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講修行: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思想

南懷瑾老師講修行: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思想

我曾告訴大家,不妨走從前古人的路線,用觀心法門,觀察自己,以現在的觀念而言,就是檢查自己的心理狀態。

我們的心理狀態,所有的思想、感覺可以歸納成三個階段,那三段時間的分類:過去、現在、未來。

古人稱前際、中際、後際。

這一個法門,不一定要盤腿。靜下來時,觀察自己的思想,會發現一團紛亂。

我們的心理狀態,一部分屬思想方面;一部分屬感覺方面,像背痠、腿痛等等;還有一部分屬情緒方面,覺得很悶、很煩。

總而言之,這些都歸納到心理狀態,叫做一念。

然後,我們再觀察自己的念頭,前一個思想過去了,沒有了,就像話講過了,我們也聽過了,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成為過去,一分一秒都不曾停留。

我們不要擔心,它不會留下來長到心裡去的。換言之,念頭本身停不住,永遠在流動。像一股流水一樣,永遠不斷地在流。

它是一個浪頭連一個浪頭,很緊密地接上來。如果再仔細加以分析,它像是一粒粒水分子,密切連成一條河流。實際上,前面一個浪頭過去了。

它早就流走了,後面的還未接上來。

這時候,假如我們把它從中截斷,不讓後面的浪頭上來。

中間就沒有水了,心理狀態也像這個一樣。又比如我們看到這個電燈永遠在亮,實際上,我們把開關打開後,第一個電子的作用上來,馬上放射,很快就沒有了,後面電的功能不斷地接上來,我們就一直都看到亮光,事實上它是生滅的,所以看到日光燈有閃動,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

我們的心理狀態,也是這樣在生滅,只是我們自己不覺得,以為自己不停地在想。

實際上,我們的思想、感覺,沒有一個念頭是連著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單獨跳動的。

比如我們在這裡做個檢查,早晨剛一醒來,第一個念頭是——自己在想什麼?

到現在還是早晨的那個念頭嗎?絕對不是,它不會一直停留在心中,早跑掉了。

所以念頭用不著去空它,太費事了,它本來是空的,一般人聽了佛學,一上座就求空,用自己的意識去構想一個空,這是頭上安頭,是多餘的。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念頭流走還容易懂,可是後面第二個念頭怎麼來的?它的來源找不出來,這是一個值得參究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並沒有想它,而它自己會來?尤其是打坐的人,本來想清淨,偏偏念頭來了,有些念頭平時根本想都不會想的,只要一打坐,幾年前的事,都想起來了。

比如有則笑話:一個老太婆打坐,下座以後,告訴別人:嘿!打坐真有用,十幾年前,某人向我借一塊錢,一直沒有還我,打坐時,倒想起來了。

這可不是笑話,它說明一個事實,心裡越寧靜,所有的東西都自然在腦中浮現了。

怎麼來的?這是很重大的問題。假如前一個念頭過了,後面的念頭不接上,中間不就空了嗎?這個念頭怎麼來的?那個去找的,又是一個念頭。

不要去引動它,也不要尋找它,不要怕它來,它雖然來了,但也一定會過去。

只是這裡頭有一個東西,那個知道自己念頭跑過去了,知道念頭又來了,那個東西沒有動過,要找的是那一個。

那個就是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照”,永遠在照。

這個照字用得非常好,等於電燈一開,燈光就把我們照住了。

大家因為不明白這個理,所以專門在亂跑的念頭上想辦法,想把它截斷。其實看到念頭,照到念頭的那個,並沒有動,也不需要截斷念頭。

南懷瑾老師講修行: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思想

我們明白有一個主人家,看到這些雜亂念頭,這是我們本有的功能,這個功能永遠靜靜地在那裡,久而久之,這些連綿不斷的妄念不會來了。

等於客人來家裡,主人並沒有說:“你出去”,也沒說“請進來”,不拒不迎,妄念自然跑了,這是最初步。

能夠隨時在這個裡頭,慢慢觀心,觀察煩惱習氣。只要一觀察,煩惱習氣就沒有了。只要照住它,它就空了。這個道理要特別注意。

有人問:寂靜的心境保持了兩三天以後,身心沒什麼變化,這時問題來了;心裡會覺得很無聊、很落寞;

有時想,這不是枯禪吧?現在的心境與枯木有何分別?同無記、無念,又有何分別?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

第一,覺得自己是三際託空,但心境卻很無聊,這不是還有一念嗎?可見三際沒有託空。

第二,又覺得是無念,其實念頭多得很,豈止三際,至少也有五六際。

這是用功吃緊,身心發出了一種無聊的感覺。所以佛說修行要像彈琴一樣,你太用心了、太吃緊了,就像琴絃絞得太緊,難受了。

換句話說,有些學佛學道的人,一下子勇猛精進起來,就想馬上有所成就,這時馬上量他的血壓看看,一定很高,因為神經緊張的緣故。

注意!剛剛有人提出的問題,不是三際託空,真到了三際託空,前念過去了,後念沒來,中間當體即空,其實根本沒有中間念頭。

所以《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際都是不可得,不是說沒有,是把握不住。

未來還沒來,你能夠把握明天腦子裡想些什麼嗎?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我們剛說一個現在,就已經成為過去了。

南懷瑾老師講修行:靜下來,觀察自己的思想

《金剛經》告訴我們的是不可得,不是告訴我們過去心空,現在心空,未來心空。也沒有說:過去心沒有,現在心沒有,未來心沒有。

古人的翻譯是很慎重的,如真有一個三際託空,也是無法把握住它的。為什麼?

能把握住三際託空境界的,就是現在心,懂得現在心不可得,就沒事了。此其一。

第二,真到了三際託空,身體不存在了,與虛空合一,那真是消遙自在,不得了的自在。

學佛是為了學解脫自在,可惜現在學佛學道的,搞得既不逍遙,又不自在,更不解脫,何其苦哉!結果反而是被那個東西,把自己綁了起來,這個道理要注意,要弄清楚。

——《如何修證佛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