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里的春天,一样的绝美,不一样的心动

过几天大年十五一过便春动了,届时大地复苏,万物将开始新一年的轮回,春天无疑是让人心动的,接下来子曰就来讲讲诗词里的那些绝美春天:

诗词里的春天,一样的绝美,不一样的心动

唐朝的大诗人李白,常常写一些豪放飘逸的句子,当然可能是“已意识乾坤木,犹怜草木青”的原因,他对身边的景色也有细微的观察,在《金门答苏秀才》中写道:“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子曰简单翻一下的意思就是如果春天长在山中的野草有情的话,那么它应该是翠绿可人的吧!可见即使是看到春天特有的翠绿的草,作为诗人的李白也会动容,觉得这是天地赋予给我们的美好。

诗词里的春天,一样的绝美,不一样的心动

春天是花草生命的高光时刻,它们往往在初春含苞在春末凋零,这个秘密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的诗人韩愈着急了,因为春天如果迟迟不来,一晃眼就到夏天了,这可怎么办才好,所以他在其诗《春雪》中写道:“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首诗体现了许多人的心态,即一过完就盼望春天快点儿来,在诗中当主人翁发现“春芽”冒出来,都用的是“惊现”来描述可见诗人对春天的急切之情,而且在下阙更是戏剧化地幻想:有些雪之所以会在春天下,是因为春天迟迟不来,连雪都看不下去了,所以就下点儿洁白的雪,来充当二月飞花……这种无比浪漫的解释简直颠覆了子曰之前对韩愈的印象。

诗词里的春天,一样的绝美,不一样的心动

当然由于诗人的心境不同,所以看待绚丽春色也是不同的,就像宋代诗人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中写道:“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大致的场景是这样的:天空阴沉沉的,积雨云满布天空,将淮河的水和两岸的青草都压暗了些,这样阴郁、单调的景色实在叫沿途的旅人欣赏不起来,不过令人欣喜的是岸边是不是又开满花的树让人眼前一亮,那花朵的幽香也沁人心脾,诗人最后夜泊孤舟到了古祠下,决定安安静静地看风雨侵川春潮生。可见尽管苏舜钦心情不佳,他还是选择了去感受这易逝的春景。

诗词里的春天,一样的绝美,不一样的心动

其实如果我们古诗读得够多,就会发现大多数诗人都非常具有观察力,同时对生活很有感知力,而一些神来之笔也都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子曰觉得孤独和感知力其实是通往艺术的钥匙,这些诗中意象,无不是诗人们感知力的佐证。说到最后,子曰最喜欢的咏春诗还是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