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聲教育”,養出懂事自信好孩子!

前幾天看繪本時被裡面的內容扎心了。《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是德國最火的繪本之一,曾獲德國每年一評的最高榮譽:文學獎和兒童繪本類金獎,閱讀量過億。

繪本講的是一隻小企鵝在面對媽媽發火時嚇得魂飛魄散的情緒變化,最後,雖然媽媽找到了小企鵝,可小企鵝受過傷的心卻再也無法彌補。

“低聲教育”,養出懂事自信好孩子!

管教孩子的時候,總是說著說著,不知不覺就提高了音量,帶上了情緒。可每次跟孩子大吼大叫以後,作為父母的我們也特別後悔。但就像那隻小企鵝一樣,即使縫上了身體,也還是很疼啊。孩子心靈受到的傷害,並不是簡單的縫合就能痊癒的

各種研究表明,語言暴力對孩子一生會產生各種負面影響。比如布朗大學帕拉德(Parade)教授領導的一項為期15年的研究顯示,兒時父母通過吼叫來管教的孩子再成年後與戀人或配偶的關係普遍不咋樣。帕拉德說:“大喊大叫的父母沒教會孩子如何管理情緒。”說白了,低情商爸媽難養出高情商娃。

“低聲教育”,養出懂事自信好孩子!

另一方面,父母命令的音量越大,孩子聽從的可能性就越小。心理學家Luria研究所發現的:當我們大人用大喊大叫的否定命令讓孩子“不要過馬路”“不要拽狗尾巴”時,5歲以下的孩子不僅不會聽從,相反還會“過馬路””拽狗尾巴”,繼續犯錯。

孩子的這種表現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這種否定命令裡包含了2個完全相反的意思,一個是表示否定的“不要”,另一個是錯誤的行為“過馬路”、“拉狗尾巴”(也就是“要”做這件事)。

學齡前兒童對於口頭命令的反應,很像運動員對歡呼的觀眾的回應。如果接收到令人興奮的視覺或聽覺刺激,比如父母驚慌失措的大喊大叫,這些刺激會更激勵孩子繼續錯誤的行為而非停止,家長的大喊大叫就像運動場上觀眾的歡呼,會誤導孩子。因為年幼的孩子本來就容易搞不清楚“不要”和“要”,在家長大聲嚷嚷的時候更是如此,他們甚至會以為家長是在給他加油

所以

在教育學齡前孩子,尤其是5歲以下孩子時,“低聲教育”會更有效

“低聲教育”,養出懂事自信好孩子!

在美國,“低聲教育”不僅受到父母的重視,老師們也非常認可,他們發現“低聲教育”對課堂管理也非常有效

老師們發現,當他們很嚴厲的大聲喊出一些指令或要求時,孩子們經常勉強應付或者愛答不理,因為這對他們來說,這聽起來要麼就像嘮叨威脅,要麼就是老師認為他們不夠聰明,跟不上進度。相反當老師低聲細語時,孩子們卻會認真聽講,聽從指令。

“低聲教育”,養出懂事自信好孩子!

作為父母,我們想要留住孩子的耳朵,讓他們聽得進去我們的建議,就得學會低聲教育,趕走我們自身的「情緒憤怒」,鏈接上孩子的心門。

不管我們願不願意,養孩子都是個慢工出細活的過程,越急越沒有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