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峰的扶貧日誌

“2017年5月13日,晴。同村民一起幫著李耀先砌築院中護坡石壩。”

“2017年9月3日,多雲。走訪中瞭解到貧困戶陳補忠家土雞蛋滯銷,特意上門購買30斤,帶給縣城的同事和朋友。”

“2018年7月24日,晴。連日大雨讓不少村民種植的玉米受了災,趁著雨後天晴,同工作隊員們前往田間統計受災面積。”……

翻開武鄉縣人社局派駐石盤開發區長南村駐村工作隊長、第一書記張曉峰的扶貧日誌,邊角磨損泛白、其內墨香四溢,一幕幕為民助農辦實事的情景躍然紙上。

初識張曉峰,正是源於這本“細緻”的駐村扶貧日誌。說它細緻,不僅是其內記錄翔實的各類信息,還包括一張張用心裁剪的現場圖片,段段落落、字字句句間充斥著他駐村以來對老百姓、對村裡發展的深情厚誼:“2017年7月6日,雨。走訪入戶,向群眾宣傳成功集團幫扶措施,諮詢他們的想法和意見。”“2017年7月24日,晴。召開支村‘兩委’會,商量村集體經濟發展事宜。”“2017年10月31日,晴。第一批肉豬在長南安了家。”“2017年12月27日,晴。成功集團精準幫扶工程順利竣工驗收。”“2018年3月27日,晴。長南村愛心扶貧超市掛牌成立。”“2018年6月4日,晴。村民領上了第一批分紅款。”……

“長南村是全縣6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儘管來之前已有心理準備,可……”紙張翻動中,張曉峰初到長南時的幕幕場景呼之欲出,漫天遍野的黃土、風雨剝蝕的老屋、神情倦怠的村民,如同一把把重錘不停擊打著他。

“攻克貧困的難中之難、堅中之堅,需要基層幹部敢擔當、善作為。”日誌扉頁上的話是張曉峰苦幹實幹的力量之源。天陰雨雪、居諸不息,張曉峰一家一戶走、田間地頭問,摸家底、施對策,手心磨起了泡、腳底蹭破了皮,165名貧困群眾的疾苦、願景被他牢牢記在心頭。在區黨委、支村“兩委”的大力支持下,張曉峰用一系列精準舉措直指脫貧“靶心”,一頁頁寫滿的扶貧日誌裡留下了他執著的“腳印”:280平方米的養豬場裡撒歡跑著肉豬150頭、30KW的光伏發電項目併網發電、1400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廣場上舞影翩遷、2500畝連翹在山間茁壯成長、180米的防洪河壩工程即將竣工、50立方米蓄水池和1050米管道讓老百姓喝上了“安全水”、13戶村民接通了寬帶、69戶老百姓藉助政策紅利住上了安全房、1.85公里的“四好農村路”讓村民徹底擺脫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尷尬……春華秋實一年間,長南村成功摘掉了貧困帽,而他也從“城裡幹部”搖身變成了“俺們村人”。

“2018年3月18日,晴。正月十五剛過,村裡的年味還很濃。女兒因我身體不佳,對於下鄉駐村的選擇常有微詞,然而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衝鋒在前理所應當。”正是秉承這份對黨忠誠的赤子之心,“揣著心臟病藥”的張曉峰想思路、出點子,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均採取“一事一議”制度進行集體討論研究決定;村裡的大事小情一律在村務公開欄裡張榜公佈,接受群眾監督,確保公開透明;張貼、發放個人信息牌,方便老百姓有事時第一時間能聯繫到他;參加電商培訓後,一對一講、手把手教,幫助村民開微店、做微商;建設30平方米的愛心扶貧小超市……樁樁件件實事喚起了群眾的精氣神,對張曉峰的“認可”也浸入了長南人的骨肉血脈。

“張書記給俺修房修院,還給俺老伴兒送了一輛輪椅。”“兒子得了白血病,是張書記趕緊聯繫了慈善機構和振東集團,為孩子爭取了8000元的大病救助資金。”“家裡煙道漏火引發火災,五間房塌了三間,張書記不僅自掏腰包給了俺300元,還幫著清理場地、恢復重建。”……聽,聲聲讚揚傳入耳畔,那是貧困戶們的肺腑之言。

晌午的長南村,陽光暖暖,張曉峰坐在桌前,認真寫下:2018年11月13日,晴。村裡的河壩和溢流壩工程已完工,下一步要繼續抓好豬場的管理,力爭年出欄達到500頭,讓產業成為脫貧摘帽、鄉村振興的強力支撐。

本報特約記者:孫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