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創優品,是怎樣橫空出世的,還在疑惑不解?

從2011年起,排浪式關店風潮席捲各地,同時,店鋪租金價格以每年12%的速度下滑。在所有亟待轉型的傳統產業中,零售服務業也許是最水深火熱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名創優品是怎麼樣橫空出世的呢?又如何讀懂名創優品?

2017年,名創優品兩年時間開了1100多家店鋪,銷售規模實現50億元以每七天上一批炫酷新款、走低價新銳路線、定位快時尚休閒百貨連鎖,成為當下零售冬天裡逆勢成長的一個典型案例。葉國富是如何憑藉獨特的經營手法為中國企業家融入全球化蹚出新的可能?

名創優品,是怎樣橫空出世的,還在疑惑不解?

1.死線與生機

從2010年開始,中國諸多頗具規模的零售企業難逃業績急速下滑的命運,整個中國零售業的蕭條窘況可窺一斑,葉國富的企業也不能倖免。與此同時,電子商務叫囂塵世,電商大佬馬雲甚至發話:電商將基本取代實體零售。

此時,葉國富身邊的很多企業家朋友,在互聯網大潮中要麼固守傳統,要麼跟隨大流掘金電商,要麼乾脆結業退休……實體零售真的面臨死線?“互聯網思維”滿天飛的時候,葉國富想要自己出去看一看。

從2008年到2013年,葉國富頻繁地在美國、丹麥、日本、韓國等零售業比較發達的國家實地考察學習,親身體驗了在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那些受國人大為追捧的平價產品。同行的人都在拼命掃貨,而葉國富卻對“精品低價”模式產生了興趣。

名創優品,是怎樣橫空出世的,還在疑惑不解?

在美國的宜家,一雙質量很好的拖鞋售價僅1.9美元。按照收入和匯率水平同比,中國消費者難以同樣的價格購進同等品質的商品。而在丹麥、韓國等國家,這種優質生活水準主導了市場消費趨勢。後來,到了日本,葉國富發現那裡有更多這樣的零售商店,商品價格僅在100日元到500日元之間,東西都非常好,而且絕大部分是中國生產的。200日元相當於人民幣多少錢?12元。如果能在中國以12塊錢出售這麼好的東西,不被搶購一空才怪。

葉國富也很欣賞日本實體店的極致概念,但心中的疑惑更大了。為什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實體零售店鋪不害怕電商衝擊?或者說美國日本沒有像阿里巴巴和京東等龐大且成功的電商企業?

名創優品,是怎樣橫空出世的,還在疑惑不解?

隨著葉國富在日本調研的深入,這個疑惑漸漸被解開了。在日本人的眼裡根本沒有線上線下明確分開的概念。道理很簡單,日本實體店不僅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超高的產品,而且服務和環境都很好,比起網購下單等待,身邊的實體店鋪更加方便。所以發達國家在全球電商迅速發展之際,實體零售依然佔據市場主導地位,像亞馬遜、樂天等電商只是補充。

葉國富頗受觸動:為什麼中國的電商與實體店勢如水火?為什麼中國製造已經達到了國際水準,中國品牌卻仍然做不到“精品低價”?為什麼消費者在國內享受不到“精品低價”的產品,享受不到掃貨的樂趣呢?就是實體店的高價暴利的野蠻,把中國的消費者都整到線上去了,線下實體零售的生意每況愈下,最終出現此起彼伏的排浪式倒閉。

這也許是實體零售的死線,但葉國富看到了其中的生機。“我想把這種‘又好又便宜’的模式搬到中國來。”

名創優品,是怎樣橫空出世的,還在疑惑不解?

2.師夷長技以自強

機緣巧合,在2013年年初,葉國富有幸在日本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日本的青年設計師三宅順也先生。三宅順也是個服飾設計師,他對日本的優質低價有著深刻且獨到的見解,深深打動和影響了葉國富。2013年7月他們分頭籌措資金,到了9月領取了日本營業執照,就這樣名創優品誕生了。

在拿到了日本公司營業執照之後,葉國富與三宅順也就各自分工,三宅順也負責品牌、產品設計和日本公司的運營,而葉國富則負責中國供應鏈整合和中國公司的運營。

名創優品,是怎樣橫空出世的,還在疑惑不解?

葉國富表示,必須理清品牌與商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品牌是市場概念,商標是法律概念,商標的註冊時間並不等同於品牌誕生時間。中國存在搶注商標勒索品牌商的不良風氣,靠搶注商標發財的大有人在,而日本則不存在這種現象。更何況三宅順也由一個設計師直接轉變為創業者,缺乏商業運營經驗,因此他按日本人思維和社會風氣來經營,在名創優品逐漸發展壯大後才對其商標進行註冊申請也是可以的。這就產生了大家看到的中國商標申請時間比日本的早了半年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