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当满屏充斥着对《无问西东》众口一词的赞美时,敢于说这不过是一部很一般甚至有些失败的电影,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最糟糕的是,怀着这样的感觉走出影院时,我一度沮丧地怀疑自己的审美出现了问题,要不,我已经沦落为另类。

但是,我依然不得不说,尽管我在看电影时一任自己的眼泪恣肆地流淌,这不意味着《无问西东》就是像某些人说的是《牛得水》之后最好的一部国产影片,至少,绝不像被渲染得近乎完美的那样好。在我看来,如果说这部片子能够打动人,不过是因为其中对苦难的呈现,以及大量的“鸡汤串烧”——任何时候,苦难都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不足为奇;而当鸡汤成为电影的煽情点或者是让小资影评人不得不为之叫好的时候,就说明这个时代的审美出了问题,要么是观众需要这些装点门面,要么是影片需要以此赢得好评。

而恰恰是这两点追求,或者说是影片最大的两个着力点,导致了这部影片的支离破碎和矫揉做作。

《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从电影表达本身说,一部电影由四个时代不同、人物互不相识、只有暗线相联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这不是《无问西东》的首创,也不是拖累叙事感染力的原因。但是,原本四部小说的内容,生硬地塞进一部电影的体量,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平均用力会淹没重点,让每个故事都流于泛泛;突出重点又会参差不齐,让有些故事味同嚼蜡。因而,看似新颖的多重叙事,因为四个故事间松散的勾连,隐喻性太强,导致整体结构有故弄玄虚之嫌,叙述起来吃力不讨好,观众看得也是云里雾里,颇为吃力。直接的表现就是,编排和剪辑生拉硬拽,从一个故事转入另一个故事时的茬口拿捏不准,观众刚刚沉下心来感受一个情境,马上被迫带着转入另一个风马牛不相及且风格迥异的画风中,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就是影片的状态起伏,好的地方令人击节,还未来得及叫好,又被带入一种糟糕透顶的桥段。这当中,自然有导演的刻意而为,也有剪辑经验的欠缺。就像一个面点师傅,试图在一个包子里呈现太多的内容,结果却做出了恶俗的五仁月饼。

要呈现的太多,反而都没有到位。

《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就四个故事而言,较为成功的是沈光耀和王敏佳的遭遇,在影片中较为完整,有很强的抒情性,也是整部影片最让人动容的所在。比较而言,吴岭澜的改专业更像一个过渡性的符号,仅仅是为了突出“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这个主题,同时用以展现清华大学的教育理念,故而显得单薄。而张果果救助四胞胎的故事则明显是为了说明清华精神传承的狗尾续貂,在这个苍白而阴郁的故事中,尽管张果果以独白的形式说了这样的鸡汤,“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奇怪的是,这碗没有炖出味的鸡汤怎么看都与他的遭际没有关系,因而显得异常突兀。相反,飞虎队教官的那句“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的人。”似乎不是说给沈光耀听的,而更像留给几十年后的张果果的醍醐灌顶。

既然是为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拍摄的作品,自然注定了这是一部主题先行的电影,也决定了所有的艺术呈现只能在既定的框架下运行。好在,导演很巧妙地选取了清华大学校歌中的“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作为片名,无形之中给自己在狭小舞台上的起跳拓展了尽可能大的空间,从而得以比较从容地把沈光耀的故事画圆了。这是一个以民族灾难为大背景的个人突围,贵胄和名门出身,这是一个美好的存在,何况又是在国内一流的大学?在这一点上,王力宏把一个正值少年的高贵之气展示得玲离尽致。

1942年年底,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好友、当时正在重庆美国驻华使馆工作的费正清到李庄探望梁氏夫妇,回到重庆后向远在美国的夫人费慰梅去信讲述了梁氏夫妇的情况,据费慰梅回忆:“思成的体重只有四十七公斤,每天和徽因工作到夜半,写完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他已透支过度。但他和往常一样精力充沛和雄心勃勃,并维持着在任何情况下都像贵族一样的高贵和斯文。”

《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这个时间,正是沈光耀在西南联大读书跑警报的时候,费慰梅所说的“高贵与斯文”是他乃至当时学生共同的气质。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清华毕业之后他有什么样美好的未来,可想而知。但战争打破了一切,也改变了人生的选择和走向。他瞒着家人参加了飞虎队,并在战争中驾机撞向了敌舰,他称之为“回家”。

那一刻,我潸然泪下。

这一幕之所以有不可抗拒的催泪力量,还在于米雪的铺垫。人老戏精,指的就是米雪这种经历了岁月洗礼而愈加精致的女人。她把一个“三代五将”之家的太太拿捏得恰到好处,那份温婉,那份坚韧,那份通情达理,那份不怒自威,以及包含在严厉之中的爱子之切。她说,“当初你离家千里,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你父亲和我都没有反对过,因为,是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她还说,“意不是给我增添子孙,而是你自己,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我怕,你还没想好怎么过这一生,你的命就没了啊!”这温和的口气里,是无法碰触、无法反驳的大爱。而经历了丧子之痛的米雪,一袭白衣,哀伤中透着坚强,俨然水墨画中的淡雅。当她给即将上战场的儿子的同学端出糖水,当两个孩子跪在她的面前,你终于在眼泪中明白:原来,淡雅的水墨画一样有让人撕心裂肺的痛。

《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还有,就是清纯如章子怡的王敏佳在一个撕裂的年代被撕碎的时候,那一丝微笑,你未必会哭,但一定心疼。

这就是灾难,灾难无法抗拒,灾难的冲击也无法躲避,而灾难之中,最显家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倘若影片只讲这两段故事,一样可以作为清华校庆的献礼,甚至,因为故事更加丰满,力量也会大大增强。

因为,在故事的推演过程中,清华的精神和气质已经得到了呈现。比如那段河边雪地上拉小提琴的棉袍少年,比如防空洞里神情自若地讲课听课的先生和学生,比如那一群“静坐听雨”的师生,比如文林街上气定神闲的卖花人……这些剪影一样的画面,尽管在整部电影中的戏份很少,但分量却一点不轻,而是从多角度多层面让人领略到中国大学的精神所在,中国士人的气质精髓。

《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但随即而来的,却是大段大段心灵鸡汤的渗透。

清华学堂学生吴岭澜困惑于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究竟应该遵从内心从事文学还是实业救国的工学,向时任清华教务长的梅贻琦求教,梅贻琦说了这样一段话:“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

1962年,陈鹏面对被批斗成”坏分子“的爱人王敏佳,他说:

你别怕,我就是那个给你托底的人,我会跟你一起往下掉。不管掉的有多深,我都会在下面给你托着。我最怕的是,掉的时候你把我推开,不让我给你托着。

包括飞虎队教官的训斥、张果果内心的独白,每一段都似曾相识,每一段都可以在当下很多打着励志旗号的鸡汤文里找到对应的落点。

《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不是说这些文字有问题,事实上,在当下的电影里,如果要吸引年轻的观众,如果要赢得各色男女文青的青睐,鸡汤文是最讨巧的技巧:你说不喜欢,说明你不是文青,等于把你浅薄的一面示人。于是,你会看到在电影上映后,各种对鸡汤的阐释和发挥,什么固守美好和珍贵,什么听从内心的召唤……一派和谐的浪漫与坚贞。

问题在于,这些鸡汤文字和清华的精神和传承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清华的精神,概括起来最突出的,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严谨的学风。8年西南联大(包括清华),培养出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这所连校舍都建不起的大学,却被誉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峰”。

《无问西东》没你说的那么好,打动你的不过是苦难加鸡汤

还得承认,在当今的市场之下,能拍出一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电影,这本身已经非常难得,更需要“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毕竟,正是这部电影,勾起了人们对那所奇迹般大学精神的追寻,对民族气节的敬仰,这就够了。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两个极端的分歧观感,才是正常。只能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还没有到经典的地步。如果你被一所高校的精神和坚守打动,固然很好,如果你被苦难刺痛,也是题中之意,如果你钟情于那些鸡汤的对白,也没有什么不好,重要的是,我们终于开始了探讨和追问,这,无问西东。

(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