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艱難時 越是修行時

越是艱難時 越是修行時

我們能夠深入進去思考,並有所得,這本身是很好的向學過程,但對於思想體系的解讀,首先就要澄清概念,當你在使用無極、混沌、本質屬性、善、惡等文字的時候,需要給予清楚的定義,才能避免出現混亂。

‍心中寧靜‍

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很難擺脫世俗的慾望,終日忙碌無暇,對生命的意義也來不及思索,然而當你一旦停下腳步靜坐獨思時,就會發覺一種寧靜緩緩由心而發。王陽明所提倡的正是這生於獨坐觀心中的寧靜。

1.方向

王陽明最為人熟知的一句話是:"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王陽明在讀書時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

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官啊!"

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頓了頓,一臉鄭重地繼續說道:"我以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歲看老。王陽明從小立志做聖賢,後來果然成為聖賢,他為此作出了最好的詮釋和證明。

2.入心靜

人心的不靜來源於人心的不淨,因此通過獨坐去不斷地反省則是幫助自己瞭解內心的快速方法。當然,修靜也不能總盯著這些私慾不放,還要想天理。堯舜氣象、仁、義、禮、智、良知,這都是天理。

靜,則入心境。王陽明以坐入靜的要訣在於二:一是“息思慮”,也就是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讓心空,佛家和道家會念口訣,儒家沒有口訣,但“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都是最好的口訣,念口訣時須念念相隨連綿不斷,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萬念的作用,時間一久,自然入靜。王陽明所說的“息思慮”則是通過暫時的放下去尋求內心真正缺失的為何物。

3.心性修養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尋常人往往慌亂悲慼,唯有修養深厚者能做到泰然處之。王陽明還有一句話,道出了所有: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

4.這個世界不欠你的

“你看滿大街都是聖人”,表明你心中有著無限的包容、友愛和善意;而這樣的人,誰不願親近?誰不會愛戴?自然“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確實已經是真正的聖人。僅僅一句話,既說出了一個人應該具有的修養,也說出了教化世人的最好方式——以身作則,感化世人。所以別再懷疑和抱怨,你只是修養不夠深,做得不夠好。不是這個世間虧欠你,是你自己虧欠了自己。

5.善與惡

一般認為善惡是價值判斷,如果再加入能量的概念,就使善、惡成了實體的存在,就又有了實體的相關矛盾性問題。概念在未曾界定清楚之前,如果直接使用,便會出現諸如此類的問題。心學是哲學思想,建議大家先不要準備突破性理解,原原本本認清心學的基本概念、思想架構可能對自己的學習是更有益的~,好了,晚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