意料地搀扶起他,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能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朱元璋不但没有杀他的头而且还赐予他30亩良田,并且免徭役10年。刘德心里一阵万马奔腾,五味杂陈,再次俯伏在地,高呼:谢天下第一明君。朱元璋还开玩笑说,朕当年还吃过你的牛呢!……刘德真的后悔,心里也许会想: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一定会善待以前的朱元璋。但是时光不会倒流。他感动之余应该会好好对待身边的父老乡亲吧。这也让我们学到:有生之年,应尽力为善!


朱元璋南征北战,早领悟到得人心的真谛:对人宽厚,会得到大家的尊重、爱戴、拥护、更能获得别人的理解与支持。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朱元璋之所以能成为一代明君与他的胸怀和气度是分不开的。真可谓:与人为善胸宽广,理智支配怨恨消。

参考资料:《剪胜野闻》《万历野获编》 《明史》


小姐姐讲史




朱元璋的前半生太过悲惨,穷,吃不饱饭,受尽地主地虐待,活得没有尊严。这些,朱元璋都可以忍受。

忍受不了的是,父母饿死后,竟然找不到一块安葬之地。于是,朱元璋请求地主刘德帮个忙,给块地,葬父母。为什么找刘德呢?因为他是给刘德放牛的,父母是给刘德打工的。

刘德拒绝朱元璋,刘继祖雪中送炭



刘德听明朱元璋的来意,干脆利落地送上了一个字“滚”。

真是悲惨极了,不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不说,连父母的遗体都无处安葬,朱元璋伤心极了。

这时候,听闻此事的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给了朱元璋帮助,并且说道:

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什么意思呢?我这儿地不少,你怎么早早不来找我呢?赶快去选一块吧,我不会吝啬的。

这刘继祖如此大方,难道有相面的才能?会不会相面不知道,朱元璋选了一块风水宝地那是真的。

朱元璋锦衣还乡,封刘继祖,赏刘德



若干年后,朱元璋大业得建,成为大明开国皇帝。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朱元璋锦衣还乡,荣归故里。回到老家,第一件事,就是重新修建父母所在的陵墓,并且追尊父母为皇帝、皇后,追封兄弟侄子为王。

问题来了,那曾经的刘氏兄弟如何处理呢?毕竟给朱元璋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刘继祖的事情好办,毕竟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帮了一个忙,可谓是雪中送炭。当找到刘继祖家里时,刘继祖已经过世,但这不影响追封刘继祖为“义惠候”,关键是这个侯爵之位可以世袭。

厉害了,刘继祖,一小块地,换来了子孙十几代的荣华富贵,这笔投资太划算。



找到刘德时,其人已经快被吓瘫了,除了跪在地上簌簌发抖,颤颤巍巍地呼万岁,就剩下可怜兮兮地请求饶命了。

朱元璋想到刘德并不是造成父母死亡的凶手,再想到刘德哥哥刘继祖的帮助,让人扶了起来,然后慢慢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什么意思?你的所作所为,符合常理,我不想再多过问。我穷的时候,你又怎么会知道我能当天子呢?

于是,刘德就这样得救了。没有被处以极刑不说,朱元璋还对刘德进行了赏赐,刘德感激涕零。当然,这些赏赐比起赏赐给刘继祖的,那差得就太远了。

有人说,朱元璋为什么要以德报怨?难道是鼓励做人要无情吗?非也非也,是人都想给自己的父老乡亲留个好印象。让人家说“宽洪大量”好,还是让人家说“睚眦必报”好呢?当然是前者了。

此时,朱元璋刚做了皇帝不久,非常重要的是赢得民心,赢得更多的支持,连刘德这样的小人物都不放过,其他人会怎么想呢?



总而言之,刘继祖太会做人,刘德运气太好,而朱元璋对下层人民,还是不错,待人仁义,不计过往。


蓝风破晓


朱元璋八代贫农,父母给地主当佃农,小时父母双亡,没有葬身之所,可怜的朱元璋向地主请求安葬父母,却遭到地主残忍拒绝。以朱元璋嫉恶如仇的性格,他称帝后这个地主会有什么下场呢?结局让我们大跌眼镜。

朱元璋出生在一个贫苦的佃农家庭,生活特别艰辛,父母给地主刘德拼命干活,朱元璋很小便给刘德家放牛,一年下来却连个温饱都混不着。更残忍的是,老天爷也来添乱,淮南一带发生瘟疫和饥荒,朱元璋一家几乎都饿死了,父母也相继离世,只剩下朱元璋的哥哥,面对尸骨未寒的父母,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不知如何安葬。

没办法,朱元璋和哥哥一起找到地主刘德,跪在地上请求他给一分地安葬父母。

刘德看着衣不蔽体,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兄弟俩,说出了一句令人绝望的话:你父母种我的地,我养活你们一家子,现在他们死了还要我管?做梦吧你们!

朱元璋停止了哭泣,因为他知道哭也没用,然后站起来拉起大哥,默默离开。

就在朱元璋陷入绝望时,一个人伸出了援手。

刘继祖是刘德的亲哥哥,也是一个地主,但他还有怜悯之心,看到朱元璋兄弟的窘境,他主动提出送给朱元璋一块地,让他们安葬父母,贫农朱五四和妻子终得入土为安。

对朱元璋而言,刘继祖的帮助就像阴霾寒冷中一缕明亮温暖的阳光,让他知道人间尚有情义温暖。朱元璋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刘德的无情无义,他牢牢记在心里;刘继祖的大恩大德,他也牢牢记在心里:你们给我朱元璋的,我迟早会有一天加倍奉还!

在艰苦创业的道路上,朱元璋忘记了很多人很多事,但永远记得刘继祖和刘德这对地主兄弟,若干年后,他登基为帝,建立大明,衣锦还乡,无限风光。

朱元璋想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一打听才知道刘继祖已经去世,但他仍然下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让他的儿子继承侯爵位,世袭罔替,表达刘继祖的感激之情,词曰: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报完恩,朱元璋又找来刘德,这个薄情寡义的地主仍然健在。

刘德双膝跪地,面如死灰,一个劲磕头认罪,但他知道等待自己的或许是诛灭九族。

朱元璋蔑视地看着这个可怜虫,想起了他自己当初的样子,再想想九泉之下的父母,他更加痛恨刘德,恨透了这个毫无人性的地主恶霸,恨不得将之碎尸万段。

朱元璋慢慢走近,搀扶起哆哆嗦嗦的刘德,开口说道: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刘德啊刘德,你当年所作所为也算是人之常情。再说朕当时那么贫穷,你也不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罢了罢了!这事已经过去,朕不计前嫌了。

刘德不敢相信皇帝说的话,恍惚了半天才反应过来,再次跪拜高呼:皇上万岁!

朱元璋非但对刘德既往不咎,还赠予他30顷良田,免除其十年赋税徭役。

刘德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他已经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悔恨和感激之情。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朱元璋阴险、严酷、刻薄、寡义,对开国功臣甚至救命恩人,动辄大开杀戒,但这件事却让我们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朱元璋。

朱元璋是一个典型的双面人,对搜刮民脂民膏的贪官污吏,对威胁皇权和大明江山的人,他铁血、无情、残酷;对普通百姓,哪怕是曾羞辱自己的人,只要没有威胁,他大度、仁慈、怀柔,这就是炉火纯青的帝王权术。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这不是戏说,而是真事。朱元璋没有发迹之前,家境赤贫,一家给地主刘德家做佃户,朱元璋本人也给刘德家放过牛。后来赶上灾荒,朱元璋父母兄侄过世,因为家中无田又无钱,连父母兄侄下葬都成了大问题。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为了能让父母早日入土为安,向地主刘德求助,希望刘德能够给自己一块薄地,安葬父母兄侄。可是,这位刘德偏偏是个不愿行善之人,根本不愿意借地给朱元璋,言语也很不友善。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兄弟刘继祖出现了,这是一个比较有善心之人,史载“继祖与妻娄氏辄启太祖: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什么意思?我地多,你咋不跟我说,偏去找我那为富不仁的兄弟呢?你随便挑块地,赶紧让父母入土为安吧,我不会吝啬这点儿地皮的。自此,朱元璋才得以让父母兄侄入土为安。而这块地,就是后来位于明中都凤阳的明皇陵核心区域。此后,朱元璋远走他乡,谋求生路。



后来,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逐渐脱颖而出,最终开元建国,建立了大明王朝。成为了皇帝的朱元璋始终没有忘记当年一张芦席裹着下葬的父母兄侄的惨相,于是在父母当年的安葬地大兴土木,建立了恢宏的明皇陵,并追尊父母为帝后,追封兄侄为王。同时,朱元璋也没有忘了当年的刘继祖,刘继祖对于朱元璋的滴水之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是,朱元璋报的可不是涌泉,而是江河湖海。朱元璋成为皇帝之后,刘继祖已故,朱元璋不仅对其后人大加赏赐,而且还追封已故的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其妻娄氏为侯夫人。要知道,这个义惠侯可是世袭罔替的,而且明朝侯爵的地位很高,就连明朝的开国元勋刘伯温也没有得到,仅仅封了个诚意伯。恐怕连当年的刘继祖也没有想法,一个小小的善念,给后代换来了两百余年的贵族待遇。



那么,刘德的结局如何了呢?朱元璋杀了他报仇没有?如果这样想,就太小看朱元璋了。知道朱元璋成为皇帝的刘德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生怕朱元璋秋后算账。于是,负荆请罪,求皇上开恩。朱元璋倒也没有为难刘德,不但没报复他,还给了他一笔赏赐。朱元璋的理由是,如果没有当年刘德的为富不仁,或许就没有今天朱元璋的成就了。当然,这样的小人物已经不值得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动刀了。或许也有他兄弟刘继祖的情分在里面,很难说。不过,刘德估计回家得懊悔死,一点赏赐和绵延二百余年的义惠侯爵位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如果当初他有那么一点点善心,这个义惠侯或许就是他家的了。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他能保住小命就已经是万幸了。


不务正业歪医生


元朝末年,富者阡陌相连,穷者无立锥之地,朱元璋就是一个无立锥之地的穷人,父亲死的时候,连一块安葬的墓地都没有。

朱元璋小时候,租了刘德家的土地进行耕种。朱元璋就给刘德放牛,还曾偷吃了刘德家的牛,挨了一顿毒打。一场饥荒,夺去了朱元璋大部分的亲人,当然也包括正值壮年的父母。朱元璋和哥哥一起找刘德,下跪磕头求他给一点土地安葬父母,让父母入土为安,遭到拒绝。刘德说“你们父母活着就靠我养活,死了还要用我的地!简直是贪得无厌!”

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一辈子辛劳,不仅不能养活自己的妻儿,死后连下葬的地方都没有。不得不说,这个大元朝已经到了不得不亡的地步。因为有句名言这样说“对待穷人的态度 ,考验一个社会的良知;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考验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幸好,刘德的哥哥刘继祖伸出了援手,送给朱元璋一块地,朱五四夫妻俩终于可以入土为安。

十多年后,朱元璋登基为帝,建立大明王朝,不忘衣锦还乡报答当年的恩人刘继祖。可是刘继祖已经去世,他就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世袭罔替与国同休。刘继祖没想到自己当初的一点点恩惠,足以让他的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对刘继祖的葬父之恩,朱元璋说: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

朱元璋这个人,自己常常说自己微末时期的糗事,总是淮右布衣自居,可是当别人说他当过和尚要过饭,他就一定睚眦必报,要了对方的命。以至于朱元璋一直有“暴君”的名声。

朱元璋回到凤阳,找到了薄情寡义的地主刘德。当初那个不可一世狗眼看人低的地主老爷,此刻跪在朱元璋面前瑟瑟发抖,不停以头抢地,成了一条可怜虫。朱元璋想到深受刘德剥削压榨最终死去的父母,恨不得把眼前之人碎尸万段。但他并没有这么做,朱元璋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朱元璋认为,刘德当初的所作所为,是人之常情。如果他算到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就不会只是一个小地主了。

刘德免去了一死,对不杀之恩千恩万谢。可是,朱元璋要做的不只是如此,他还赠予刘德30顷良田,免除其十年赋税徭役。

朱元璋到底是仁君还是暴君?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公认的观点是,朱元璋对普通老百姓,是春天般的温暖,对贪官污吏则是冬天般的严寒。

对刘德这样的小人物,朱元璋实在没有报酬的必要。杀死刘德,可能像捏死一只苍蝇一样容易,如果不杀刘德,以德报怨,那朱元璋就成了儒家的道德模范。怎么选?朱元璋毫无疑问选择不杀。

闲话几句:

武则天年轻时,曾被堂婶善氏逼着嫁给县令家的痨病鬼儿子,武则天当皇后,回到文水老家,找善氏说起当年之事,善氏不但没有跪下求饶,反而口出狂言,被宫人活活打死。

张献忠年轻时,与父亲贩卖驴马到四川,因为在别人门前拉了驴粪,居然被人逼着吃掉。张献忠后来带兵入川,几乎屠尽川人。

曹操征讨张绣,张绣杀死了他的爱将典韦、侄儿曹安民、长子曹昂。曹操为了统一天下,收服张绣后重用他给他高官厚禄,事后成了优秀的典范。

仇恨的化解方式,不一定是以牙还牙,真正的勇者,可能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历史知事


俗语道后患无穷,今天咱讲讲后福无穷的故事。

话说在这元末之时,汉族老百姓们实在忍受不了暴元的残酷统治,纷纷揭竿而起,但动乱之时遭殃的还是无辜的百姓,在某年大战之后又是陈尸乡野,尔后便爆发了极为严重的疫情,在这场灾祸之中,一个少年的父亲,母亲,哥哥全都染病而亡,这个少年便是朱元璋。面对突如其来的的灭顶之灾,朱元璋苦苦的哀求地主东家能行行好,给块葬身之地,结果地主竟然无动于衷把朱元璋轰了出去,后来,同村的另外一家富户名为刘继祖,他看朱元璋是在可怜,对他说,你想要地埋葬你的父母,为什么舍近求远呢,和我说就行了嘛,我手上有片地你拿去赶紧处理父母的后事吧。

就这样,朱元璋终于埋葬了父母,并且向刘继祖告谢后便离开了家乡,他的奋斗史大家几乎都是耳熟能详了,他参加了红巾军,后来一步步的走向了人生的巅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做了皇帝的朱元璋时常回忆起这童年的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曾经说,朕昔寒微,生者为衣食之苦,死者无阴宅之难.....尔刘继祖发仁惠之心.....至今难忘。但遗憾的是,当朱元璋称帝之时,这位仁义的刘继祖已经病逝了,朱元璋将其后人找来,对其大加封赏,并且给刘继祖重新修建坟茔,追封其为义惠侯。最牛的是这个“职称待遇”是可以代代传,辈辈用的。而当年拒绝朱元璋的那个地主,听说朱元璋成为皇帝后,吓的屁股尿流以为自己死定了,自己到南京找朱元璋承认错误希望能跳过一劫,没想到朱元璋竟然真的放过了他,对其说,如果没有你当年的绝情,也许不会有我朱元璋的今天。你走吧,我不会为难你。


老猪的碎碎念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赤贫阶层的开国皇帝,幼年的生活异常不幸。曾经父母去世后,因为家中没有任何钱财和土地,所以没有葬身之所。无奈之下去恳求地主,希望葬在他的土地上,结果这名地主不仅拒绝了,还恶语相向。但朱元璋发迹之后,对待这名地主的态度却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朱元璋的祖上世居沛地,后来因为无法承担元朝繁重的赋税,所以辗转流浪到了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1328年八月初八,朱元璋出生,因此其父朱五四为朱元璋取名朱重八。

1343年,濠州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无数百姓在死亡线上挣扎。第二年春天又爆发了瘟疫,雪上加霜的情况让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在短短的半个月内相继去世。这件事让16岁的朱元璋痛苦不已,甚至晚年的朱元璋回忆此事时,也会心有余悸。



当时朱元璋的父母是佃户,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无奈之下,朱元璋找到了地主刘德,希望刘德看在父亲勤勤恳恳为其当了一辈子佃户的份上,给一小块土地让二老入土为安。但此时的刘德不仅断然拒绝了朱元璋的请求,而且还出言不逊,恶语相加。

此时,刘德的哥哥刘继祖看不下去了。他本身也是一个地主,出于好心给了朱元璋一小块土地,于是朱元璋将其父母的遗体葬在了刘继祖的土地上。

现实的悲惨并没有打倒朱元璋,为了继续生活下去,他擦干眼泪,背井离乡踏上了新的征程。刚开始朱元璋去了皇觉寺做和尚,但因为灾荒过于严重,皇觉寺的粮食也不够生活。无奈之下,朱元璋又去做了乞丐,后来又机缘巧合之下加入了农民起义军,成为了起义军的首领。



公元1366年,朱元璋已是吴王,而且眼看就要统一天下。这一年朱元璋攻克了张士诚占据的濠州老家,兴奋的心情无以言表,于是朱元璋带着一大群文武官员奔赴家乡,准备祭奠父母。

朱元璋衣锦还乡时,父老乡亲除了跪拜就是赞誉,因此朱元璋对大家说此地要修建王陵,大家作为陵户可以分得土地,且永不交赋。听到这个消息后,大家瞬间欢呼雀跃,然而人群中唯独少了地主刘德,还有他的哥哥刘继祖。



朱元璋令人找到刘德后,刘德已经吓得魂飞魄散,在朱元璋的面前磕头如捣蒜,声泪俱下的祈求朱元璋放过自己。朱元璋看到后,慢慢的将刘德扶起来,并且说;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刘德的做法也是人之常情,我穷困潦倒之时,你也不可能想到我今天能够成为天子。所谓不知者无罪,所以朱元璋说这话就是原谅了刘德当年的薄情寡义。



后来朱元璋听闻刘继祖已经去世,于是追封了刘继祖为义惠侯,并且还捎带赏赐给了刘德30顷土地。以此看来,朱元璋并不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反而是一个不计前嫌,以德报怨之人。


我是越关


朱元璋和刘邦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布衣天子,朱元璋家中三代人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民。他们一家从外地迁到安徽凤阳,由于家里没有土地,只好向地主租借土地谋生。五六岁的朱元璋便到地主刘德家放牛。地主家跋扈,朱元璋只读过一点书,刘德便欺负他不识字,扣押他的工钱。<strong>

家境贫寒的一家人在三年的旱灾和蝗灾中,都快被饿死了,只剩下朱元璋和他一个哥哥。面对父母寒冷的尸骨,伤心之余的哥俩在愁着如何让他们如土为安。无计于家中没有可葬之地,朱元璋和二哥到村头的地主家乞求施舍一小块土地,却被刘德拒绝,本来对朱家就不好的刘德对他们便破口大骂,朱元璋和二哥声泪俱下,站在一旁的刘继祖对他们饱含同情,给了两兄弟一块地,让他们去安葬好父母。

后来他入寺做了小和尚,继而跟着老和尚一起到处化斋,只为了填饱裹腹。在这几年的闯荡下,他也大大增加阅历,视野也更加高远,个人的胸怀和认知远在常人之上。他参加义军,并且平步青云,个人的能力令人刮目相看,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谋略过人,受到了义军首领的赏识。

朱元璋在乱世之中崭露头角,慢慢的掌控整个军队,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十分卓越。在面对多方农民起义军的时候,巧妙应对,他一反其他谋士的计策,才从群雄中胜出。

朱元璋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建立了历史上非常强大的帝国,位高权重的他没有忘记故乡,于是偕同了文武百官一起回到了安徽凤阳。他想见见当年拒绝他的那位地主。乡亲们看见龙椅上的人都目瞪口呆,纷纷下跪,不曾想之前胡闹贪玩的朱重八是当今圣上。他真的是感慨万千,饶有兴致的他免除了所有乡亲们的赋税,并分了很多土地给他们。朱元璋见人群中有个畏畏缩缩的身影,便好奇的走过去,只见是当年拒绝让他父母的地主刘德。

刘德深知当年虐待了朱家,感知自身的罪孽深重,见到朱元璋来了,跑到皇上面前,直磕头磕的是头破血流,乡亲们也都以为他会被处死。

朱元璋当时看见刘德想起了自己九泉之下的父母,心生恨意,对刘德说:“你当年不愿安葬我父母,只是没想到拒绝的是如今天下的主人吧。这也不能怪你,时间已过去如此之久,我也不在去追究了,你起来吧!”。刘德一听朱元璋如此宽宏大量,连忙叩头谢恩。朱元璋非但没有追究,还赏赐他三十顷良田,并且免除他一家十年的赋税。人们都很是惊讶,都能看出朱元璋并没有斤斤计较,纷纷称赞老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明君啊!

可是朱元璋寻觅了很久,却一直不见对自己有大恩大德的刘继祖,后来询问周边的父老乡情,才得知刘继祖早已去世多年。听到恩人去世,朱元璋连身泪下,于是下诏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并让他的儿子继承爵位,世代享受国家俸禄。要知道和朱元璋一起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后来都被朱元璋杀的差不多了,而刘继祖一家却一直世袭爵位,实属难得。

朱元璋这位农民出身的帝王,虽然没读过什么书,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全身上下却充满了大帝的气息。的确历史上朱元璋两面性格冷血无情,将开国元老杀的只剩寥寥几人,可这是朱元璋的性格使然。但从他宽厚对待幼年时欺压他的地主,便能看出他是靠仁心才取得天下,古今立大事者,必有不一样的风范。朱元璋的英雄传奇流传千古。


无笔史官


这个地主叫刘德,朱元璋是以德报怨,还是该以怨报怨?这个故事是真实的……



朱元璋祖上近几代都是农民,到父亲朱五四这一代,他时常搬迁,有过七八次吧,从江苏到安徽,以寻求一块能够养活一家人的土地。

元朝末年,四处洪水爆发,然后又是瘟疫干旱。就算遇到贤相脱脱又怎样?下发的灾粮层层暗扣,到最底层,所剩无几。

这样的大背景下,六十四岁的朱五四逃不动了,身子佝偻,已一个多月没吃个饱饭……突然,病毒找上了他,虚弱的身子无法支撑恶劣的攻击,最终撒手。

零零总总,朱重八的父亲母亲,大哥等四个亲人在十多天之内,相继离世。朱家就剩下他重八和老二重六,以及大嫂和她的一儿一女。



全家都需要土地安葬,可地在何方?生前没被一块地养活,死后同样也没被包纳。大嫂他们逃荒去了……

最后,无奈加崩溃的朱元璋才厚着脸皮去找租种田地的地主刘德,刘德恶言呵斥,挥一挥衣袖,断然拒绝。

正好刘德哥哥的儿子看到这一幕,回家便告诉他的父亲刘继祖。刘继祖有长者风范,乐善好施,和朱五四家比邻,关系也不错,就告诉朱重八,

“我家里有地,你怎么不直接告诉我呢,我不会吝啬的,随你用。”

皇天白日,泣断心肠……重八和二哥重六各奔东西,各自逃亡。历史选择了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王朝。




回归往事,朱元璋嗟叹良久……

而刘继祖早已去世……于是,朱元璋追赠他为义惠侯,刘家子孙也颇受皇恩照顾,世代享受恩惠。

朱元璋也没以怨报怨地主刘德,不但没为难,反倒是给了些赏赐,他说道,“当日之举,情有可原,现在不必追问。我贫困时,你怎知我日后会成天子?”霸气的话,

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我想经历了那么多,又到了这个层次,何必在和一个小人物斤斤计较?当以宽容。

韩信当年不也没杀使他胯下受辱的人吗?

一壶浊酒喜相逢,这里是史小二记,欢迎您的关注!


史小二记


首先,这是真事儿,其次,这个有眼无珠的地主虽然受了羞辱,但老朱皇帝没惩罚他,还赏赐他30亩地。

这是个先悲剧后喜剧的故事,有那么些黑色幽默的感觉。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出身贫苦,也是历朝历代开国皇帝里最穷苦的,刘邦好歹也是个亭长小干部,他们全家都依靠给村里地主干农活为生,每年只能获得很少的一部分粮食作为酬劳,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朱元璋17岁时,已经是元末乱世,除了连绵不绝的战乱,就是各种横行的灾疫,遍地都是民不聊生的末世景象,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先后染上灾疫去世。

家里大人去世了,就剩他和二哥,可他们家本身就家徒四壁,半分地也没有,朱元璋没办法,就和二哥一起去求老东家刘德地主,让他看在全家给他们刘家打工多年的份上,赐予一点点的土地,能够让他们的父母入土为安。

毕竟,对于古人来说,死者为大,入土为安是一个家族的大事情,朱元璋必须想尽办法,让父母大哥尽快安葬。

可他们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更令他们寒心的是,刘德断然拒绝了他们的请求,说:给你们地种,让你们有饭吃,已经够好了,还想免费占我地,没门!

正在他们感到绝望的时候,村里另一个地主—刘继祖出现了。

这个刘继祖也是村里的地主,也是那个刘德的哥哥,不过他心眼特别好,也见不得这种家破人亡的事情。

于是,他主动伸出了援手,他和朱元璋说: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大概的意思就是,我有地啊,你怎么不和我说呢,你们随便用吧,我不会吝啬的。

在刘继祖的帮助下,朱元璋和二哥好歹妥善安葬了父母和大哥,随后,就出去逃荒、流浪去了。

朱元璋称帝后,衣锦还乡了,当年那个没人在意的穷小子,成了九五之尊。

当年的乡邻们都跪拜迎接,惴惴不安,毕竟当年都没给这个穷小子好脸色看。

当然,最害怕的是刘德,历经多年战乱,他活的好好的,但皇帝一来,他就知道,自己乃至全族的死期不远了。

朱元璋找到了刘德,出人意料的,没有追究他当年的行为,反而赏赐了他30亩地,并下旨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尔岂知今日为天子也。

朱元璋的大概意思就是:你做的事情在当年也是合情合理,人之常情,而当年我那么穷,你怎么可能想到多年后我能成为皇帝呢?

看到朱元璋的做法,可能会有很多朋友大跌眼镜,毕竟这个朱皇帝可是大杀功臣、嫉恶如仇甚至睚眦必报的人,怎么对于当年侮辱自己的地主,这么网开一面呢?

其实也好理解,他当皇帝了,这个境界和情怀肯定不同了,要君临天下,就要有王者的胸怀和广度,即使做样子也得做的好,这样才能传为佳话,让天下人更服气。

更何况,这里以后就是“龙兴之地”,帝国的“风水宝地”,这里的老百姓,自然属于世享皇恩的范围了。

而那个当年慷慨解囊,帮助他们的刘继祖,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他的后代子孙世袭罔替,一跃而为大明朝的显贵,一直传袭到大明国祚终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