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流媒體上市年 騰訊音樂與Spotify“掰手腕”|信披頭條

音樂流媒體上市年 騰訊音樂與Spotify“掰手腕”|信披頭條

文 | ahson 信披頭條

“本是同根深,相煎何太急。”三國時期的文人曹植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兄弟相殘,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

權力鬥爭如此,商業競爭亦然。今年4月,瑞典的流媒體巨頭Spotify在紐交所掛牌上市。隨後,中國最大的音樂流媒體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也傳出赴美 IPO的消息,硬要在三足鼎立的全球音樂付費市場插上一腳。

令人意外的是,Spotify與TME兩者在股權關係上呈現交叉持股的情形。根據Spotify招股說明書,騰訊和騰訊音樂合計持有7.5%的Spotify股份,為公司第三大股東,僅次於Spotify創始人Daniel Ek和Martin Lorentzon。Spotify則持有約9%的騰訊音樂股份,價值9.1億歐元。

是“兄弟鬩牆”,還是“休慼與共”?或許時間會給我們答案。

隨著移動網絡提速,手機內存增大等科技發展,手機音樂客戶端成為人們日常聽歌的主要工具。有利益的地方就有BAT的身影。

2016年,騰訊收購中國音樂集團(CMC,即包含酷狗和酷我的海洋音樂集團),間接擁有酷我音樂和酷狗音樂的控制權。2017年1月,騰訊將QQ音樂和中國音樂集團合併,更名為騰訊音樂娛樂集團(TME)。

音樂流媒體上市年 騰訊音樂與Spotify“掰手腕”|信披頭條

百度於2006年收購千千靜聽,2013年更名百度音樂,2015年與太合音樂合併,並在2018年升級為“千千音樂”,未來將繼續“太合+百度”的雙生態體系。阿里2014年邀請業內大咖高曉松、宋柯擔任阿里音樂的CEO;2015年將天天動聽更名為阿里星球,試圖打造覆蓋上下游全產業鏈的音樂平臺。

一時之間,阿里、騰訊等巨頭紛紛囤積音樂版權,版權費也水漲船高,從而逐漸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局面到2015年出現轉折。

2015年,國家版權局組織開展網絡音樂版權秩序專項整治,要求遏制網絡音樂侵權盜版等行為。

直到2017年9月,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就網絡音樂版權有關問題正式約談了騰訊音樂、阿里音樂、網易雲音樂、百度太合音樂的主要負責人,並指出當前網絡音樂版權市場出現的問題。

隨後,國家版權局版權管理司又約談了環球音樂、華納音樂、索尼音樂、英皇娛樂、中國唱片總公司、正大國際音樂等二十餘家境內外音樂公司以及國際唱片業協會的主要負責人,並作出一點要求:要促進網絡音樂全面授權、廣泛傳播,採取符合市場規則和國際慣例的授權模式,避免授予網絡音樂服務商獨家版權。

國家版權局的這一行為直接推動了各大音樂平臺開啟版權合作、資源共享之路。

2017年9月,阿里音樂與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共同宣佈,雙方達成版權轉授權合作。騰訊音樂娛樂集團將獨家代理的環球、華納、索尼全球三大唱片公司與YG娛樂、傑威爾音樂、LOEN等優質音樂版權資源轉授至阿里音樂,曲庫數量在百萬級以上。同時,阿里音樂獨家代理的滾石、華研、相信、寰亞等音樂版權也轉授給了騰訊音樂娛樂。

今年2月,網易雲音樂又與騰訊音樂就音樂版權合作事宜達成一致,相互授權音樂作品,達到各自獨家音樂作品數量的99%以上,並商定進行音樂版權長期合作,同時積極向其他網絡音樂平臺開放音樂作品授權。

音樂流媒體上市年 騰訊音樂與Spotify“掰手腕”|信披頭條

自此,音樂江湖不僅結束了“三國殺”,更實現了三大平臺的資源共享。隨著獨家授權內容的開放,各大音樂平臺也進入了“後版權時代”,未來各家的重點也開始發生了轉變。

對於騰訊音樂而言,與全球唱片公司合作開發音樂內容將成為下一步重點,與Spotify相互持股便是重要的一步棋子。

Spotify首開“免費+精準廣告”模式

與TME不同,Spotify在全球的音樂付費市場依舊壓力不小。

Spotify是基於雲端的音樂流媒體服務平臺,用戶能夠隨時隨地通過電腦或移動設備收聽平臺上的音樂。用戶只要支付一定的月費,就能不限量收聽歌曲。Spotify平臺的每月用戶訪問量超過1.84億人次,其中約45%的用戶通過付費獲得免廣告和無限制的聽歌服務。

音樂流媒體上市年 騰訊音樂與Spotify“掰手腕”|信披頭條

對Spotify來說,場內激烈的競爭者主要來自互聯網巨頭生態觸角的衍生,即在蘋果公司的支持下獲得了迅猛增長用戶量的Apple Music,還有正在低調收割全球海量用戶的Amazon Music。

截至2018年6月30日,全球音樂付費市場的前四名分別是Spotify、Apple Music、Amazon和Tencent Music(TME)。其中,自2016年Q4以來,Spotify始終保持著市場份額上的領先優勢。2018年上半年,Spotify以1190萬的用戶增長數位居第一,佔到全球所有新淨增用戶的39%。但同期Apple Music的市場份額也從16%上升到19%,成為全球用戶市場份額增長最多的流媒體,並實現了在美國本土市場上對Spotify的反超。

可以說,亞馬遜和蘋果的先後入局,不僅讓流媒體市場進入了巨頭混戰的階段,而且各個平臺的競爭重點也開始有所側重,以發展自身的護城河。

對於不具備天然獲客渠道的 Spotify 來說,免費版用戶才是其重要的“可運營資本”。今年8月初,Spotify在澳大利亞測試了一項新功能:允許免費版用戶在使用過程中隨意跳過音頻或視頻廣告,且不限頻率與次數。

Spotify將該功能命名為“Active Media”,宣稱此做法是為挖掘出更深度的數據,通過檢測用戶聽完了哪些廣告,進而分析用戶喜好,並建立用戶畫像,以便進行更精準的廣告投放,同時向廣告商承諾不會對被用戶跳過的廣告進行收費。

這意味著,Spotify開始在技術上精確打磨廣告推送算法,增加廣告投放的可抵達率,減少了部分的時間成本。這一全新的廣告收費模式,將調整Spotify的戰略重心。相較於原先的營收結構,Spotify加大了在廣告上的籌碼,這樣不僅能避開與巨頭的“用戶爭奪戰”,而且“免費+精準廣告”生態的市場前景或許更為廣闊。

Spotify未來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擴大免費用戶的量並進行深度耕耘,由此看來,Active Media的功能設計,可能僅僅是公司步入新藍海的第一步。

Spotify 創始人兼CEO Daniel Ek也曾談到,“從長遠看,Spotify有某些護城河,但是我們的成功會取決於我們甩開同領域其他人的速度,並且保持創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