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抱着苛求的心态去看待刘邦等历史上的政坛“作秀”者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中的“作秀”者可谓如过江之鲫,数不胜数,特别是在政治领域。这些表演家为了形形色色的利益,可谓花招使尽,手段迭出。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作秀事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刘邦入关中之后的那个“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每次读到刘邦入关中后的两个“无所”的桥段,以及看到形形色色的关于刘邦的历史书籍上关于刘邦爱民的评价,小白都无法控制地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张狡黠的、油光发亮的嘴脸——小白老是觉得,刘邦的“爱民”,那一定是为了当皇帝装的啊,他骨子里,老早对包括关中的任何地方的“财物”、“妇女”垂涎三尺了。

不要抱着苛求的心态去看待刘邦等历史上的政坛“作秀”者

刘邦漫画。不过小白觉得这画画得不像,眼睛不够有神。

可是,人的思维是有两种的。一种是感性思维,一种是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依靠直觉,它产生得很快,但有时却并不能思考复杂的情形。这个时候,就需要理性思维出场了。而小白认为,如何看待像刘邦这样的政坛“作秀”者,还是应该理性分析。感性的直觉思维用起来很简单,但讲不出道理,无法让我们从历史当中获得事物发展的一定逻辑,也无法培养我们克制的良好品德。

不要抱着苛求的心态去看待刘邦等历史上的政坛“作秀”者

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

首先,我们无法完全准确地探知“作秀”者的真正动机。小白不否认我们可以从常理,以及一个人的一些外在的行为举止、性格习惯来推断一个人做某件事情的动机。但是,这也仅仅是推断而已,根本没有办法准确探知。况且,有些人的动机是很复杂的,掺杂着形形色色的因素,好的坏的中性的,都有。所以,根本不存在固化的、板上钉钉、不能争辩的动机。“诛心论”,多少是一种无理取闹的论调。

不要抱着苛求的心态去看待刘邦等历史上的政坛“作秀”者

商鞅和诛心论

其次,就算是“作秀”者在动机上确实有“作秀”的想法,我们也要主客观结合来评价他们的行为。“作秀”,主观上看起来似乎有些问题,有种虚伪、虚荣的感觉。但说到底,虚伪、虚荣,也就是想在自己脸上贴金。仔细想想,都是人之常情,也不是什么特别恶劣的想法。而从客观上看,小白觉得,政治人物的“作秀”能够带来一定的正面社会效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政治人物的行为,百姓是会模仿的,特别是在一直以来政教合一的中国。而在这个模仿的过程中,百姓不会龟毛到追究政治人物的动机,所谓淳朴的百姓是也。所以,政治人物作秀不仅无罪,反而应该多作秀。只要做的是“好秀”,就可以了。

最后,根据经验,小白觉得,很多人可能都有一种攻击身处高位的人的心理。可能有些人觉得这是一种监督思想。但小白觉得,这里面应该有一种本能的攻击欲望在里面,而监督思想,可能是这种攻击欲望的产品。“作秀论”,其实就是这种攻击心理的一种形式。但是,这种攻击心理太多太滥,会像一团黑雾吞没人的心灵,让一个人变得怨气丛生、牢骚不断。大家看看身边的愤青,大多都不会有太好的事业发展。所以,小白认为我们应该理性对待“作秀论”,不要过分苛责那些有机会“作秀”的人物,心态阳光一点。一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其实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即和历史以及现在的人际关系。而在人际关系中,保持克制,放过别人,也就是放过了自己。

不要抱着苛求的心态去看待刘邦等历史上的政坛“作秀”者

愤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