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一性格弱点使他失去作战先机,导致潘阳湖之战失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弱点,比如懦弱,比如狂妄,比如单纯等等。这些性格弱点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判断力,甚至影响事物发展的进程。

陈友谅的一个性格弱点使他失去了对朱元璋作战的先机,最终导致潘阳湖之战的失败。

上篇文章平原君说道朱元璋在龙湾打跑了陈友谅,陈友谅不想报仇吗?当然想,他做梦都想干掉朱元璋。但他吸取了上次失败的教训,一直在等,等一个绝佳的机会。

陈友谅,渔民之子,但文化水平很高。虽然年少时家贫,但努力读书,当过元朝的公务员(县衙里写文书的工作)。而且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可以说得上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前最大也是最可怕的竞争对手。

陈友谅一性格弱点使他失去作战先机,导致潘阳湖之战失败

陈友谅开始挖坑,挖一个大坑,给朱元璋挖的坑。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得到一个坏消息,部下胡廷瑞投降了朱元璋,连带洪都城献给了新主子。洪都,就是今天的江西南昌,古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战略意义极高。出乎意料,陈友谅没动。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元璋带兵解救安丰之围,陈友谅依旧没反应。

这是陈友谅在故意示弱,他在等着朱元璋自己往坑里跳。

事实证明,朱元璋确实中计了。他觉得陈友谅不是反应迟钝了,就是没有见识,要不就是在龙湾被自己打怕了。总之,朱元璋不顾徐达、刘伯温等人的强烈反对,去攻打张士诚的庐州。

这次陈友谅动了,率领60万大军直扑洪都。你朱元璋已跳进坑里,待我给你添把土。

很奇怪,这次陈友谅为何不直接进攻南京,使朱元璋腹背受敌,而跑去打个小小的洪都。如果说是为了洪都的战略意义,这似乎也能解释得通。但好像忽略的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陈友谅的性格弱点。

他是一个心黑手辣的人,从出道以来一直活在背叛当中。背叛了自己的上司倪文俊、背叛了自己的领导徐寿辉、背叛了自己的同事赵普胜。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种人最忌讳的就是被别人背叛。

洪都不是我的人献给你朱元璋的吗?我要把它夺回来,教训那些背叛我的人,让所有人知道,对我要绝对忠诚。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陈友谅一性格弱点使他失去作战先机,导致潘阳湖之战失败

此时,洪都的守将是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一来到洪都就流连于烟花场所,每天都喝的醉熏熏,一副纨绔子弟的形象。

这个消息传到陈友谅耳朵里,他乐了。60万大军攻打一个洪都本就绰绰有余,再加上这么一个守将,拿下洪都,易如反掌。

可是,他错了。

朱文正之前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迷惑陈友谅,等到陈友谅攻打洪都前,朱文正展示出他天才将领的一面。不仅将城防布置得井井有条,根据手下各个将领的特点做出最合适的调度。而且在攻城之际,身先士卒,自己也负了伤。

朱文正坚持了85天,硬是没有让陈友谅踏足洪都城半步。朱文正在这场战役中展现出的局势才华,不禁让陈友谅朱元璋能有如此厉害的部下而心生妒忌。

陈友谅一性格弱点使他失去作战先机,导致潘阳湖之战失败

陈友谅撤走了,他不得不走,因为朱元璋回来了,还带来了20万大军。一个60万大军,一个20万大军,他们在潘阳湖进行了一场异常惨烈的大决战。至于战斗的结果,对历史略有了解的人们都知道是陈友谅输了,彻彻底底地输了,还输掉了自己的性命。

有时我在想,如果当时陈友谅直接进攻南京城或者除洪都外的其他战略要地,那么是不是就不会有大明王朝。

历史,没有如果。

陈友谅一性格弱点使他失去作战先机,导致潘阳湖之战失败

文章最后,我忍不住想要评价一下陈友谅。上学时,看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对陈友谅这个角色恨之入骨。此人武功不高,却阴险狡诈、心怀叵测、搬弄是非,害死莫谷生。长大后看了真正的史书,才明白其实陈友谅也是一方豪杰。

陈友谅迷信暴力,崇尚武力,不讲信义。在他的心里没有"仁义道德"、"四书五经",有的只是"斩草除根"、"无毒不丈夫",他诛倪文俊(他的上司),杀徐寿辉(他的上司),做人不择手段。这就是他的做人信条,是他于乱世的生存法则。但他知人善用,善于政事,精通军事。敢作敢当,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族统治直至最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