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莎博士美好明天課程培訓工作坊—社會情感發展,孩子成長的基石

寶寶生來絕不是一張白紙,可以任由大人們來書寫和規劃, 而是一本厚厚的書,需要家長們一頁一頁的去翻閱、不斷反覆的去專研。在這本書中,寶寶的社會和情感發展則是最為難懂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章節!

在寶寶成長的最初幾年裡,社會情感發展與認知、大運動精細運動和語言溝通能力發展同等重要。我們甚至可以說,社會情感發展是其他領域發展的基石!寶寶成長初期良好的社會情感發展,直接影響日後在學校的適應力和表現,直接影響長大成人後的婚姻關係、育兒方式以及與他人的工作關係。

瑪莎博士美好明天課程培訓工作坊—社會情感發展,孩子成長的基石

寶寶的社會和情感發展(Social Emotional Development)是指寶寶經歷、管理和表達情緒的能力,與照看者或重要他人建立信任關係的能力,以及探索周圍世界、學習和玩耍的能力(美國0-3歲嬰幼兒發展國家中心,Zero to Three: National Center for Infants, Toddlers, and Families)。 社會情感學習學術聯盟會 (Collaborative for Academic,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CASEL)在其框架中明確指出社會情感學習的5大核心要素:

(1) 自我認知能力,包括識別情緒、準確的看待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長處、自信與自我效能;

(2) 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情緒衝動的控制、對壓力的應對、自律、自我激勵、目標驅動和組織技能;

(3) 社會認知能力,包括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共情、欣賞不同的事物和尊重他人;

(4) 人際關係技能,包括溝通、約會、建立關係、團隊合作;

(5) 做出正確決定的能力,包括(識別困難、分析情況、解決問題、評估、反思以及責任心)。

瑪莎博士美好明天課程培訓工作坊—社會情感發展,孩子成長的基石

從腦科學角度去看,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Center on the Developing Child, Harvard University)研究證明指出,寶寶早期的情感經歷和體驗深深的根植在大腦結構中,通過與看護者的日常互動活動的細節的餵養、安慰和抱持等,促進大腦神經迴路的不斷連接,而從支持著寶寶成長到學前期時出現的各種日趨成熟的情緒行為。寶寶最初的情感經歷和體驗,全部來自於當小寶寶感到餓、冷、溼或其他不舒服的感覺時就會產生痛苦和啼哭,看護者及時的餵養、安慰和抱持就會讓寶寶產生愉快的情緒。這種在“發球-回球”式互動(Serve and Return Interaction)的早期經歷中產生的愉悅情緒,極大刺激了大腦回路的神經元連接,為日後複雜情緒(驕傲、羞恥、愧疚、尷尬等等)的管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反,如果寶寶早期的情緒體驗沒有得到及時的或是正確的安撫,會造成寶寶認知上的混亂,會影響包括大腦皮層、邊緣皮層、基底前腦、杏仁核、海馬和腦幹在內的大腦區域的正常發育。這些大腦區域不僅僅有負責情緒管理的功能,還負責重要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比如計劃,判斷和做決定等相關能力,這些執行能力又直接影響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寶寶良好的情緒管理有助於執行能力的發展,而不良的情緒管理會造成寶寶注意力不集中、拖延、懶散、暴躁等讓家長頭疼的行為問題。

瑪莎博士美好明天課程培訓工作坊—社會情感發展,孩子成長的基石

而一直以來,寶寶的社會情感發展並沒有得到我們家長的充分重視。我們古話裡雖然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說法,可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等到孩子們進入幼兒園或開始上小學開始出現行為問題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從小培養好寶寶社會情感發展的重要性呢?作為家長和嬰幼兒早期教育的從業者,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從小滋養孩子的社會情感發展呢?

美好明天課程簡介

為此,聚沙之年國際兒童中心為服務中國家長和托育機構特別引進了由美國瑪莎·艾德沃茲博士開發的美好明天(Bright Beginnings)課程。該課程專門為孕媽媽和0-3歲寶寶的家長設計,通過觀察和參與式的討論,幫助家長意識到小寶寶社會情感發展的重要性,幫助家長與寶寶建立健康的依附關係,教會家長有效的育兒技巧,幫助家長運用作息來建立寶寶的自律等等。

美好明天課程從開發到現在已經有20多年了,它的理論框架基礎是育兒過程模型(Parenting Process Model)。育兒過程模型是構建在約翰·鮑比(John Bowly)、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和維果斯基(Lev Vygotsky)的理論基礎之上,強調在關係中,照看者努力培養寶寶相互依存能力(Interdependence)的重要性,這種“相互依賴”不是簡單的我對你好或是我對你感興趣,而是一個個體的充分發展,個體與他人的深度鏈接,個體建立在一個集體中的歸屬感,個體在生活中敢於面對和接受讓自己感到的舒服和不舒服的能力,這些能力將最終轉化為個體彼此之間的相互協作,實現個體在社會中的健康生存。育兒過程模型的三個組成部分是:1)發展寶寶與照看者之間健康的依附關係;2)促進寶寶自身能力的發展;3)引導寶寶相互依存的能力。課程的實證研究結果已經證明,該課程明顯提高了寶寶的社會情感能力,改善了親子關係、促進寶寶的探索和學習以及語言溝通的能力。

12月4日到6日,聚沙之年特別邀請瑪莎•艾德沃茲博士為中國父母和專業的托育從業者提供為期3天的美好明天(Bright Beginnings)課程專業培訓。

瑪莎·艾德沃茲博士簡介

瑪莎博士美好明天課程培訓工作坊—社會情感發展,孩子成長的基石

瑪莎·艾德沃茲(Martha Edwards)博士是美國埃克曼家庭研究機構(Ackerman Institute for the Family)兒童與家庭發展中心(Center for Developing Child and Family)創始人,並一直擔任該中心主任。她是美國家庭治療協會的副主席,紐約0-3歲兒童發展協會成員,《家庭過程》學術雜誌的顧問編輯。多年來,艾德沃茲博士一直親自帶領團隊為美國嬰幼兒早期教育行業的從業者進行美好明天課程的培訓和相關的實證研究。

埃克曼家庭教育研究機構簡介

坐落在美國紐約上城的埃克曼家庭教育研究機構(Ackerman Institute for the Family)成立於1960,是美國家庭治療領域(family therapy)的先鋒,是美國臨床家庭治療師最權威的培訓機構之一。該機構創辦了《家庭過程》(Family Process)週刊,是家庭治療領域的第一個學術週刊。該機構開發和啟動了許多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項目,其中包括家庭與學校合作項目(Family-School Collaboration Projec)、性別與暴力項目(Gender and Violence Project)、寄養項目(Foster Care Project)、抑鬱治療項目(Depression Project)和家庭項目(Family Project)等等。該機構下屬的中心包括,兒童與家庭發展中心、兒童與關係創傷中心、家庭與健康中心和家庭與濫用藥物中心。

聚沙之年國際兒童中心簡介:

由一群畢業於世界名校的父母創辦,教育行業從業經驗平均超過15年。從全球先進的嬰幼兒托育體系裡吸取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中國家庭的實際,致力於做中國嬰幼兒托育的先行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