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心見性體悟佛家“空”的本質

我們知道,佛家講的是緣起性空。空到極致,始見究竟。

“空”,是不著痕跡的“空”,不住空相,執意看空就會進入“頑空”狀態。

空只是明心見性,所以叫性空,性空是真空妙有的。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心見性體悟佛家“空”的本質

金剛經的結句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個人解釋如下:一切依靠因緣而生的法,都如夢境幻覺一般,也像是泡沫中映出的的影子,像霧一樣令人迷惑,變幻無常,同時又如閃電一樣倏然而逝。我們要時刻明白世間萬物的本性,這一切都只是空相,不是真實存在或者真實需要的,所以不要被它的外在表徵所迷惑。

從這一結句,實際上有悟性的人就會明白世間一切都無常,如此自然而然就看淡了一切,執著在意的心消散了。

真空的意思是空靜明朗,妙有就是有一顆真心,用真心去驗證實相。所以真空是智慧正見。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心見性體悟佛家“空”的本質

明心見性

比如一個人的心,平靜到了極點,就像一面鏡子,這樣才能真實的映照出實相,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那心理就是扭曲的,或者說這個鏡面是不平的,用這個不平的鏡面去映射出來的肯定也是扭曲的,這樣子就無法看到本質真實的狀態。

所以,只有空寂明朗的真心,才能讓我們遠離迷惑不實在的表象,隨緣應對世間的一切而不生執著與煩惱。擁有一個空寂明朗的真心就會把世間看得非常明白,又不會落入任何概念。

宇宙的緣起法性不是絕對斷滅,絕對消失,而是能誕生無窮無盡的宇宙萬物!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心見性體悟佛家“空”的本質

空寂明朗

所以說所謂的“空”是真妙有,再比如我們見到的天空,無論雨雪多大,你可以從虛空中穿越而過,但並無法淋溼它。天空存在嗎?如果沒有,雨水從何而過?所以它是真妙有,這個空是性空,所以你無法淋溼,雨雪過後,依然虛靜明朗。

所以說真空的體性是空寂而清淨的,但它卻能顯出種種的妙用來。

而”頑空"是死相,也是邪見空一種,就算你日日打坐,也如木頭石塊一樣,妄心看是減少了,但心中本有的覺性也隨之被抑制,而失去敏銳的覺照能力,猶如死水一潭,不思善惡,不辨是非,如何會領悟到真性的妙處?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心見性體悟佛家“空”的本質

冥想在湖的女人

造成“頑空”的依然是因為執著,執著的用意識去命令自己不要妄念,因為一直心中念念不忘“空”字,時時掛礙,有掛礙,實際心就不空,著相的結果就是導致不知真心自性的妙用。

五祖的弟子神秀,也就是六組慧能的師兄有一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神秀認為要做到身像菩提樹一樣,心要做到像明鏡一樣,要記得時時的去拂拭這個明亮的鏡子,以防它染上塵埃。

這裡神秀依然是著相了,因為他心裡有所掛念,有所催促,心裡有掛礙愛,就還是做不到真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明心見性體悟佛家“空”的本質

心經裡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沒有了掛礙,才會得到究竟。

所以六祖感覺他師兄悟得還是不夠透,知其未見本性,所以就託人接寫了(慧能不識字)一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寫完沒多會兒,又用腳把這個偈擦掉,說:也未見本性。

為什麼未見本性?依然還是有我執,依然去分別空與不空!

所以,做到真空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去掉我執。

本文純手打,原創文章,因為學識的限制,難免產生謬誤,旨在拋磚引玉,希望引出金玉之言。也希望有識之士給予修正補充。

喜歡傳統文化的朋友請關注本號,我們有時間繼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