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艰难时 越是修行时

越是艰难时 越是修行时

我们能够深入进去思考,并有所得,这本身是很好的向学过程,但对于思想体系的解读,首先就要澄清概念,当你在使用无极、混沌、本质属性、善、恶等文字的时候,需要给予清楚的定义,才能避免出现混乱。

‍心中宁静‍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难摆脱世俗的欲望,终日忙碌无暇,对生命的意义也来不及思索,然而当你一旦停下脚步静坐独思时,就会发觉一种宁静缓缓由心而发。王阳明所提倡的正是这生于独坐观心中的宁静。

1.方向

王阳明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是:"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王阳明在读书时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官啊!"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他为此作出了最好的诠释和证明。

2.入心静

人心的不静来源于人心的不净,因此通过独坐去不断地反省则是帮助自己了解内心的快速方法。当然,修静也不能总盯着这些私欲不放,还要想天理。尧舜气象、仁、义、礼、智、良知,这都是天理。

静,则入心境。王阳明以坐入静的要诀在于二:一是“息思虑”,也就是让自己的心进入空寂境界。让心空,佛家和道家会念口诀,儒家没有口诀,但“天人合一”、“阴阳变易”、“贵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诀,念口诀时须念念相随连绵不断,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万念的作用,时间一久,自然入静。王阳明所说的“息思虑”则是通过暂时的放下去寻求内心真正缺失的为何物。

3.心性修养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往往慌乱悲戚,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4.这个世界不欠你的

“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5.善与恶

一般认为善恶是价值判断,如果再加入能量的概念,就使善、恶成了实体的存在,就又有了实体的相关矛盾性问题。概念在未曾界定清楚之前,如果直接使用,便会出现诸如此类的问题。心学是哲学思想,建议大家先不要准备突破性理解,原原本本认清心学的基本概念、思想架构可能对自己的学习是更有益的~,好了,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