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好是壞都別爭了,放輕鬆,地球最後的夜晚適合夢遊

文 / 龍貓

一開始,這片子給本貓的感覺很混亂。

敘事的碎片化讓現實部分(2D部分)在展現上太急躁,很多鏡頭為了擺拍而擺拍。人物的出現更像是作為故事的轉述者,一字一句生硬地重複著臺詞。

尤其是在探監一部分:追尋情人的下落以及圖片的故事讓角色所處的世界超現實化,詩性的轉述臺詞不像是從一位犯人口中說出,倒像是作為主角錯亂回憶中的一部分,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

《地球上最後的夜晚》,可能壓根就沒現實世界什麼事。

是好是壞都別爭了,放輕鬆,地球最後的夜晚適合夢遊


1 記憶

畢贛的作品追隨的是過去,《路邊野餐》時就是如此,《地球》也一樣。在前者中出現過的「記憶與夢」的論題,後者同樣如此。

夢是虛假的沒錯,但是記憶也未必真實。

夢讓陳昇來到了過去,看到了他想看到的,找到了他想找的人。

夢也讓羅紘武的記憶產生了微妙的變化,讓白貓復生,使情人善良。

然而,記憶本身卻和夢千差萬別。

《路邊午餐》強調的是夢境,所以關於現實的部分非常少。而在《地球》裡,因為資金充裕,很多本來在之前被略去的符號展示,又重新回到了大熒幕上,比如白貓吃蘋果的長鏡頭、白貓媽媽的片段、情人和羅紘武一吻定情等等。

「詩性文學」被「鏡頭文學」所取代,讓記憶的寓言變得細碎,無法去揉捏成一個具有強烈意識形態展現的獨立文本。

是好是壞都別爭了,放輕鬆,地球最後的夜晚適合夢遊

詩性影像的展現其實並不是畢贛的強項,而是王家衛或侯孝賢的強項。畢贛的優勢在於用對白營造影像,而不是影像代替對白。

事實上這種借代的手法阻礙了電影本身無限的可能性——要麼是對白,要麼是影像,對白和影像的符號重複的時候,只有強調符號時才具有意義。

所以,其實影像只是畢贛所創造的夢境的一個延伸。有時候,它不具備任何意義;有時候,則代表所有意義。

如果用一句話來解釋的話,應該是:影像是劇本(對白)的留白。

是好是壞都別爭了,放輕鬆,地球最後的夜晚適合夢遊

那些留在人物對白中間的真空片段,彷彿是一段段被切碎了的記憶。

這樣倒解釋了為什麼前文中所提到的「鏡頭文學」出現的原因了——為了讓記憶碎片具象化展現在觀眾面前。

同時這是前作《路邊野餐》所缺少的部分。記憶部分被加以強調,從而讓《地球》的故事顯得很零亂,或者說複雜。

但這種複雜和凌亂,是畢贛講故事能力不夠嗎?

本貓覺得應該不是。

在第一遍看時,我們很難去梳清電影的故事線,所以陷入一片迷茫之中。但事實上,我們沒必要去梳理它們,那些都是記憶的碎片。

故事的開頭被放在了電影的簡介中,那才是故事的原本。而電影本身,則是故事的重新整合,打亂和重組,從而變成一種新的形式,讓記憶的碎片化變得具體起來。

記憶就是這樣的,沒有頭和尾,更多的是片段和片段的展現。

有時,甚至會有記憶的重疊。

是好是壞都別爭了,放輕鬆,地球最後的夜晚適合夢遊

將抽象的記憶用影像來展現出來很難處理,畢贛選擇了通過對追溯過去的羅紘武的當前生活和錯亂記憶的雙重展現,讓簡單的雙線敘事很好地處理了兩者的關係。

但是,用文字表達往往具有獨斷性,想要去分辨兩條敘事線的先後關係,必須要對記憶本身進行思考——思考記憶的展現形式,以及它與當前生活所存在的種種聯繫。

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很難。我們回憶一件事情很簡單,但我們什麼時候試著跳出回憶來思考回憶本身呢?

或許一次都沒有。

《地球》的現實部分,各個角色依次出現,同時也被各種符號所佔據。像是主角母親的紅色頭髮、白貓的蘋果、情人墮掉的胎兒和乒乓球、愛情和旋轉的房子等等,這類具有提喻性質的符號隱喻讓電影的形式清晰化。

所以,我不止一次覺得,3D部分的夢境,其實是2D記憶部分的一種滿足,也就是老生常談的弗洛伊德的那句:夢是慾望的滿足。

是好是壞都別爭了,放輕鬆,地球最後的夜晚適合夢遊

《地球》的夢,讓所有缺失的記憶都得到了滿足。

2 夢境

關於現實中的故事,本貓覺得已經不需要多加敘述,到了夢境片段,則迎來了畢贛最拿手的造夢環節。

本貓很喜歡畢贛所做的2/3D的交互環節,彷彿當觀眾戴上了3D眼睛後,真的就窺見了主角的夢境一樣。

這種交互在今年的年度大片《黑鏡》(交互篇)中也用過。一種類似主機遊戲的互動感,讓觀眾和角色的距離更拉近了。

而對於本貓來說,電影到這裡才真正進入了主題。

是好是壞都別爭了,放輕鬆,地球最後的夜晚適合夢遊

相比起《燃燒》的文本多重性,《地球》則輕鬆得多。

無論是現實和夢境的形式隔離(2/3D的分割),還是人物塑造上的符號象徵,都讓電影文本觸手可及,而不似《路邊野餐》和《燃燒》摸不著頭腦。

這樣一部電影,用隱喻的手法去拆分也好,用夢和現實的手法去解釋也罷,都是可以的。而且在夢境橋段裡,符號本身被完全定義在了人物身上,更讓符號的隱喻也變得清晰起來。

夢境中,羅紘武先是遇見了夭折的孩子小白貓(他給取的名字),又遇見了善良的凱珍(神秘的萬綺雯的理想化形象),再者是他的母親,一頭紅髮的女人。

三個符號,象徵著存在於羅紘武心底深處的三處創傷,通過夢的形式使其癒合和圓滿,最後在旋轉的房子裡,延續了他和情人戛然而止的愛情。

本貓很喜歡這樣的結局設置。雖然很理想化,但圓滿本身就足以讓人欣慰。

這部片子與畢贛的前作不同。如果說《路邊野餐》是「散文詩」的話,那麼《地球最後的夜晚》則是一首「格律詩」。雖然沒有了前者的灑脫,但多了一份嚴謹,多了一份思考。

形式的創新已經很困難,重要的是真的成功了。這樣的大膽做法本身就值得鼓勵。

是好是壞都別爭了,放輕鬆,地球最後的夜晚適合夢遊


3 最後的夜晚

無論片子經歷了怎樣的宣發,但是畢贛的故事仍然是給特定的群體看的。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美好,旁人無法理解。它是屬於一個人最私密的記憶,只有你自己懂得那種感受。

《天使之城》裡有一句話本貓一直很喜歡。男主角天使賽斯為了心愛的女人瑪姬下凡成為凡人,但是第二天瑪姬就因車禍死去。

同伴問他:如果你早知道事情會如此,你還會這樣(下凡)嗎?

賽斯回答:我寧可要...…聞到她的髮香,親吻她的嘴唇,撫摸她的手...…也不要沒有這一切的永生。

這部電影給了本貓太多的衝擊,很多想法需要沉澱下來才會更加深刻。

所以,關於這部影片的爭議和榮寵,都讓我們留給時間和以後的我們去證明吧。

放輕鬆,權當是一場夢遊。在夢中,你的地球或許又是一番別樣的風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