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石达开不走泸定桥?

用户4534989697068


应该是题主写错了题目,石达开要走的也是“泸定桥”而非“庐定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讲述一下石达开是怎么到达大渡河的。

1856年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相继被杀,此时,太平天国领导层出现严重分歧。当时清政府利用这个时机,大肆对太平天国的领地进行反击。而天王洪秀全猜忌石达开,石达开为避免矛盾再次爆发,于是带领军队去全国各地组织对抗清军。

1861年石达开从广西以南往北进攻,1862年经湖北进入到四川。石达开欲北渡长江,夺取成都,以此建立四川根据地,于是石达开先后四进四川。在1863年4月成功开赴金沙江附近。

然而金沙江并不是好地方,常年以往地势起伏,非常难以行军,石达开5月便带领太平军到达大渡河。据骆秉章的奏稿,此时太平军有将近三四万人,而大渡河对岸并没有清军。

那么石达开是打算怎么渡过大渡河天险的呢?

相传石达开来到紫打地后,也就是如今的安顺场,石达开那个年代由于洪水,此处被称为紫打地。在紫打地并没有渡船,而5月份又是长江的涨水期,大渡河天降洪水,因此石达开只能在此处停军三天进行休整。

而在当时的民间有传,石达开到达此处之后,由于王妃生子而非常高兴,于是在大渡河畔,大肆庆祝三天。这个显然是天方夜谭,石达开早晨到达此地,也就说明它无法在12个小时内过河,而当天夜里洪水就会开始肆虐,石达开不会不知道洪水会什么时候过来。一旦知道了洪水的退潮时间,石达开肯定会赶紧渡过大渡河,因为他知道清军马上就会占领对岸,所以所谓王妃生子的原因绝对不可能成立。

果不其然,三天之后清军就占领了大渡河对岸。石达开多次造船强渡,但由于大渡河洪水太大,对岸的清军又不断炮击,所以多次强渡的任务都失败了。

既然紫打地处过不了河,那为什么石达开不选择不远处的泸定桥呢?有桥不走,为什么一定要从水中抢渡呢?

不是石达开不走,其实他也没有办法呀。石达开渡不过泸定桥是注定的,他不占天时地利人和。

首先我们来看天时,5月正是大渡河涨水时期,恰巧石达开到要渡河之时,正是大渡河百年不遇的洪水。所以无论是从紫打地通过,还是走泸定桥,都有非常大的风险,这是天时不和。

在来看地理,从紫打地去泸定桥,还有一条必经的河,就是松林河,占领了松林河对岸,过泸定桥问题就不大。而松林河的对岸,是土司王应元。石达开要要想到达泸定桥,必须要通过此地,当时石达开也尝试过从松林河度过。但是对面的土司王应元用炮火猛烈攻击时。所以石达开就放弃了从松林和通过。也就失去了飞夺泸定桥的地理。

最后是人和,从骆秉章的《生擒石逆疏》可以看出当时负责阻击石达开的四川总督骆秉章,对当地地形非常了解,知道石达开可能会从泸定方向渡过大渡河。于是他对泸定非常重视,当时他在泸定方向,安插了两路兵马,就是为了阻击石达开从此渡过,而在紫打地一处故意录制安排的一路兵马,就是想让石达开从此处强渡。而且,守护在松林河的王应元也接到了骆秉章的飞书要其坚决不让石达开过河。因此石达开也不得人和。

不得天时地利人和的石达开,根本就没有碰到泸定桥的机会,一代名将石达开就此覆灭在大渡河畔。


无笔史官


石达开并非不想走泸定桥,而是在去泸定桥的路上就被拦截住,根本没能赶到泸定桥。

红军飞夺泸定桥渡过大渡河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而在这一战前,蒋介石曾经说红军会是第二个石达开,因为比较双方的情况,会发现真的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红军和石达开当时的行军路线都是比较接近,两军到达大渡河边的时间差不多,都是5月,双方只差10天,都遭遇了洪水期。两军抵达的地方也一样,太平军抵达的紫打地和红军到达的安顺场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只是光绪年间改名了。双方此时都是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必须尽快渡河。兵力也是差不多,都是2、3万人,两军都不约而同的想去泸定桥,只不过红军成功了,而石达开在赶去泸定桥的路上遭到堵截,未能赶到泸定桥,遭到了失败。

石达开的第一个失败,是在紫打地未能渡河。红军抵达安顺场以后,以找到的一条小船运载了十八名士兵过河,就是这十八个勇士,在赵章成三发迫击炮炮弹的掩护下,成功的击败了对岸的几百守军,夺取了渡口,使得红军部分部队渡河,可以从两岸同时进攻泸定桥。然而石达开渡河失败了,虽然对面的对手不强,只有总兵唐友耕一部人马,但是由于河水太急,始终没能渡河,因此太平军在紫打地滞留了三天。

而在石达开试图改走泸定桥的时候,他遇到了第二个麻烦,从紫打地去泸定桥必须经过松林河,但是此时控制松林河的土司王应元已经接到四川总督骆秉章的命令,决定堵截太平军。当太平军匆匆赶到松林河边的铁索桥并派出哨探时,遭到了王应元部劈山炮的射击。此时石达开犯下了一个大错,他没有立即调动部队强攻铁索桥,而是选择了收兵,想等第二天再攻击。结果当天晚上大渡河流域遭遇洪水,松林河河水上涨,更要命的是王应元拆除了铁索桥,太平军丧失了去泸定桥的机会。

当然,太平军即使赶到泸定桥,过河的机会也很渺茫,因为此时骆秉章已经派提督胡中和与副将谢国泰赶到泸定桥,分驻两岸。在泸定桥这样的险地,太平军要击败清军渡河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太平军在紫打地和松林河浪费的三天一晚非常致命,断送了石达开最后的机会。


不沉的经远


泸定桥建成于1706年,位于四川泸定县大渡河上。我们仅仅有军事上来说,石达开本来是准备渡过松林小河,然后直扑泸定,夺取泸定桥渡过大渡河。但是问题在于,松林小河也是一条宽度达到90多米的河流。而且,这一年大雨来的特别早。

经过一夜暴雨,松林小河暴涨几丈深,完全无法游泳渡河。而且,清军干的非常彻底,其实,本来在松林小河也有一条铁索桥,但是,却被清军整个拆除了。不是只拆掉了铁索桥上的木板,而且把整个铁索桥给拆没了。

而且,很快清朝汉夷兵勇一起围堵过来,石达开军队已经接近断粮,处境非常危险。太平军几次发动强渡,但是都失败了,最后只能吃桑叶,草根。太平军无法到达泸定,也就没有办法夺取泸定桥。只能直接硬冲,刚刚暴涨数丈的大渡河和松林小河,结果战死数千人,淹死上万人。

最后,没有办法,才进入到老鸦漩水的绝境,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石达开率领剩余的2000人向清军投降。《唐友耕年谱》记载当时的情况是:各路兵勇自安靖坝至万工汛,二百余里渡口十三处各隘分布防堵,以代截剿,又札土司王应元调齐四十八寨土兵层层扼守,将三面山岭先占。”

清军早就封锁了所有道路,渡口和关键山岭高地。清军不是尾追石达开,而且封锁了所有前进的道路,同时关闭了石达开的退路。而且,太平军对当地彝民力量未加注意,对彝民及土司加以侮辱、拘囚、劫掠粮食、焚毁土司衙门,结果使彝民起了反感,处处准备起来打击。以上几个原因,最终导致石达开无法渡过大渡河。


深度军事


“大渡桥横铁索寒”是毛主席《七律·长征》里的诗句,这里的铁索就指的是泸定桥。泸定桥也叫铁索桥,它是我国古代桥梁史上的杰作,大清为了加强汉藏人民的交流,建造了这座通往藏区的大桥。由于间隔70年先后有两只队伍来到这里渡河,但却得到了不同的两个结果而出名。同样都是5月,1935年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取得渡河成功。而70年前的石达开败亡在大渡河边,所以,题主不仅想问:“他为什么不夺泸定桥?”



1863年5月,石达开率军来到紫打地,就是今天的安顺场。当时,太平军还有200多名彝人作为大军的向导为大军开路。石达开大军到达这里的时间是5月14日,如果当天马上组织部队渡河应该是可以成功的。但是,石达开的一个妾恰好这时为他生了个儿子,高兴之余,下令部队在河边原地休整,准备庆祝三天。


三天,对于太平军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尤其是生死存亡时的太平军。三天,对于清军来说同样宝贵。大渡河没有给石达开三天的时间,第二天早上便河水暴涨,大渡河真正成为了横亘在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天堑之河。再加上土司王应元堵前,土司岭丞恩断后,太平军前后都不能动。这时,石达开便杀了为大军开路的200多名彝人向导,更加激怒土司军拼死抵抗。最后清军赶到,石达开无力回天,太平军饮恨大渡河边。

石达开没有去夺泸定桥,是因为太平军刚到河边时,还可以渡过河的,所以,没有必要远涉300里山路外的泸定桥,只是他错过了最佳渡河时机而已。等到大渡河涨水时又被土司和清军包围了,这时,再想去夺泸定桥更不可能了。


秦野雁


首先大渡河上只有泸定桥没有庐定桥。

话说“天京事变”之后,由于石达开和洪秀全之间出现了猜忌,为了防止太平天国领导层再出现矛盾。石达开决定率领军队去玩四川进行反击清军的斗争。
石达开作为太平天国翼王一生战役无数,那么他为何在想要出师占领四川根据地的时候,去渡大渡河时不从泸定桥走呢?

72年之后的红军,同样面临着和石达开相同的处境,但是红军却成功的飞夺泸定桥,创造了一段佳话。

石达开与工农红军相差了一个世纪,而且目的也不相同,石达开是为了进攻占据领地,而红军则是为了防御保存实力。

当年红军这一仗打的十分艰辛,在强渡大渡河之后,又在山路崎岖和暴雨之下,连夜奔袭200多里,冒着枪林弹雨,踏着铁链才拿下泸定桥。

这也是在毛主席指挥之下,红军打得相当漂亮的一仗。为后来红军长征的胜利做了铺垫,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场战役。


红军渡大渡河就成功了,为什么石达开没有成功呢?石达开为什么也没有去泸定桥呢?

大渡桥横铁索寒,当年红军渡泸定桥之时,恰好避过了大渡河的洪水。但是石达开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石达开到达大渡河是在1863年的5月,正是长江流域梅雨季节的接近来临时期。

石达开一行人正打算度过大渡河,已经准备好了船只,但是怎奈天并不遂人愿,那一天便天降大雨,河水涨势凶猛,大渡河遇到了百年不遇的大洪水,根本无法行船。只得在原地等待。

然而这一等就是等了三天,不仅粮草告急,士气大失,对面进行防御的清军也开始嗅到了危险,前来进行阻挠。这个时候的太平军处境十分恶劣,多少次强渡大渡河也没有办法成功,因此便没有办法到达泸定,也就没有办法去攻占泸定桥。

那有人不禁疑问,想要到达泸定只有大渡河这一条路吗,当然不是还有可以走松林小河。

虽然这条河和大渡河比起来并不是那样的起眼,但是它的宽度也有90多米。而且大渡河那边下了暴雨,松林小河这边当然也不会一滴不下。



同样是导致了松林小河河水猛涨,船只游泳都行不通。就连仅有的一条铁索桥还被对面的清军给拆掉了,此时即便是拥有再大能耐的石达开也是无计可施。

而红军恰巧能够率先夺下松林河。所以就恰恰说明了毛主席比石达开更具有战略眼光,他明白此地根本无法渡过大渡河,要想渡大渡河,只能抢夺泸定桥。

当然石达开夺不了泸定桥不全是自然原因,还有一些人为因素。

那个时候,清军不仅开始在大渡河前方拦截,而是已经封锁了他所有的退路,清军鼓动当地的彝族人民和土司官僚一起打击太平军。

毕竟之前太平军来攻占之时,使得当地百姓生活也是水深火热,因此彝族人民在清军的鼓动下,也开始了反抗,于是得不到天时,也没有地利,还不得民心的石达开最终在这里栽了大跟头。

这一跤不仅使得他过不了泸定桥,还导致他自己丧失了性命。但工农红军到达泸定县之后,得到了当时人民的广泛支持,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之下,工农红军迅速的占领了泸定县所有地区,为强渡大渡河,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在强渡大渡河和松林河已经死了上万人的情况下,身陷绝境的石达开于是就选择了投降。石达开旗下部将有三千人被清军收编,还有大概两千人想要最后突击一下,但是最终还是以卵击石,穷途末路,纷纷丧命。

虽然已经投降,但是清军怎能轻易饶过,石达开被运往成都受审,公堂之上,言辞慷慨,英勇就义,死时身上被砍几百上千刀,愣是默不作声,令在场之人无不震撼。

石达开虽然英勇壮烈,但是强渡大渡河之时,一没有遇到好的天气啊,二没有夺下松林河地理优势。第三,没有得到当地人民的支持。在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据的情况下,根本就摸不到泸定桥的影子,一代名将石达开只能是覆灭。


史之策


今天提到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后人的分析,这个问题最正确的答案应该问石达开本人。他为什么不走卢沟桥。

我们的前辈中国工农红军抢占泸定桥,而取得胜利,为什么石达开就会失败呢?

我们知道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走泸定桥,因为在川北还有一支红军,从鄂豫皖苏区转移来的一支红军,红四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长征的方向就是和川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

而当时的川军刘文辉,势力比较弱,同时红四方面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在川军的后方展开了强大的攻击,这就是徐向前,陈昌浩,张国焘全军出动,发动的嘉陵江战役。

川军溃败已经成为惊弓之鸟,狼狈不堪,泸定桥十三根铁链完好无损,并且,红四方面军电台侦测连,日夜兼程的收听国民党薛岳中央军调动的情况,汇报给中央红军,中央红军根据红四方面军电台侦测到的情况及时的看准行军路线,避开了薛岳中央军的围追堵截。

胜利的和川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谱写了三军过后尽开颜的胜利局面。

石达开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石达开被清军骆炳章一路追击,慌不择路,而被清军誘入石棉县,这里的地形崇山峻岭,石棉县城在两山夹一沟的沟谷里面,县城两边高山压顶,县城依河而建,石达开困乏无比,粮食用尽,军心涣散,这时最紧要的就是搞到粮食。

川西高原人烟稀落,老百姓生活贫穷,多数是少数民族,唯一的出路就是到石棉县城去搞粮食,这里面有官粮,而且还有人员,可以补充兵员。

骆炳章把石达开誘入石棉县后,把石棉县沿河两头卡住,石达开插翅难飞,石达开前无救兵,后无粮草,走投无路,兵败石棉县。

石达开兵败于孤军深入,本想继刘备,刘邦后尘,进四川休养生息,扩军壮大,但是四川已经变了,已经不再是刘邦,刘备那时的四川了,而且石达开对四川情况不清楚,生疏之地,没有内应,盲目进入,最后走到绝路上。


宝树白石34222787


石达开渡大渡河是战术思维,而红军是战略思维。意识形态不一样。


用户8520139964480


石达开在艰难困苦中投有超级谋士肯定走不长久!


清城派


人家想走就走,不走就不走,哪有这么多为什么,


清风慕竹87271538


因为没有庐定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