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会有成果吗?

东方智库首席研究员周远

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会有成果吗?

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三日后将在北京举行。此前据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将于2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与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财政部长姆努钦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将在不久前华盛顿磋商基础上,就共同关注问题进一步深入讨论。

今天,美方工作团队提前抵达北京。领队依然是美国副贸易代表格里什,但据报道团队成员比上次大大增加了,其中有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威廉斯。这样的阵容,并不多见。

格里什上月7日至9日,率团来北京参加了中美经贸问题副部级磋商。在上个月的磋商中,中美双方“就共同关注的贸易问题和结构性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交流”。而这次打前站,就不仅仅是“交流”了。

中国在关注,美国在关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

不仅关注,而且抱有期待。

在前两次的磋商中,双方的态度都比较务实,通过“坦诚、具体、建设性的讨论”,磋商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进展”,因而人们普遍期待这一次的磋商能有具体结果。

此次磋商距离3月2日的期限日益临近,如果双方在3月2日前不能达成协议,情况会变得更复杂,甚至更糟糕。

舆论普遍关心,此次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能否顺利举行。

常理而言,似乎会是这样。前两次磋商已经奠定了基础,双方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特别是双方都做足了功课,双方团队的谈判风格和路数,彼此也已经比较熟悉。

此次美方工作团队提前到京,表明美方在华盛顿高级别磋商后,有加紧推进磋商的意愿。但这次磋商,直接涉及中美经贸协议能否达成,关键阶段的讨价还价,不会轻松。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官员表示,如果在中国的谈判没有取得足够进展,美国就将上调关税。如果谈判取得进展,即便没有达成协议,华盛顿也可能同意延长最后期限。

舆论更关心,此次新一轮磋商是否会有成果。

目前而言,很难进行准确的预判,更不能一厢情愿地预设成果。

从道理上讲,中美是世界两大经济体,经贸的互补性很强。如果从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如果中美关系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推进,本着互惠互利和相互尊重的原则,照顾到彼此的合理关切,中美经贸摩擦问题不仅能妥善解决,而且能实现双赢。否则,只会摩擦不断,导致双输。

从外围舆论看,自中美就经贸问题举行磋商以来,外围的呼声总体比较积极,舆论比较看好,美国工商企业界的期盼尤为强烈。据报道,黑石集团首席执行官苏世民等积极推动中美达成经贸协议,并给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高级顾问打电话,表示市场期待美中两国尽早结束经贸争端。美国企业不仅看重目前的中国市场,更看重未来中国进一步开放后以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为基础的巨大消费市场。

人们有理由期待此次新一轮经贸高级别磋商能有成果。所谓成果,就是双赢而不是双输。因为,美中贸易摩擦带来的严重后果已经显而易见,不仅中美两国感受到了,其他国家也都感受到了。

但中美经贸谈判有其特殊复杂性。对太平洋彼岸发出的信号,需要关注,需要甄别,需要把握。华盛顿有华盛顿的考量,这种考量往往不单纯是经贸性的。

中国抱着最大的诚意和善意,但不可能顺着美方设置的议程、话题和路径走。中国有自己的原则立场,中国有自己的明确判断。

中美经贸关系,因其重要性、敏感性而变得错综复杂,试图一次性、一揽子解决,恐怕不现实。因此,不能排除新一轮中美经贸磋商的复杂性,因为变数一直存在。

目前中美经贸磋商的难点抑或症结究竟在何处?

从上月底的华盛顿高级别磋商看,双方讨论了贸易平衡、技术转让、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壁垒、服务业、农业、实施机制以及中方关切问题。在上述问题上,双方已经达成了不少重要共识,目前美方仍在公开谈论和强调较多的,是要中国进行所谓的“结构性改革”,希望中方放弃“中国制造2025”。同时,美方反复强调要确保中方能够落实达成的协议。这意味着,美方的心态还是挺复杂的。

发展制造业是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普遍提出的口号和战略。中国发展制造业,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这一基本方针写得清清楚楚,说得明明白白。在世界创新发展的大潮中,发展制造业是中国基本的发展权利之一。

美方可以就有关问题表达关切,提出问题,并通过正常途径来解决,但要求中方放弃就没有道理了。如果把中美的经贸问题扩大到战略竞争层面,问题就复杂了。

中美经贸磋商要取得突破,必须双方都拿出诚意和决心,采取务实态度。

中美经贸磋商已经到了重要时刻。如果双方求大同存小异,则磋商将会比较顺利,双方有可能在3月2日的最后期限前达成互惠互利的协议,双方都能从中获益。如果谈不成,则过去几个月双方艰苦谈判的成果将付之东流。

白宫已就中美经贸磋商发出了不少令市场欣慰的利好消息,美国市场跟着这些利好消息在变化,一旦磋商不成,市场必定生乱,后果将相当严重。

人们注意到,在上次华盛顿高级别磋商之前,特朗普总统高调发声,包括提议举行新一轮中美领导人会晤,但这次似乎不一样,特朗普尚未发推特,也许时机还没有到,也许……

中国不希望发生经贸摩擦,但既来之,则从容应对之。谈判的成败取决于双方。对中国而言,关键在于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办好自己的事,坚定不移改革开放,增强自身实力和适应能力,沉着应对各种变化,理性看待得与失。

事实证明,中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成熟。中国的营商环境指数,在国际上不断大幅提升,中国的国际市场越来越宽广,并不局限于某一国。我们坚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能够抗拒各种风浪!

(东方智库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021-60850068。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东方网立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