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抱著苛求的心態去看待劉邦等歷史上的政壇“作秀”者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中的“作秀”者可謂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特別是在政治領域。這些表演家為了形形色色的利益,可謂花招使盡,手段迭出。

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作秀事件中,比較有名的比如劉邦入關中之後的那個“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每次讀到劉邦入關中後的兩個“無所”的橋段,以及看到形形色色的關於劉邦的歷史書籍上關於劉邦愛民的評價,小白都無法控制地在腦海裡浮現出一張狡黠的、油光發亮的嘴臉——小白老是覺得,劉邦的“愛民”,那一定是為了當皇帝裝的啊,他骨子裡,老早對包括關中的任何地方的“財物”、“婦女”垂涎三尺了。

不要抱著苛求的心態去看待劉邦等歷史上的政壇“作秀”者

劉邦漫畫。不過小白覺得這畫畫得不像,眼睛不夠有神。

可是,人的思維是有兩種的。一種是感性思維,一種是理性思維。感性思維依靠直覺,它產生得很快,但有時卻並不能思考複雜的情形。這個時候,就需要理性思維出場了。而小白認為,如何看待像劉邦這樣的政壇“作秀”者,還是應該理性分析。感性的直覺思維用起來很簡單,但講不出道理,無法讓我們從歷史當中獲得事物發展的一定邏輯,也無法培養我們剋制的良好品德。

不要抱著苛求的心態去看待劉邦等歷史上的政壇“作秀”者

理性思維和感性思維

首先,我們無法完全準確地探知“作秀”者的真正動機。小白不否認我們可以從常理,以及一個人的一些外在的行為舉止、性格習慣來推斷一個人做某件事情的動機。但是,這也僅僅是推斷而已,根本沒有辦法準確探知。況且,有些人的動機是很複雜的,摻雜著形形色色的因素,好的壞的中性的,都有。所以,根本不存在固化的、板上釘釘、不能爭辯的動機。“誅心論”,多少是一種無理取鬧的論調。

不要抱著苛求的心態去看待劉邦等歷史上的政壇“作秀”者

商鞅和誅心論

其次,就算是“作秀”者在動機上確實有“作秀”的想法,我們也要主客觀結合來評價他們的行為。“作秀”,主觀上看起來似乎有些問題,有種虛偽、虛榮的感覺。但說到底,虛偽、虛榮,也就是想在自己臉上貼金。仔細想想,都是人之常情,也不是什麼特別惡劣的想法。而從客觀上看,小白覺得,政治人物的“作秀”能夠帶來一定的正面社會效應。經驗告訴我們,對於政治人物的行為,百姓是會模仿的,特別是在一直以來政教合一的中國。而在這個模仿的過程中,百姓不會龜毛到追究政治人物的動機,所謂淳樸的百姓是也。所以,政治人物作秀不僅無罪,反而應該多作秀。只要做的是“好秀”,就可以了。

最後,根據經驗,小白覺得,很多人可能都有一種攻擊身處高位的人的心理。可能有些人覺得這是一種監督思想。但小白覺得,這裡面應該有一種本能的攻擊慾望在裡面,而監督思想,可能是這種攻擊慾望的產品。“作秀論”,其實就是這種攻擊心理的一種形式。但是,這種攻擊心理太多太濫,會像一團黑霧吞沒人的心靈,讓一個人變得怨氣叢生、牢騷不斷。大家看看身邊的憤青,大多都不會有太好的事業發展。所以,小白認為我們應該理性對待“作秀論”,不要過分苛責那些有機會“作秀”的人物,心態陽光一點。一個人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其實也是一種人際關係,即和歷史以及現在的人際關係。而在人際關係中,保持克制,放過別人,也就是放過了自己。

不要抱著苛求的心態去看待劉邦等歷史上的政壇“作秀”者

憤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