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眾所周知奉化區溪口鎮石門村是大毛筒生產基地,自上世紀五十年代已全國出名了。毛竹一直以來是石門村的主要產業,在上世紀七,八十年曾辦過扇子廠和竹編門簾廠兩家,當時的外貿訂單遠銷歐美及東南亞,全村經濟形勢一片大好。隨著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村辦企業逐步走向衰落。一大批竹製品製作工人改行另謀生計。可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石門人毛存國依舊不忘初心堅持著竹編生計活。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為了一探究竟,筆者打聽到毛存國目前遷居住在溪口鎮上了,我用電話聯繫上後驅車徑直往毛存國住所。車至溪口武嶺公園門口停下,步行約五十米即到饅頭山下新屋弄48號毛存國家。熱情豪爽的毛存國搬上早已沏好的綠茶遞給我喝,我與他邊喝茶邊拉家常。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言談間我著重問了他目前從事的竹編生計活情況。他也乾脆,馬上滔滔不絕地講起自己的竹編生涯故事。毛存國說他家爺爺,爸爸都是從小打獵的。記得自己十二歲那年不小心碰了爸爸的獵槍走了火,差點出大事情,爸爸回家知道這事,兇狠地打了他一巴掌,直打得他暈頭轉向,好在奶奶在旁求情免吃了苦頭。從此他發誓不去碰槍要學一門手藝,對得起父母培養。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第二年春節後,毛存國拿起刀跟同村人老蔑匠毛志林去學竹編手藝了。因為認真好學,手藝進步很快,後來被村幹部推薦到大隊竹業社工作,在竹業社裡他更加勤學苦幹,漸漸學會多種竹編技術,甚至超過其他師傅。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上世紀七十初,毛存國剛滿二十八週歲,家裡兒子才十個月大,為了謀生出外到海鹽,乍浦一帶漁業社專門為漁民製作竹編繩索,簡稱竹索。在漁業社待了一年後因工錢微薄又回到石門老家工作。當時兒子已一週歲多了,見到家裡來了一個黑:瞅瞅的大男人,躲得遠遠的。毛存國摸摸空空口袋看著一臉心酸,內心暗下決心,一定要學精竹編工藝養活一家人。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時代,毛存國懷著滿懷希望又走出家門去打拼世界。他先去溪口畸山村幹了一年,後又去肖王廟前葛村一呆二年,三年的外出打工練就了竹編真本事,他為村民家裡所編織的竹藍,竹米蘿,竹涼蓆,竹蒸籠,等竹製生活用品受到一致好評。家境生活也逐漸好轉。天有不測風雲,到九十年初,隨著大量塑料製品,尼籠袋等興起,人們對竹製品編織的產品漸漸淡出了視線,市場上很少有人問津,毛存國的竹編生意也開始走下坡路了。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時至2005年,毛存國拿出所有積蓄遷家至溪口新屋弄居住。在溪口的十多年生涯中,也是他最艱辛的十年。因為他要維持生活,每日不停地編織著竹製生活用品,雖然他的產品做工精細,但買出的貨不多,收入也很少,一年大概收入兩至三萬吧。我問他今年幾歲了,他說七十三歲了,從十三歲開始學竹編工藝至今已整六十年了。我聽了心裡一驚:人生能堅持六十年去做一件事是個什麼概念。這不就是我們國人的工匠精神麼,我真為毛存國匠人之心而深深佩服。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巧手編織竹世界一一記竹編匠人毛存國

臨走之時毛存國給我表演了竹編整套工藝流程:只見他先選好毛竹,接著刨竹節,剖竹,劈竹蔑,刨竹青,再劈成細竹蔑然後才可以編織了。我拿出手機對毛存國所做的編竹工藝流程和竹編產品一一拍照留存。我問他這麼大年紀了今後還繼續編嗎?他吸了一口煙沉思一會告訴我:爭取再幹三年吧,雖然身體不如從前,但每當拿起竹編活心裡就開心,也是一種多年的精神寄託吧,兩個兒子早已成家立業,不願學這種辛苦活。有生之年希望有愛好者能傳承這門竹編手藝,我願意無償傳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