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收藏:從修復談辨僞

文物修復的目的是恢復原貌,標準是所修復的部位與原物一致。文物複製的目的也是要求能夠做到與原物一模一樣。這兩項工作是一種技術方法,要想修復水平提高,就必須學會複製,只有在複製出的東西上練手藝,才能在修復技術上有長進。

就辨偽而言,修復水平和複製技術能夠達到叫專家看不出來的地步,自然而然也就能看出別人修復過的地方和複製的東西。你修復的東西被別人看出來了,說明你的手藝潮。手藝人一般都願意比試,在暗處誰也不服誰,這樣就無形中提高了整體修復水平,從事修復工作的人也就能看出哪是真哪是假,有時他們的眼力比鑑定專家還要厲害。

為什麼選擇青銅器而不選擇其他文物談辨偽?這裡的原因主要是青銅器是器物類文物的代表,可以說只要學會了青銅器修復技術,其他各種器物類文物修復就可以迎刃而解。

青銅器修復技術

文物修復不僅是修理也包括復原,而修理不包括復原。這裡麵包括很多學問和知識,不只是簡單的修修補補。不能像焊洋鐵壺一樣,焊一下不漏就行了。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復工作者,除了要具備歷史學、博物館學、考古學、化學、地質學、美學、金屬工藝學、美術鑑賞學等學科知識,還要掌握鈑金、油漆、陶瓷、造紙、電焊、石刻等技術。

文物修復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清除文物標本上的一切附著物,二是修補文物和標本的殘缺部分,其目的是恢復藏品本來面貌,防止附著有害物繼續危害文物藏品。

文物修復的原則:再現歷史的真實。不能憑主觀想象改動文物的原物原貌,復原部分要求做到與其餘部分相仿,對每件所要修復的文物,都應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不成熟的技術絕對不能隨便使用在珍貴文物上。

青銅器在地下埋藏時由於墓穴塌陷,地層變化,有些被擠壓,有些被撞擊,也有可能在輾轉運輸中發生破損,因而就需要對這些青銅器進行修復。俗話說“+銅九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當接觸一件破碎青銅器可採用以下方法修復:

整形→補配→雕刻、鏨花→焊接→粘接(螺釘、鉚釘、膠粘等方法)→作舊→化學保護→修復後的青銅器保存。

青銅器的複製技術

複製是出於對文物的保護和為弘揚祖國傳統文化的目的。在某一件文物上翻制模具,再用原有材料、原有技術、原有工藝製作出來,外形、重量、材料與原物一樣,這樣才能叫複製。

文物複製的標準與文物修復一樣,就是與原物相同,不採用儀器基本看不出來。

文物複製的理論是從文物鑑定的經驗中得出的反鑑定的理論。有很多專家整天在研究從什麼方面鑑定辨別假文物,那麼從事文物複製或造假的人除了掌握實用技術外,還在研究從什麼方面反鑑定,以便使複製出來的文物能夠逼真。

青銅器複製(高仿)過程:首先研究複製對象的情況。如它的研究發掘報告、金相分析報告、合金分析報告、在地下埋藏時的環境報告等等,掌握了它的全部情況有利於複製。某一件青銅器在出土後,一般發掘和研究報告發表在《文物》、《考古》等雜誌上,金相、合金分析報告發表在《科學》等刊物上。但真正造假的人不可能造一件已出土的非常著名的青銅器,他們造的是新東西,主要按坑口來複制,如:山西坑口、河南坑口、山東坑口、湖北坑口、陝西坑口等。坑口是由當地地下土壤和雨水及氣候狀況的不同來區分的。

現代分析研究青銅器的表面地子和鏽的顏色與其合金成分和埋藏環境有關,合金成分是內因,地下埋藏環境是外因,所以才造成幹坑、水坑及各地區出土青銅器鏽蝕各有特點的狀況。所要複製的青銅器的合金成分如果與原件相同,複製出來的外表與原物鏽蝕基本相同。古代《考工記》中記載有六種不同的青銅器合金比例,稱為“六齊”。六齊的作用主要是使鑄件獲得不同的硬度、韌性和其他機械性能。

目前複製青銅器大多采用精密鑄造的方法。其蠟模上一定做得非常好,有範線、合範痕、疣痕、墊片。其鑄出的鑄件經過加工、修整就開始作舊(作鏽)。

作鏽可分為傳統手工作鏽、化學作鏽、電解作鏽、刷鍍作鏽。作舊前要分析原件上的鏽色,一般來說有白色(氧化錫)、灰白色(氯化亞銅)、亮綠色(鹼式氯化銅)、淺綠色(鹼式碳酸)、紅褐色(氧化亞銅)、黑色、靛藍色(硫化銅)、藍色(硫酸銅)。其中氯化亞銅、鹼式氯化銅是有害銅。這種鏽就是大家常說的青銅病,它能夠將鏽蝕蔓延、擴散、傳染其他銅器。對於有害鏽可剔出、轉化或抑制,然後加固、保護、整修、復原。

當前鏽色作舊的幾種方法:

生坑:指新出土的器物,或者是出土雖有幾年但器物的表面未被灰塵、油汙所染,也未做過任何人工處理,尚保持新出土時的狀態。目前這種鏽可以複製出,能達到逼真。

熟坑:多指傳世的銅器或早期出土的器物,經常被賞玩,器物表面因手中的汗和油長期磨擦而呈現出光熟狀態,或者將新出土的器物上蠟擦光,統稱為熟坑。目前用化學方法有時感覺太薄,用傳統方法容易太油,但熟坑的比生坑的容易做。

水坑:器物表面顏色漂亮,或湛綠湛綠,或油黑油黑,一般稱之為水坑,像從水坑中撈出來的一樣。主要在長江以南地區,湖北、湖南一帶出土的水坑器居多。這種鏽只能用化學方法做,現在有些複製品與真品很難分清。

發坑:器物表面似發酵過,不僅表面有積鏽,而且積鏽下凸凹不平或有膨裂狀。發酵膨裂程度重者稱發坑,輕者稱半發坑。現在也可作出,只是有時看著不自然。

髒坑:指器物表面附有雜色,極不美觀,而且有不易去掉的惡鏽。

地子:是指鏽下面貼近器胎的腐蝕層。銅器由於入土的時期長短不同,含銅量不同,土質鹽酸鹼程度不同,表層自然產生的色彩也不同,主要有:黑漆古、綠漆古、水銀沁、皮蛋青、棗皮紅等。

貼骨鏽:結實地貼在器物表面的鏽。這種鏽即使用小錘敲都不易掉。商周青銅器的貼骨鏽若被敲掉,露出的多是各種色彩的地子。若露出的是銅質,那麼此器晚於商周。

洗過澡:有些傳世青銅器,表面被油汙侵襲過甚,一些老藝匠用醋酸等液體洗浸,將油汙洗淨。這樣的器物表面光亮美觀,但失去了自然風貌,行家稱洗過澡。

國外博物館如美國弗利博物館保存的大量中國青銅器大都非常漂亮,他們大多經過了去鏽和作舊處理。解放前古玩商做生意均按人而定,將青銅器生意定為洋莊生意。美國人喜歡黑漆古,商人就指使人將銅器做成黑漆古,這也就是美國莊。英國人喜歡綠漆古,就將銅器作成綠漆古,稱英國莊。

黑漆古、綠漆古、水銀沁,顧名思義,指器物埋藏經久,器物表面地子或黑亮或碧綠或銀白。有的呈現出近似棗皮的紅黑色,則名為棗皮紅。有些器物在不接觸土壤或窖藏情況下容易出現泛金,使其表面呈現出金黃色,彷彿鎏上一層金,故稱此器為返銅或泛金。

漂亮貨則指器物表面乾淨、紋飾清晰、造型精神。

通過分析以上各種鏽色,我們將現代高仿青銅器作舊進行一下分析,高仿青銅器要研究銅的合金成分及地子的演變和生鏽的過程,器物出土地質自然環境、地下水、土壤、氣候變化等等。然後採用時期加速的方法,也就是用幾天或幾個月的時間採用化學腐蝕的方法做出多年鏽蝕的特徵。

另外作舊的方法還有:真鏽作舊、刷鍍作舊、電解作舊。以上作舊均是採用化學方法作鏽,與真鏽比起來有一定的差距,原因是環境如溫溼度、酸鹼度、土壤因素等達不到原始狀態。還需要進一步作舊,方法採用上顏色、光照、煙燻、土壤加溫、改變環境等。

青銅器辨偽五招

老前輩們有一句辨偽諺語,是經過多少人長期經驗而總結的:先看型,後看花,拿在手裡看底下;緊睜眼,慢開口,銘文要細查,鏽斑、地子是關卡。青銅器的辨偽需要通過對其統一性的認識才能較為妥善,即對器物的造型、花紋、銘文、質地(包括繡斑、地子、光澤)、鑄造技術五個方面來統一分析,在分析過程中必須全面、細心,可以根據所學習到的文物修復、複製知識,從幾個方面逐步落實。

先看型,每個時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的時代特徵。觀察青銅器重量、手感、腐蝕程度、聲音等。

後看花,即觀察花紋,每個時代主要的紋飾和造型是相輔相成的。拿在手裡看底下,即細看底下所留範線、鑄疣、墊片、鑄補和網紋等。

銘文一般有固定方位,也有個別情況,且有鏽覆蓋銘文影響判斷,故觀察銘文款式時須細察是整體翻鑄還是後刻的。

青銅器鏽斑、地子是年代久氧化而成,故真鏽質堅硬,分層次和有斷面,在陽光或日光下有結晶點,真地子晴亮,假鏽則相反。因此,鏽斑及地子是辨偽的關鍵。真鏽因為年代久遠鏽色比較老,而且有層次,一般在地子上是紅或淺綠,逐漸加深,最外面的鏽色最深。鏽色都非常自然,沒有特別做作的感覺。

鑄造技術上,鑄花上窄下寬,留有範瘤及碎裂紋者必真。同樣,鑄銘有範痕,而且原來的氧化層未動者必屬真銘。相反,如上有假鏽假地,缺少氧化層者,非仿即假。

古董交流,鑑賞:田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