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統之進程的描述與控制

1.前趨圖和程序執行

1)前趨圖:

有向無循環圖 (關注的是前趨關係,不能有循環)

2)程序順序執行的特徵:

1.順序性 2.封閉性 3.可再現性

3)程序的併發執行:

要符合前趨關係,併發不是隨意的

特徵:1.間斷性 2.失去封閉性 3.不可再現性

操作系統之進程的描述與控制

2.進程的描述

1)進程的定義:

進程實體的運行過程,是系統進行資源分配和調度的一個獨立單位。

2)進程的特徵:

1.結構性 2. 動態性 3.併發性 4.獨立性 5.異步性

3)進程的基本狀態:

1.就緒狀態 2.執行狀態 3.阻塞狀態

4)掛起操作原因:

(1)終端用戶的需要

(2)父進程請求

(3)負荷調節的需要

(4)操作系統的需要

5)進程控制塊PCB

進程實體:

代碼段+數據段+PCB

定義:

存放進程的管理和控制信息的數據結構

作用:

(1)作為獨立運行基本單位的標誌

(2)能實現間斷性運行方式

(3)提供進程管理所需要的信息

(4)提供進程調度所需要的信息

(5)實現與其他進程的同步與通信

PCB中的信息:

(1)進程標識等信息

(2)處理機狀態信息

(3)進程調度信息

(4)進程控制信息

PCB信息的存放:

常駐內存的PCB區

採用的數據結構:PCB結構體,PCB鏈表或隊列

PCB的組織方式:

(1)線性方式 (2)鏈接方式 (3)索引方式

操作系統之進程的描述與控制

3.進程控制

1)操作系統內核:

支撐功能:

1.中斷處理 2.時鐘管理 3.原語操作

資源管理功能:

1.進程管理 2. 存儲器管理 3. 設備管理

2)進程的創建:(原語操作,不可被打斷)

(1) 申請空白PCB

(2)為新進程分配其運行所需的資源

(3)初始化進程控制塊

(4)將新進程插入到就緒隊列

3)進程的終止:(原語操作,不可被打斷)

1.正常結束 2.異常結束 3.外界干預

4)進程的阻塞

(1)向系統請求共享資源失敗

(2)等待某種操作的完成

(3)新數據尚未到達

(4)等待新任務的到達

操作系統之進程的描述與控制

4.進程同步

使併發執行的諸進程之間能有效地共享資源和相互合作,從而使程序的執行具有可再現性。

1)進程同步的兩種形式的制約關係:

間接相互制約關係

直接相互制約關係

2)訪問臨界資源的循環進程:

while(true)

{

進入區

臨界區

退出區

剩餘區

}

3)同步機制應遵循的原則:

(1)空閒讓進:資源使用最基本原則

(2)忙則等待:保證互斥

(3)有限等待:合適時被喚醒防止死等

(4)讓權等待:能主動釋放CPU防止死等

4)控制同步的關鍵?

不被打斷的進行標誌值的判斷和修改

5)信號量機制

(1)整型信號量

1.信號量定義為一個整型量

2.根據初始情況賦相應的值

3.僅能通過兩個原子操作來訪問

4. P操作 :

wait(s):

while s<=0 do no-op;

s:=s-1;

V操作:

signal(s):

s:s+1;

(2)記錄型信號量:

1.記錄型數據結構:整型變量value 進程鏈表L

2.value>0,表示當前可用資源的數量

value<=0,其絕對值表示等待使用該資源的進程數,即在該信號量隊列上排隊的PCB的個數

3.P操作:

wait():

s.value()=s.value()-1;

if s.value()<0 then block(s,L)

V操作:

signal():

s.value()=s.value()+1;

if s.value<=0 then wakeup(s,L)

(3)AND型信號量

設置互斥的信號量:Dmutex、Emutex,令它們的初值為1

(4)信號量集

(1)Swait(S,d,d):此時在信號量集中只有一個信號量S,但允許它每次申請d個資源,當現有資源數少於d時,不予分配

(2)Swait(S,1,1):此時的信號量集已蛻化為一般的記錄型信號量(S>1時)或互斥信號量(S=1時)

(3)Swait(S,1,0):這是一種很特殊且很有用的信號量操作。當S>=1時,允許多個進程進入某特定區;當S變為0後,將阻止任何進程進入特定區。換言之,它相當於一個可控開關。

6)信號量的應用

(1)實現有序

1.前趨關係

2.為每隊前趨關係設置一個同步信號量S,並賦初值為0

p1: C1;signal(s);

p2:wait(s);C2;

3.控制同步順序的注意點

信號量值為0的點是限制的關鍵

成對使用P、V原語(在有先後關係的兩個進程中),不能次序錯誤,重複或遺漏。

操作系統之進程的描述與控制

5.經典進程的同步問題

1)生產者-消費者問題

(1)無論生產者、消費者使用緩衝池時應保證互斥使用(互斥信號量mutex )

(2)生產者和消費者間交叉有序:

有序的控制最根源在產品數量上。

設置兩個信號量:分別針對生產者、消費者設置不同的信號量,empty和full分別表示緩衝池中空緩衝池和滿緩衝池(即產品)的數量。

empty、full兩者有天然的數量關係,在PV控制下值不斷變化,但在值等於0的點上是控制順序的關鍵。

2)哲學家進餐問題

(1)記錄型信號量解決就餐問題:

筷子是臨界資源,在一段時間內只允許一個哲學家使用。為實現對筷子的互斥使用,用一個信號量表示一隻筷子,五個信號量構成信號量數組。

Var chopstick: array [0, …, 4] of semaphore;

所有信號量均被初始化為1。.

第i 位哲學家的活動可描述為:

repeat

wait(chopstick[ i ]);//當哲學家飢餓時,總先拿起左邊的筷子,再拿起右邊的筷子

wait(chopstick[ ( i +1) mod 5] );

eat;

signal(chopstick[ i ]);//當哲學家飢餓時,總先拿起左邊的筷子,再拿起右邊的筷子

signal(chopstick[ ( i +1) mod 5] );

think;

until false;

(2)就餐死鎖問題

解決方法:

1.數量控制:至多隻允許有四位哲學家同時去拿左邊的筷子,最終能保證至少有一位哲學家能夠進餐,並在用畢後釋放出他用過的兩隻筷子,從而使更多的哲學家能夠進餐。

---限制併發執行的進程數

2.規定奇數號哲學家先拿他左邊的筷子,然後再去拿右邊的筷子;而偶數號哲學家則相反。按此規定,將是1、2號哲學家競爭1號筷子;3、4號哲學家競爭3號筷子。即5位哲學家都先競爭奇數號筷子。獲得後,再去競爭偶數號筷子。最後總會有一位哲學家能獲得兩隻筷子而進餐。

3.僅當哲學家的左右兩隻筷子均可用時,才允許他拿起筷子進餐。

---採用AND信號量。

3)讀者-寫者問題

(1)利用記錄型信號量

為實現Reader與Writer進程間在讀或寫時的互斥而設置了兩個互斥信號量wmutex和rmutex。另外,再設置一個整型變量readcount表示正在讀的進程數目。

semaphore rmutex=1,wmutex=1;

int readcount=0;

void reader(){

do{

wait(rmutex); //rmutex=0

if(readcount==0)wait(wmutex); //wmutex=0

readcount++;

signal(rmutex);

……

perform read operation;

……

wait(rmutex);

readcount--;

if(readcount==0)signal(wmutex);

signal(rmutex);

}while(TRUE);

}

(2)利用信號量集

操作系統之進程的描述與控制

6.管程機制

(把信號量及其操作原語“封裝”在一個對象內部)

1)信號量機制的不足:

(1)正確性分析困難

(2)分散的P、V操作:易出錯,使用不當可能導致死鎖

(3)修改、維護困難:易讀性差,任一修改都可能影響全局;測試期間發現錯誤困難,即使發現錯誤也不容易定位出錯位置。

2)管程的組成

(1)一組局部變量

(2)對局部變量操作的一組過程

(3)對局部變量進行初始化的語句。(聯想面向對象中的類)

操作系統之進程的描述與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