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而过的名将之星:朱文正

悠悠中华五千年,诞生过许许多多极具军事天赋的优秀将领。而在元末明初,群雄逐鹿,英雄辈出,朱元璋无疑拥有最豪华的名将阵容。比如常遇春、比如徐达、比如李文忠。今天要说的是朱文正,其军事才能以及功绩并不亚于常遇春、徐达等人,只是太过短暂,甚至《明史》都未给朱文正单独立传,只是在《明史诸王三》中寥寥五百余字介绍其生平。

一闪而过的名将之星:朱文正

朱文正,朱元璋的亲侄子,其父朱兴隆是朱元璋的亲哥哥。朱兴隆死后,也是在朱元璋起家不久,母亲带着朱文正来投靠朱元璋。毕竟是老朱家的骨肉,朱元璋和马皇后非常特爱这个侄子,并且像对待自己的亲儿子一样抚养朱文正。之后,朱文正便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展现出极高的军事才能。具体战功,我不在这里表述,只看一件事便可见一斑。《明太祖实录》记载:"三月壬子朔丁丑,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命枢密院同佥朱文正为大都督"。我们先来看看枢密院同佥到底算是个什么职务,其实我也说不清楚。但是,我知道,当时常遇春的官职就是枢密院同佥。而朱文正被任命为大都督后,李善长也只是兼任司马。如果说朱元璋要在一个"节制中外诸军事"的重要军事机构中安插一个"真正的自己人"那也无可厚非,但这至少是对朱文正军事才能的肯定。

真正使朱文正升级为名将的战役还得是那场"洪都之战"。

一闪而过的名将之星:朱文正

至正二十三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包括他的无敌舰队倾巢而出,杀向洪都。对于陈友谅为什么先进攻洪都的原因,以前平原君的文章里介绍过。洪都对于陈友谅来说是势必要拿下的,因此一到洪都汉军便展开一波又一波的攻击。

洪都所处的地理位置很特殊,其战略意义极高,对于朱元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朱元璋派遣朱文正去守洪都城。不得不说,朱元璋在用人方面还是很厉害的。

守城之战首先考验的是统帅的人员调度能力。朱文正根据手下将领的不同特点,分派到各个城门去把守,并根据每个城门不同的位置特点分派不同的兵力。

其次,考验的是统帅的应变能力。朱文正除了分派到各城门的守卫兵力外,还留下两千多人做为预备队。哪个城门战事吃紧,他就带着预备队去支援。另外,当抚顺门被陈友谅的部队冲出一个大口子时,朱文正将士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抵挡冲进来的汉军,一部分在后面修城墙。当城墙修好时,汉军见破城无望,终于退去。

第三,考验的是统帅的个人魅力。将军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是高高在上、令人仰望的。如果将军可以与普通士兵并肩作战,这对于普通士兵来说是极大的鼓舞,整个军队的士气也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朱文正做到了,不仅亲自上阵杀敌,而且陈友谅围城的将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基本没有卸过甲。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考验统帅的意志力。当看到对方一波又一波永无休止的进攻,当看到自己的可用之兵越来越少,这对人来说是一种折磨,而且你不知道这种折磨什么时候是尽头。朱文正坚持下来了,凭借顽强的意志坚守洪都85天,抵抗了60万大军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最终也没有让陈友谅踏足洪都城半步。不仅如此,当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潘阳湖对决时,朱文正还派遣部将断绝汉军粮道,烧了装粮食的船只,在潘阳湖大战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一闪而过的名将之星:朱文正

洪都之战是朱文正的成名之战,也将他推向了人生巅峰,但也是其自我毁灭的开始。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并未对朱文正进行封赏(具体原因本文暂不做分析)。对于自己的功劳大却为得到封赏这件事,朱文正很是愤怒。不仅常常酗酒,祸害百姓,而且还抢了自己部将的女人。后来,还被按察使李饮冰向朱元璋参了一本,说其有异心。这下可坏了,朱元璋是绝对不会允许自己最亲的侄子背叛自己。所以,便将朱文正囚禁在桐城,没过几年朱文正在抑郁和懊悔中死去。一代将星就此陨落。

有人说,朱元璋实在故意打压朱文正,因为自己的儿子渐渐成人,不能使其成为威胁到自己儿子的潜在因素。我不置可否。但朱文正的政治情商确实不高,这也正是他的性格缺点。

不管怎样,朱文正的军事才能以及对大明王朝建立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朱文正,名将之星,像流星一般闪耀而短暂。

文献参考《明史》、《明太祖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