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政府出臺《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實施意見》

近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制定出臺《關於促進快遞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簡稱《實施意見》),採取十二項措施,確保到2020年,全省快遞業務量達到1800萬件,年均增幅20%,快遞業務收入達3.6億元,年均增幅15%;消費者申訴處理滿意度達到95%;新增就業7000人,快遞從業人數達到1萬人;省內重點城鎮間、省內重點城鎮與全國重點城市間快件實現72小時內送達。

一是優化城市快遞服務網絡。大力實施快遞“七進”工程,完善城市配送服務體系。將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網點等公共基礎設施納入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同步配套建設。同時,在高等院校、商業區建設快遞末端服務網點,推進快遞業與旅遊業融合發展。

二是健全農村牧區快遞網絡。暢通“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雙向快捷通道。深入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支持快遞企業利用村郵站、基層供銷社網點開辦快遞業務。結合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項目,加載快遞服務,建立“產、供、銷、配”一體的實體網購及配送平臺。鼓勵“快郵”合作,大力發展生鮮農產品冷鏈快遞,完善枸杞、牛羊肉等特色優質產品外運渠道。

三是銜接綜合交通體系。實施快遞“上車、上飛機”鏈接工程。推進“交郵”合作,鼓勵交通運輸企業進入快遞市場。推廣定時、定點、定線的農村物流“貨運班線”模式,推動市(州)到縣、縣到鄉(鎮)、鄉(鎮)到村客運班車開展客車附搭小件業務。大力發展鐵路快件業務,在省內主要鐵路站點配套建設快件運輸通道和接駁場所。鼓勵快遞企業加強與民航企業的合作,建設航空快件優先配艙、優先安檢、快速通關“綠色通道”。

四是推進“互聯網+快遞”。引導快遞企業藉助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終端等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轉型升級。促進快遞服務與電子商務協同發展,支持電子商務企業開展快遞業務,引導快遞企業參與電子商務平臺建設、與電子商務企業共建產業園區,共同發展社區經濟、逆向物流等便民利商新業態。

五是提升快遞技術裝備水平。引導快遞企業配備自動化分揀設備和快件搬運、裝卸、倉儲設備,提高快件處理的機械化、信息化水平。鼓勵第三方為快遞企業提供標準化的快件集散交換中心設計、建設和出租服務。推動快遞企業採用先進的快遞包裝和集裝技術。推動快遞企業使用新能源車輛、環保包裝材料,3年內全省所有快遞企業普遍使用電子運單。

六是加強市場監管。依法查處企業違法違規經營行為,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規範快遞市場秩序。建立健全快遞服務時限測試、消費者滿意度測評等服務評價體系,充分發揮快遞行業協會作用,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升服務質量,打造優質品牌,不斷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

七是強化安全監管。實施寄遞渠道安全監管“綠盾”工程,全面推進收寄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項制度落實。推進快遞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覆蓋全省的寄遞渠道信息數據平臺和安全監測預警、安全檢查管理、安全事故處置信息化系統,企業普遍使用實名收寄輔助APP應用及信息核錄手持終端。推進快遞業信用體系建設,健全快遞聯合監管機制,加強事中事後監管。

八是保障車輛便捷通行。規範快遞車輛管理,逐步統一快遞車輛標識。快遞車輛作業時在確保安全和不妨礙其他車輛行人通行的前提下,可以在禁停地點臨時停車;在運遞快件途中交通違法時,公安、交通或城管等部門可先記錄、放行,待完成運遞任務後依法進行處理。

九是加強財稅支持。將符合條件的快遞企業和項目納入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及電子商務進農村示範項目資金等專項資金支持範圍。快遞企業使用納入國家推廣目錄中的新能源汽車,給予財政補貼。快遞企業購置符合安全、環保要求的專用設備,按國家有關政策實行稅收抵免。

十是拓寬投融資渠道。支持快遞企業以股權融資、項目融資、合資合作等方式籌集資金,建立適應快遞企業特點的信用評估和授信制度,擴大企業貸款抵(質)押品範圍,探索、推廣倉儲設施和運輸車輛抵押貸款業務。對信譽優良企業在國家允許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內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

十一是簡化快遞企業審批手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簡化許可程序,提升行政審批效率,對快遞企業實行同一工商登記機關轄區範圍內“一照多址”模式。

十二是加強快遞人才培養。鼓勵高等院校和職業學校開設快遞相關課程,實行訂單式培養。將快遞相關職業列入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鑑定補貼範圍。

此外,青海省委副書記、省長郝鵬在充分肯定青海省郵政管理局工作的同時,明確提出要強化省交通運輸廳、發改委和郵政管理局牽頭抓落實的職責,圍繞貫徹《實施意見》,進一步細化分解目標任務,逐條明確責任單位和時限要求,及時召開工作協調會部署落實工作,全力推動《實施意見》落地。

青海省郵政管理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