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随着年龄的增大,有时话到嘴边,却忘了自己想说什么,走到另一个房间,却忘了自己要干什么…这些生活日常提醒我们这是记忆力衰退了,不过还好,似乎都是小事。我们可能还要承受着一些亲朋好友突然的永别,一些疾病和意外突然降临,又或者,这个快速发展的世界让我们越来越跟不上趟儿……我们感到无助而孤单。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如何调整自己?我们又该如何训练自己,继续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让自己的人生下半场依然活得精彩有趣呢?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作者 范威

北京大学分子生物学学士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研究助理

日本九州大学分子生物学硕士

瑞士苏黎世大学脑科学研究所神经科学,生理学博士

德国马格德堡莱布尼兹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博士后

德国美因茨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生理学博士后


如果有人问我是研究什么的,我通常会回答神经生物学。具体研究什么,我会说神经可塑性。这时往往可以看到一张问号脸。然后我会补充,主要是研究记忆和学习的机制。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即神经系统改变的能力。通俗地讲,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在整个人的生命中发生变化的能力。神经可塑性存在于不同尺度上。在小尺度上,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可以增强或减弱,这是我们学习和记忆的生物学基础。我们记住某种刺激,就是某些细胞之间的连接加强了,活跃的时候一起活跃。研究小鼠负责空间记忆的细胞会发现,把小鼠放在一个平面上,它熟悉并记住后,再走到某个特定的位置,小鼠大脑里就会有特定的一些细胞变活跃。不同的位置,不同的细胞组合一起活跃。更大的尺度上,比如人受伤之后的恢复和调整。有的人后天失明后,他的听觉触觉会变得更加敏感,大脑皮层中原来负责视觉的区域被重新分配了(cortical remapping)。

不难想象,神经可塑性在脑发育中非常重要。发育中的脑可塑性高,成年后脑的可塑性降低了。成年后虽然学习能力下降,但大脑成熟稳定的工作也很重要。像个小孩子一样人来疯、一惊一乍、想一出是一出,是不行的。这是成熟的代价。

40岁之后人脑的神经可塑性进一步降低 ,所以大家会觉得记性越来越差。新东西不愿学习了,新朋友也不愿意交了。有没有办法改善一下?研究表明环境丰富化(environmental enrichment)可以提高神经可塑性。这里说的环境,泛指一切来自外界的刺激,包括思想和情绪。比如对实验室里的小鼠来说,是在笼子里给它们加个玩具。对我们人来说,就是自己要想办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丰富多彩一些,鼓励自己去尝试一些以前不熟悉的事物,喜新而不厌旧。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喜新而不厌旧。要做到也不容易,三个想法供大家参考。

开放心态,勇于尝试


Twitter上曾有一个热门转发,问一位90岁的日本长寿奶奶,有没有什么后悔的事情?回答是后悔60岁的时候没有下决心学习拉小提琴,否则现在已经拉了30年了。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 日本奶奶后悔没有在60岁时候学习拉小提琴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 这位奶奶却选择87岁打破一项吉尼斯世界纪录


10年、20年前有多少家长对孩子用电脑上网有意见,怕小孩染上网瘾;现在的智能手机和各种社交软件,让大家全都变成了转发狂魔。如果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坚持已有的刻板印象,会让人失去很多了解快速发展的科技、快速变化的社会的机会。

善于借力,变无聊为有趣


如果家里有小娃娃需要带,那就开心地和孩子们一起玩、一起学。现在小孩儿的玩具、桌游和书本都非常丰富。跟着一个小男娃娃混,你可能便有机会了解各种工程车辆、各种恐龙的中英文名字。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跟着一个小女娃娃玩,你可能便有机会了解一系列美丽动人的芭比娃娃故事。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城市里各种博物馆的活动也越来越多,那就去看看;免费或者很便宜的电子书越来越多,那就下载了读读或者听听。

喜新也可以表现在不同维度上


并不一定非要追求新鲜刺激,日常生活里“喜新”可以从不同尺度实践。喜欢整天刷微信的,不妨放下手机看看书;不想看书,那就关注一些不同领域的公众号,尽量避免关注的内容同质化;喜欢看纸质书的,不妨也尝试一下电子阅读器;喜欢整天守在电视机前的,那就出去转转;不想出门的,那就看看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不想联系老朋友,那就多交交一些新朋友;拒绝交新朋友,那就多和老朋友们走动。

人生下半场,让我们训练自己,喜新而不厌旧

当然,快乐是前提,如果为了“喜新”逼迫自己就没有必要了。

参考文献:

1. Lu T, Pan Y, Kao S-Y, Li C, Kohane I, Chan J, Yankner BA (2004) Gene regulation and DNA damage in the ageing human brain. Nature 429:883.

声明:安养帮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旅游养老、找养老院、查看科学养老常识请关注安养帮(anyang100.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