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创新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关键在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都是建立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之上。力求以最可能低的成本,为全球数量庞大的中低端用户提供物美价廉的适用产品。但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增长,消费水平整体得以提升;我国制造业原来所面对的用户群体,对价格关注度持续下降,对品质要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等政策举措的实施,尤其是特朗普“美国优先”和减税政策的落地生效,也正在推动着欧美国家制造业回流和制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在中低端用户要求提高和中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双向挤压之下,我国制造业要想在全球市场继续占据竞争主导权,并逐步向全球制造业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实现从全球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绝不能继续固守低成本优势,而是必须加快构建以自主创新为依托的、不可替代而且难以模仿的、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无疑为我国制造业升级与核心竞争力提升指明了方向,描绘了愿景,规划了蓝图,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通过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和绿色发展,我国将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两年多以来,“中国制造2025”顺利实施,配套政策措施陆续推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启动创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互联网+先进制造业”深化推进;轨道交通装备等6个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取得初步突破,少数优势领域正在从技术跟踪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

成绩不宜妄自菲薄,问题更需坦然面对。不可否认,我国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一方面,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远低于欧美国家,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1.5%,而发达国家则在35%以上,美国、德国甚至超过40%;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显著低于欧美制造企业,入围2017世界500强的中国制药企业、计算机与办公设备企业、航天与防务企业的平均营收利润率分别为2.68%、1.42%和2.50%,而美国入围企业则分别为22.52%、14.15%和8.01%。中国制造企业的发展质量显然远低于美国,而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中美两国大企业制造技术的差距。只有加快推进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步伐,完成制造业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才能整体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为此,必须多方面采取措施,以大力推进我国制造企业持续开展技术创新。

一、进一步完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活力

创新环境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影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的各种外部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国家对创新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国家对创新行为的经费投入力度以及社会对创新行为的态度等。创新环境的优劣,对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有着最为关键而直接的影响。良好创新环境已经成为创新的关键推动力;市场化导向的创新环境,加以政府对创新的鼓励与支持,可以深度激发创新活力,助力创新发展。总体上看,随着中央对创新的日益重视,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确立,我国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企业创新活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产出持续增加。据统计,2017年我国专利申请受理量为369.9万件,同比增长6.8%;其中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138.2万件,同比增长14.2%;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5.1万件,同比增长12.5%;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35.6万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持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得到改善;调查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由2016年的72.38分提高到2017年的76.69分。

但不可否认,一些阻碍企业创新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完善创新环境的方面还有不少。一是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放松对创新主体的行政管制,破除对垄断和落后者的保护,充分发挥优胜劣汰机制作用,形成市场竞争引导创新主体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深化要素领域改革,让市场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全面推进与创新人才引进与作用发挥有关的各项制度改革,确保创新人才能安心投身创新,并能合理分享创新成果;三是要完善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与执法机制,建立有利于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四是要加大对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攻关的财政投入,加强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五是要打造多层次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决策主体、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受益主体。

二、加强创新投入引导,推动制造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投入结构

有投入才会有产出,而合理的投入结构则是实现预期产出的根本保障。从当前企业创新投入现状看,整体处于跟踪追赶阶段的我国制造业创新投入力度,显然不足以支撑起其跨越式发展的梦想。据统计,2016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只有0.94%,中国制造业500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也只有2.07%。在汽车领域,2016年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的研发强度分别为1.24%、1.98%、2.13%,而丰田、大众、宝马的研发强度则分别为8.2%、6.0%、6.3%。按照这一投入力度,也许只能勉强支撑起企业的持续生存,远不足以实现技术追赶与超越的目标,更谈不上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要提高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必须引导我国制造企业实质性加大创新投入力度,优化投入结构,提升创新产出数量与质量。要改革国企负责人考核办法,并建立创新容错机制;完善高新技术企业管理办法,实施有助于引导创新型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差异化激励政策;建立以成果为导向的创新扶持政策,加快从“补过程”转向“奖结果”;充分发挥技术路线图的指引作用,加快制定完善各领域技术路线图;有效利用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引领与推动作用;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落实质量提升行动,积极鼓励消费升级;及时对标准进行审查与修订,不断提升标准要求,以标准提升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