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油與九家國際石油公司集體簽約(附楊華董事長的一封信)

中国海油与九家国际石油公司集体签约(附杨华董事长的一封信)

CFIC導讀:

中国海油与九家国际石油公司集体签约(附杨华董事长的一封信)
中国海油与九家国际石油公司集体签约(附杨华董事长的一封信)

中國海油創新開展

深層次多元化全方位對外合作

中国海油与九家国际石油公司集体签约(附杨华董事长的一封信)

12月18日,舉國同慶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國海油在集團公司總部舉行中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與雪佛龍、康菲、挪威石油、哈斯基、科佩克、洛克石油、殼牌、愛思開、道達爾等九家國際石油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以創新的模式開展深層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對外合作。中國海油董事長楊華在簽約儀式上作主旨演講,並與外方合作伙伴的代表共同見證簽約。

中國海油總經理汪東進,副總經理李輝、袁光宇、徐可強,雪佛龍中國公司總裁史蒂夫·弗里曼,康菲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威諾德,哈斯基亞太區首席運營官羅伯特·M·辛克,科佩克商業發展顧問大衛·格尼,復星集團副總裁、復星資源集團首席執行官姚子平,殼牌中國集團副總裁王威,愛思開勘探與生產公司總裁金泰沅,道達爾勘探與生產(中國)副董事總經理顧禮勤見證簽約。中國海油總地質師謝玉洪、副總法律顧問武小楠代表中國海油在協議上簽字。

中国海油与九家国际石油公司集体签约(附杨华董事长的一封信)

楊華表示,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中國海油因改革開放而生、伴改革開放而興,作為我國首個“海上特區”和首個全方位對外開放的“行業特行”,中國海油是我國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的生動縮影,是國家工業行業對外合作的“探索者”。“我們選擇今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有著一份特殊的歷史紀念意義。”

30多年來,中國海油堅持合作與自營“兩條腿”走路,在短短數十年間實現年油氣產量突破1億噸,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作出重要貢獻。30多年來,中國海油與來自21個國家和地區的81家國際石油公司簽訂了200餘個對外合作石油合同和協議,在中國海域合作開發了10餘個大型淺水及深水油氣田,累計引進外資2000多億人民幣,海洋石油工業成為中國吸引外資最多的行業之一,中國海油也成為世界上籤署對外合作石油合同最多的國家石油公司之一。

楊華表示,多年來,合作伙伴帶著技術、知識和經驗,為中國海洋石油工業貢獻了價值,並與中國海油風雨同舟,和衷共濟,向所有幫助過中國海油的外方企業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楊華強調,在中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背景下,中國海洋石油工業將更加開放。他表示,中央高度重視油氣勘探開發,明確指示要加大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在執行戰略合作協議中,各方可以更充分地發揮專業技術優勢,互相學習,互相啟發,取長補短,實現海上油氣合作開採新的創新和突破,共同開創海洋石油合作新局面。

康菲中國有限公司總裁威諾德等八家外方合作伙伴的代表先後發言。他們回顧了各自公司與中國海油合作歷程,展望與中國海油未來合作前景,表示希望進一步開展互利合作,擴大合作空間,實現多贏。

據悉,本次戰略合作協議涉及的戰略合作區位於珠江口盆地。通過協議簽署,有助於各方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實現戰略合作區內發展機會共享,為最終簽署石油合同創造條件。

中國海油機關部門、所屬單位的代表,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人民網等媒體的記者共90餘人參加簽約儀式。

加大勘探開發力度

更廣更深對外合作

《中國海洋石油報》評論員 趙國兵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這天下午,集團公司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國海洋石油對外合作戰略合作協議簽約儀式。

40年前的那次重要會議改變了整個國家的面貌,改寫了億萬中國人的命運。可以說,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今天的成就,也沒有海洋石油對外開放。

中國海油在國家改革開放的浪潮中應運而生,30多年的發展歷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

1982年,國務院專門為海洋石油工業對外合作頒佈條例,確定我國海洋石油工業的基本合作模式。當年,中國海油與外國石油公司簽訂了第一個對外合作石油合同。由此,海洋石油和陸上特區一樣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通過引進國外資金、技術、人才和管理經驗,中國海油消化、吸收、再創新,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初步構建了我國完整的海洋石油工業體系。

可以說,中國海油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對外合作史。對外合作成就了中國海洋石油工業,中國海洋石油工業也不斷為對外合作貢獻新的模式。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中國海油與9家國際石油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這是中國海油對外合作模式的創新,必將在中國海域掀起新一輪深層次、多元化、全方位的對外合作浪潮。

當前,中央高度重視油氣勘探開發,並明確指示要加大海洋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中國海油深入貫徹落實中央這一要求,“增儲上產”將是近年重點發展方向,這將為中國海上油氣區塊合作開發帶來更廣闊的商業合作機會。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中國海油敞開懷抱,與國際合作夥伴共創、共享海洋石油合作新格局、新繁榮,必將為推動中國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貢獻藍色力量。

中国海油与九家国际石油公司集体签约(附杨华董事长的一封信)

中海油董事長楊華一封“充滿焦慮”的信

中海油董事長楊華是個愛給全體員工寫信的國企掌舵人。9月26日,他又給中海油全體幹部員工寫了一封“充滿焦慮”的信。總結這封信的中心思想,就是:油氣行業必須向數字化轉型,適應數據時代,否則,沒有未來。這讓我們想起最近的一本流行書:《今日簡史》。數據和算法將統治世界,唯有看到這一點,唯有皈依數據與算法,才能在奇點來臨之際,不至於措手不及。

中国海油与九家国际石油公司集体签约(附杨华董事长的一封信)

各位同事:

最近我常常感受到一種焦灼。數字技術正在依照庫茲韋爾定律按指數規模爆炸,海嘯般顛覆著很多邊界與規則。以前,我們總覺得數字世界相對現實而言是虛擬的,現在,數字世界更像是把現實世界很多本質元素抽離出來以後構建而成的,它甚至比現實世界更“真實”。這讓我感受到一種實實在在的壓力,這種壓力也驅使著我對我們所處的行業以及我們這個組織的未來進行了一些思考,想和大家做些分享。

我想,在未來十年之內,油氣仍然會是這個星球上的主要能源產品,此間,我們仍將主要依靠這個業務立足於世界。

這是我的第一個判斷。

即使這個判斷是正確的,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按照過去的方式高枕無憂地度過這十年。油氣是一種同質產品,其生產者之間的競爭主要是成本的競爭。目前,油氣公司之間成本競爭的手段也幾乎也是同質的。以常規手段降低成本的空間日漸收窄,新一輪成本競爭的支點是什麼?大概率的可能是數字技術。各競爭主體對數字化技術的應用速度與水平將會決定未來的能源版圖。

這是我的第二個判斷。

從當下到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們需要把用數字技術推動產業轉型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發展命題,在此基礎上,構建新的思考體系和行為體系。

在當下的油氣技術框架裡,油藏仍然是一個“黑箱”。日前,探開成功率僅30%左右,油田採收率也大抵如此。那麼,數字技術、人工智能會不會成為一束“光”照亮這個“黑箱”?果真如此,更容易發現、更容易開採的石油會不會在一定時段內成為一種低價的、供應充分的商品?

數字技術可不可能使我們諸多生產環節無人化,出現無人平臺、無人煉廠,等等,使我們的生產更加安全,成本更有優勢?

數字技術可不可能攻破一些讓我們頭疼已久的難題:渤海稠油開發、東海緻密氣的開發,乃至深海的開發?

如何有效生成數據、挖掘數據、利用數據可能是未來十年我們的一條行為主線,未來的那桶金,儲藏在數據的“油藏”之中 。

十年後,我們可能會轉型為一個以服務屬性為主的公司。雖然我們有可能具備了提供更多清潔能源產品的能力,但我們仍然需要轉變成一個綜合型能源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

十年後,這個轉型更需要以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基礎,或者說,十年之內我們對數字技未的應用水平將直接決定十年後轉型的質量。

這是我的第三個判斷。

最近,習近平同志向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連發三封賀信,談到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是時代大潮,指出我們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的時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加快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換, 打造新產業新業態,是各國面臨的共同任務。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些話語和行為,展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未來世界發展趨勢的洞見。

事實上,整個油氣行業對數字化浪潮的衝擊並不敏感,有一份資料說,油氣行業參與數字化生態的比例僅為40%,低於各行業49%的平均水平,處於落後區間。我感覺,我們公司可能還達不到40%。

我希望,從各位讀到這篇文字的時刻起,要開始認真思考,積極行動。為了推動數字化轉型,我們組織要做哪些改變?我們的研發體系要做哪些改變?我們追求的目標要做哪些改變?我們的行為要做哪些改變?甚至我們的隊伍也要有較大改變。未來,既要讓油氣工程師去學習數字化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更應該引入足夠的數字化工程師來讓他們熟悉油氣行業,只有這樣,這個組織,才能在數字化時代真正找到感覺。

我願意隨時隨地以各種方式傾聽各位的思考,參與各位的行動。

奇點臨近,未來已來。

保持對未知的好奇,保持對創新的熱情,保持對挑戰的渴望,當那個最優秀的衝浪者,從數字化的排天巨浪中第一個露出頭來!

楊華

2018年9月26日

延伸閱讀二

LNG接收站開放“破冰”:獨家解構中海油新商業模式

距離第一船LNG接收站開放窗口期的到岸交接,已經過去一個多月。在此之前,LNG接收站的開放一直存在理論中,監管一直討論,企業也一直在嘗試,但始終沒有拿出一套可行的解決方案。究其原因,不僅在於企業對於新事物的一貫謹慎,更重要的是長期困擾三桶油的歷史遺留問題——高價長協。所謂的高價長協,就是指在過去三桶油投建LNG接收站的過程中,和海外資源方簽署的、照付不議的LNG長期供應協議,長度在十五到二十年不等。彼時,因國際油價處於高位,簽訂的長協合同在現在看來,價格相對較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