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考古融入國家重大課題

湖南考古融入国家重大课题

湖南考古融入国家重大课题
湖南考古融入国家重大课题

七星墩、孫家崗址、雞叫城……這些遺址星星點點散佈在洞庭湖畔。1月16日,記者從2018年湖南考古彙報會上了解到,2018年湖南考古工作圍繞國家重大課題“考古中國長江中游文明進程”展開了一系列主動性考古並取得重要成果。作為考古中國重大研究工程三大課題之一的“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項目的牽頭單位,湖南省考古研究所參與了該課題立項報告的起草與申報,而圍繞這些遺址展開的考古研究正是湖南考古人在探索長江中游文明進程。

華容七星墩遺址:

一座史前城址

華容七星墩遺址是長江中游一處重要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遺址,於2018年2月初開始進行調查勘探和發掘。七星墩遺址考古領隊王良智介紹:考古發掘證實了七星墩是一座史前城址。七星墩遺址由內外兩圈城壕構成,是湖南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有著內外雙重城壕結構,在湖南地區尚屬首次發現,在長江中游地區也不多見,對研究史前城址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意義。

王良智介紹:城牆材質為花土,分層明顯,建築方式推測為夯築和堆築相結合。初步判斷城牆始建年代約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使用時間延續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長江中游地區的史前城址大多在石家河文化晚期廢棄,七星墩城址廢棄時間更晚,對研究長江中游史前考古學文化興衰、文明進程等有重要意義。

澧縣孫家崗遺址:

碎器為底、攜玉而葬

考古領隊趙亞鋒介紹,孫家崗遺址位於澧陽平原以西,遺址本體位於一略呈東南-西北向、比周圍相對高出1~2米的長橢圓形崗地上,主體文化堆積的時代在距今3800~4200年間,屬後石家河文化。2018年,對遺址的墓葬區再次進行大規模的發掘,已揭露面積300平方米,再次揭示出48座新石器時代土坑墓,出土一大批陶器、玉器。孫家崗遺址出土器物中最顯著的標誌是各類精美玉器的流行,同時,陶器中廣肩斜腹小平底帶領罐佔大宗,或是彼時中原文化南下的產物。“我們推斷下葬方式是先在墓底墊放破碎陶器(多為罐類、打碎放入,或放入後敲碎),之後放入葬具,玉隨屍體在葬具內。”

湖南考古融入国家重大课题

這一歷史過程涉及湖湘地區從史前文明高地向華夏邊緣轉變的初始進程,也事關早期華夏認同文化圈的構建與形成,孫家崗遺址可以說是為我們瞭解這一歷史過程提供了一個管窺之孔。

澧縣雞叫城:

澧陽平原中心的“聚落集群”

雞叫城遺址考古領隊範憲軍介紹,2018年對雞叫城進行了初步勘探,雞叫城是屈家嶺至石家河文化時期澧陽平原上的一座城址,平面呈圓角方形,面積約15萬平方米。範憲軍說:“雞叫城遺址建城以前,內部存在帶有環壕的早期聚落,通過勘探已基本判斷出環壕的範圍和走向;初步判斷出城牆和護城河的位置,並在西北、西部和南部發現三處疑似城門;同時在城內發現多處密集紅燒土堆積,可能與建築遺蹟有關。”範憲軍介紹,這些新材料和新認識對於下一步的考古發掘提供了方向標。

湖南考古融入国家重大课题

雞叫城作為澧陽平原的中心,在長江中游文明進程中扮演重要且獨特的角色,其對於國家起源和文明進程研究的意義亦是顯而易見。

鏈接:

什麼是“考古中國”

“考古中國”項目是“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通過對古文化遺址有重點地進行系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价值的認識,提升考古在文物保護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目前,“考古中國”已經形成“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等重點項目。以持續、系統的考古工作推動相關領域研究,建立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和中華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格局的形成動因、構成要素和發展規律等。

訂購杜鋼建《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諸玄識《虛構的西方文明史》、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請點擊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支持大同思想網!請長按後打賞

關於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並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盧德之、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持的文化學術網,於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標,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並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關注大同思想網

18670082891

[email protected]

大同思想網

http://www.dtsx.or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