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小架缠丝劲原理

陈氏太极小架缠丝劲原理

起始足尖的缠丝功,顺下肢向上传导,经裆胯才可传向躯干走背缠丝,沿肩部传入上肢并导入指尖,然后,再顺流而下回到足尖,阴阳之变必须完成这样的过程。足尖与手尖,永远是相通的,而中枢就在裆胯。这个过程就是绵绵不断的。如果裆胯走不好,体内的缠丝劲就找不到,劲路自然就会断掉,架形上好看,但体内的缠丝劲就无法运行,必然就空练多年而不长功力。

练缠丝劲时,迈步要小,扣住膝,裆胯的活动幅度要大于膝盖的活动幅度,至于大到什么幅度,基本要求是:要在膝盖尽量维持不摆动的前提下,让身体的重心全部移到别脚上而另一只脚可以轻轻提起,身体重心的移动,全靠裆胯缠绕,裆胯如同落在一个盘子里的滚珠,躯干就如同落在个个滚珠上一样随劲而行,缠丝随着这个滚珠缠绕而上直达上肢,外力袭来时只要这个滚珠旋转即尽数化去,越是能控制住膝盖只让裆胯的移动,重心转换越能到最大的极限,越能起到拉筋拔骨的效果。这样练起来,手脚动作幅度看起来不大但裆胯关节的缠绕幅度却相当大。现在很多人把缠丝劲练在膝关节和肩关节上都是不对的。

这样的练法一开始相当难以掌握,但三年后,就可以体会到缠丝劲的妙处了。小架开始就要你规矩,从松入手,这才是根本,不要考虑哪些缠丝,裆后弧能自然就好,外形的东西大同小异,但是本质的内容有差别,既然,裆弧线存在差异,劲别自然不同,而小架多为走后弧,说的是后裆,小架一开始叫你收胯合适,膝盖不能乱动,双脚不能往外撇,就是为了开裆创造条件,腰裆是太极拳的劲力中枢,手上的动作是末梢,要用腰裆带动手的动作,腰部缠丝是走小缠丝,越小越好。

小架作为一门高深的拳种很容易忽略了一些基本的东西,很多学者容易走了一个误区。

大架走8小架微微一动就有看不清楚,只看到胯往里合,在S的折叠处扣住蓄住劲,外表C不像C,S不像S,这种微微一动产生的能量,让你站不住,有拔根的感觉,跟其他太极拳不一样之处,也是高明之处。最难学的就是这种劲,没有这种劲就不是小架拳。跟其他太极拳一样,很多老师不教的就是这东西,但没有基础也是练不了。

先前对圆裆松胯只是大概理解,而今收了俩徒弟,怕交代不清,只好网上搜罗点资料,以便详细介绍。

古人曰:“人之一身,四肢百骸,相连而为一者,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这说明人周身各部位是一体的,裆、胯正处于人体中、下节结合部位,是连接上、中、下各部分,保证运动灵活的交通枢纽,只有裆胯活,人体上下、前后、左右才能活,根据人体结构,人一生下来,前裆自开,后裆未开。如人行走及日常活动几乎都是八字形脚步比较多,这样裆也自然形成八字形夹角,这样人体的活动幅度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要想做到四平八稳,必须把后裆打开,后裆开和前裆构成圆形,前后、左右、活动必然自如。

怎样才能把后裆打开?我个人体会,首先必须改变常人习惯动作,八字脚形改变成平行脚形,只有在改变方向时才允许丁字步出现;二是形成路径走后裆的意念,后臀部肌肉由紧张慢慢松弛拉长,久练后裆哪有不开之理。后裆一开周身上下运转自然灵活自如,古人云: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须,怀藏八卦周身上下一气贯通,内以修身,外以制敌。

我认为,圆裆松胯在太极拳练习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以上是我对圆裆松胯的认识体会,望广大太极同道批评指正。

如何练好太极拳的裆(转帖)

1、“裆”: “裆”在两胯间以会阴为中心的区域。

既然在两胯之间就不能从前面看“裆”,而是要从下往上看。

2、“圆裆”: 就是要把裆圆起来。

3、“圆裆”方法: 是把两臀部往两边撑,同时两大腿内侧也往外撑,这时两胯根要往后吸,既往后做。

举例:

就像在找凳子一样,找凳子就不能撅着屁股找,也不能往后仰着找,只能保持重心稳定试探着找。请你试试。

开胯必圆裆,圆裆必合膝。只要你这样做了,开胯圆裆合膝就都有了。不要想着两膝,而是随着圆裆开胯自然的合膝,不要往前跪膝,也不要故意的往里合膝。

4、“裹裆”: 两臀、两大腿内侧往外撑,就像是包袱的底部,而两膝就像是包袱的上部,把东西放到包袱里了,就要把包袱裹上了,裹包袱要往里用劲而不是往外用劲,所以两膝是自然内合的。”。

有些人以为“裹裆”就是把裆往里合,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裹裆”说的是劲力而不是外形。

5、“尖裆”:往里合裆就是“尖裆”,“尖裆”就会跪膝,下盘不稳,也极容易伤两膝盖。

总之:“圆裆开跨合膝”指的是外形,而“裹裆”说的是劲力。

大家悟拳一定要从外形、内劲两个方面去体悟,两者缺一不可!

圆裆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的要领,但裆部在生理结构的特殊部位,确实难以用可以让人去指点和现场纠正,定义的描述也确实让人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圆裆的目的是为了让下盘符合力学的拱弧结构,古时候中国多拱型桥,人们造桥就是利用拱弧的原理。造桥前先做一个扇面的木架,然后从底部的两端呈半弧状排列垒石头,到中间合拢阶段的最后一块石头是在圆弧拱的顶点,也就是相当于人体的裆部,底部的两端就是好比人的两足。好的造桥师,垒石时不用灰浆,合拢最后的石头放上之后,拿开木架,大桥纹丝不动,原理就是能把力量传递到两端导如入地下。所以中间的石头的大小就是影响到圆弧结构的合理。石头太大,也许就是故意的开裆撑裆,大桥没有应力,石头小了,就是尖裆和荡裆,架子就会散掉,即使*肌肉钢精扯着,毕竟不是一顶合理的桥......

*开两腿的马部来体会拱弧的原理是容易的,但是太极拳是多步伐动态的拳,有时是一条腿为主的虚步,这时拱户弧(裆部)也要有虚虚圆撑的意。太极拳并非仅强调裆的虚圆,而且强调无处不圆,人非球状,只能处处尽量成圆弧,不可强成弧线处,也要有意会也。

无数弧线成半球,无数圆圈成球体,拳势静处为半球,拳式动时如滚珠。所以太极拳的线路轨迹是圆滑的点、线、面、体的弧型运动也。

开裆是把胯关节松开,松开在早期是极力由内向外挣横的,后期是松开的。做法只有一条,在拳架正确的基础上反复牵拉,外形上主要看膝与大腿前面这一平面及胯关节的立体空间关系。开裆之后会在行拳过程中每次放松的时候,都能感觉到上身的力量下落到腰腿处会产生一种弹力。弹簧样的力,能吃进外力,能反还外力。

十四世陈有本改拳后,出现了大架之说,而原来的传统架子只得被动的称为小架。那么小架的原汁原味体现在哪些呢?最明显的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是脚根。

有些大架的名师们,在讲拳时一开始起式就强调“脚尖稍外摆”。我到底不知道脚尖稍外摆有什么好,出自于哪里,有什么依据。仔细观察练大架包括新架的大师,并不都是外摆,反而很注重内扣。小架对脚的要求是脚尖尽可能的内扣,至少也要平行,绝不允许外摆脚。脚尖内扣,大拇趾才能领起,膝盖自然外撑,自然也就合胯圆裆。相反,脚尖外摆,从前面看两腿开得宽了,好像是圆裆了,实际上外摆脚正好为圆裆做好了一种掩饰,误认为前开裆就是圆裆。这样以来,拇趾不能领起,脚的内侧不能踏实,就谈不上扣裆合胯,出劲也就失去了前提。前开三尺,不如后开一线!腰胯不松合者,当向脚底求之。

二是中节。

小架拳在讲人体中节时常有以下观点:

讲含胸不说拔背——含胸拔背是一般太极拳论中的说法,大架教学中也常有此说,但真正的师傅带徒弟是不是这样教可不敢肯定,一般的师傅肯定要在含胸拔背之后再加上好多解释,不然让初学者费解。小架不讲拔背,就是说讲了含胸就够明确的,含胸自然拔背,再说拔背只能让初练者耸肩架肩,也可能会造成拉紧命门。

讲踏腰不说命门后撑——说踏腰就是把腰松下来,自然放松。骨盆形成一个兜,让腰坐下来,通过两胯根的松合完成腰的运动。命门后撑表面看来身背五弓,虎背熊腰,却会造成全身紧张,又违背了太极的原理。要知道,在行架过程中,两腹股沟始终是放松的,有任何一个顶了,那就错了。命门后撑可能会形成两胯根“双顶”,更会造成两膝盖的“双顶”,这样就离膝盖损伤不远了 。

讲松跨不能转体——大架转体的动作很多,辐度很大,但很容易形成顶胯。从外三合上说,两肩与两胯四点成面,不能扭动,歪曲,折叠,始终在一个平面。小架讲究重心的转换要靠两胯的松合完成,身法不能向两边倾斜,只能顶劲领起,中正安舒。

讲合跨不能起伏——拳打转关。在拳架的续接中不能有起伏,所谓宁低不高行平线。大架的行拳中常有起伏现象,我认为不应该。因为起伏,两胯就合不住,劲也就丢了。所谓一气呵成,就是说一套拳打下来,中间没有断劲的时候。不停的起伏,必然形成丢顶。小架在这方面就很严格,就是做金鸡独立和朝天蹬也不能完全站立,也要分成左右两半,一边上领,一边下沉,通过合胯,上下对拉。

讲泛尾闾不说敛臀——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把这两个说法割裂开来。一说泛尾闾就撅屁股,一说敛臀就顶胯往前收,弄得无所适从。实际上这两种说法应该是统一的,尾闾轻泛和敛臀并不矛盾,尾闾外泛,臀下部自然收敛。说泛尾闾正好和塌腰的说法上一致。单单强调敛臀,又会做得腰部紧张,膝盖前顶。塌腰泛尾闾,掌握适度,能使全身的重量通过臀部下行至脚跟,膝盖不承重,也就没有损伤之虑。

讲膝盖外撑又要内合—— 发现练大架的好些拧膝盖非常严重,有些大师也能把人晃得眼花。可能是以为太极都得走圆,膝盖不走圆 不是太极拳。这样一夸张,下身也就不实不稳了。左右移重心以及拳式的转换都是靠拧膝盖完成,真够难为膝盖的。小架拳就要求膝盖对着脚尖,移重心时膝盖外领而不外转,合胯时拇趾领起膝盖内扣。外撑形成棚劲,内扣形成合劲,永远不能跪膝!跪膝了想再撑起来,不拧也没办法了。

三是界定

小架之小是有严格的规矩,相对于大架来说是书房架,看家拳,就是说小架细腻,条条道道很多。从头到脚,各有各的界。头领正,不可前后左右歪斜。手的界是左右各有各的范围,各画各的圆,各管各的半边。 往往是一手到中界, 一手到边界。脚也有脚的界,小步一肩宽,大步一腿长。手的界限要与脚的界限相应,做到上下一致,周身相随。另外,胯,膝,臀也都有自己的界限。从方位上说,上下左右前后形成以自己为中心的一个圆体。莫贪莫夹,无过无不及,做到各自的度而恰到好处。

小架之美,不只在他的理论体系,非陈鑫一图说能尽言。关键是同仁在习练中感受她的真谛!互不保守,各抒己见,才能光大小架拳。此为本文拙见之意旨,共勉共勉。

不管练大小架,都要注意规矩。练大架千万不要膝盖绕八字,摇肩晃膀,动作都在手指手腕上,要把重心走开,多体会力量从下至上传递,不要用腰左右转动。练小架切忌夹裆调屁股,裆一定要开圆,走立圆注意周身捧劲不丢。


分享到:


相關文章: