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5G建設潑點兒涼水

現在5G建設的話題實在是太熱了,普天蓋地的,最新更有地區提出了要全面建設5G,覆蓋型建設5G的聲音。這實在是太可怕,其實我一直在想該不該說出我的看法,猶豫了很久,還是決定寫了出來。

首先聲明,也許我的格局不夠,考慮問題不夠周全,而且對5G的技術瞭解也不夠深入,不過我還是想談談自己的看法,也算是集思廣益吧。

給5G建設潑點兒涼水

現在來看,5G建設排除技術面的因素,還有一些難點,機房、鐵塔建設就不用說了,必然需要新增大量的機房和鐵塔。

現在最大的問題其實不是機房和鐵塔,而是傳輸,目前而言,三大運營商的傳輸網絡都是無法滿足5G的要求的,需要對整個傳輸網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或者改造。

由於5G的基站密度要大於4G,新增基站部分還需要新增傳輸配套,傳輸設備和光纖本身的價格雖然也不菲,但是最大的開銷其實是在光纜的埋設上。現在的光纜都不是當初的架空光纜了,基本都是要挖溝埋在地下的,這部分費用其實是很驚人的。雖然這塊不是特別瞭解,但是目前而言,城市裡每公里的埋設光纜費用或許是十萬級每公里,農村郊區也是萬元每公里級別的。這個級別前邊到底是乘幾因為不敢確定,這裡就不說了。

還有就是現在老百姓都因為害怕基站輻射,對於基站的建設特別敏感,5G的基站數量如此之多,打算百姓的警惕之心也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

建設的費用本身就是驚人的,問題是現在5G的技術真正的成熟了嗎?別的先不說,只說現在的天線技術主流只做到了64T64R,老實說,這個量級的天線陣其實是無法滿足5G的用戶規模應用的,後續天線陣還需要向128T128R,甚至是256T256R演進,那麼問題來了,本身就比較昂貴的天線陣怎麼辦?是棄用了上新的?還是就湊合用哪?

更可怕的是,現在由於為了減少饋線和RRU之間的衰耗,這個也是URLLC(超可靠低時延)的要求,很多廠家都做了把RRU和天線集成在一起的產品,更換天線等於需要把RRU一起更換,成本就更高了。

還有現在的網絡,初步建設時候不考慮邊緣服務器的問題,那麼將來的核心網改造,是否會和想象的一樣容易哪?

再有就是,其實美國的態度也很奇怪。本質上而言,中國在5G的技術中其實沒有佔據上風,美國的高通和三星掌握的5G技術專利更多(別奇怪,三星是美國公司而不是韓國公司),為什麼美國一直在各個方面去鼓吹中國的5G更領先於美國哪?

別覺得美國的哪個運營商的35億美元的合同很大,其實也就是通信業裡的一個小不點合同。做為一張所謂的覆蓋美國的網絡,這點兒錢什麼都不是。

僅僅是中國移動,現在就在4G網絡上投入了5000億人民幣上下的資金,35億美元換成人民也不過200多億人民幣,比起來連中國的4G網絡零頭都不到。

其實美國本身是不可能建設一張全覆蓋的5G網絡的,美國的運營商都是私人企業,網絡建設都是覆蓋熱點區域而已。

就谷歌頻頻向中國示好,也是一件很可疑的事情,谷歌最想搞的就是無人駕駛汽車,他在美國的5G網上搞實驗是不太現實的,因為美國的運營商是不可能在人少的地方覆蓋5G信號的。谷歌想到中國來搞無人駕駛技術,完善它的技術的心思是很明顯的。

那麼問題來了,我們為什麼要花費巨資建設一張5G網絡給外國公司做實驗那,而且還很可能我們自己沒有出成果,他們倒是研發出了成果。

還有一個憂慮就是:其實中國從3G時代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通信技術的實驗網,很多規模性網絡才能出現的問題在中國的網絡上出現,解決的成果被用在國外的網絡上,給他們減少了不少的彎路。

寫到這裡,我的思路已經開始混亂了。其實作為一個通信人,有大建設對行業是很有好處了,這兩年4G建設放緩,已經很嚴重的影響到個人收入了。不過對於大規模的5G建設,還是心理很矛盾。

最害怕的就是:5G是美國給中國挖的坑,因為5G需要投入的資金太大了,如果短期內全面建設5G,將把中國的大量精力都消耗在5G上,別最後搞成了新時代版的“星球大戰計劃"就太可怕了。

已經開始語無倫次了,思路徹底混亂,寫不下去了。最後還是認為:5G的建設需要時間,5G的研發也需要時間,5G的應用落地也需要時間,千萬不能片面的追求5G的覆蓋率,很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浪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